文娱大战全面升级,腾讯阿里在5000亿泛娱乐行业的明争暗夺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文娱大战全面升级,腾讯阿里在5000亿泛娱乐行业的明争暗夺

众所周知,作为中国最大的两家互联网企业,阿里巴巴腾讯在诸多领域存在竞争。从社交软件到支付系统,从云端服务再到电商投资,两家之间的互相竞争成了中国互联网发展最大的主旋律。

现在看来, 这两家最大的竞技场恐怕已经转移到了文娱产业。

曾经阿里攻击腾讯依靠游戏娱乐赚小孩子的钱,如今的阿里也已经布局阿里电影、阿里游戏、阿里音乐,宣布成立大文娱版本。

如果要看收入或者总成绩,或许阿里暂时还是无法与腾讯相提并论。2017年阿里的大文娱板块的战绩可以说是差强人意,收入还不及腾讯《王者荣耀》一款游戏的一半,单从业绩来看,腾讯依靠游戏无疑走在了前面。

另一方面,两家的竞争显然愈演愈烈,抛开业绩,腾讯与阿里在文娱行业的斗争已经全面拉开了战线,几乎各个领域都有他们投资的企业或者垂直建立的公司,这样的局面从2018年开始似乎变得越来越明显。

从各条“战线”来看,无疑冲在最前沿的两个“交战局部”就是淘票票对猫眼,以及阿里影业对腾讯影业的竞争了,而且这两条战线的背后更是充溢着两家从资本到流量多维度的互不相让。

1) 淘票票VS.猫眼: 互联网基因下的“拼刺刀”

两家巨头都是互联网起家,所以最熟悉的无疑还是“终端”,“渠道”“用户”“流量”这样的概念,而并非内容制作或者创作,这也导致了两家对于互联网售票终端的布局尤为看重,而且因为两家都很重视,在这一市场上形成了犹如“拼刺刀”一般的白刃战,双方互不相让。

4月19日,淘票票对外公布未来三年战略布局,要成为中国最大的用户观影决策平台,实现用户运营平台、片方营销平台和大数据平台三维联动,推动并实现中国电影的线上宣发智能化。

淘票票无疑是阿里大文娱板块的排头兵,同时也是这一板块下烧钱最多的一块业务,不过这样的持续烧钱也并不是毫无来由:毕竟和腾讯的竞争已经骑虎难下。

2017年猫眼和微影时代宣布合并,光线传媒、腾讯和美团成为新公司的主要股东,这样的局面将腾讯和阿里放到了电影板块最大的擂台上。

有了腾讯的大力支持,猫眼微影得到资本市场高度认可,整体的估值在130亿左右。新公司以猫眼的平台为主体,两家公司都把电影和演出票务业务、电影投资宣发及相关资产合并注入新公司。原来两家公司的市场份额就较大,双方合并以后实力就更强了。猫眼微影占据了中国在线电影票务市场半数以上的份额,成为毫无争议的独角兽。

为了与腾讯的“新武器”猫眼斗争,从去年圣诞,元旦再到今年的春节档,淘票票投入大量资金在类似《红海行动》或者《唐人街探案2》这样大片的市场营销上,结果就是淘票票的在线票务行市场份额得到了显著提高。

可惜这样的提高相对腾讯的在资本端的运作却是小巫见大巫,淘票票的市场份额经过大幅烧钱还是停留在30%左右,只能屈居第二。假设猫眼和微影没有合并,淘票票将有很大可能成为市场第一,但是腾讯布局棋高一着,猫眼和微影强强联合,一下子占据了票务市场接近六成的份额,淘票票无论再烧多少钱也是很难匹敌。

这样的局面也导致猫眼通过兼并获得了更多的回旋余地,而淘票票则不得不被迫与猫眼进行“拼子弹“一般的交锋。 两家因为市场份额的变化也开始采取不同的竞争策略,最直接的分水岭就是对于“票补”的态度。

猫眼从2016年底当时还有光线主控说了算的时候就对外表示难以承受“票补”之重,准备减少票补的投入。 这样的局面到了2017年与微影合并后变得越发清晰。2017年上半年猫眼对外宣布已经扭亏为盈,其中虽然有光线将自身电影的票房收入注入猫眼的因素,但是票补的减少也帮助猫眼成功控制了自身成本的居高不下。

反观淘票票,在这场票补大战中似乎越走越远。2016年阿里影业为淘票票投入10亿票补、2017年投入21亿票补,2018年仅春节档一周就投入了超5亿的票补,1季度票补额度即高达7亿。 可以说,淘票票是阿里影业用钱烧出来的,但随着市场饱和,用户以及影视产业的部分专业人士已经对票补丧失热情并且多次公开发声谴责票补:在这样的情况下,淘票票继续加持票补的投入确实透露着无奈。

在这一轮淘票票VS.猫眼的“刺刀”大战中,或许腾讯已经悄悄占据了上风。这样的上风也波及到了腾讯影业与阿里影业的对抗。

2) 腾讯影业VS.阿里影业: 上游的明争暗夺

在售票端的斗争渐趋白热化,在上游的内容端甚至是宣发上,两家也并没有收手的意思。

在前不久的UP2018腾讯新文创生态大会上,腾讯影业首席执行官程武宣布将由泛文娱布局转向新文创。 程武同时宣布腾讯影业成立全资子公司腾影发行,并公布腾讯影业首批签约编剧。而就在去年,腾讯影业还集中发布了《庆余年》《上海堡垒》《藏地密码》《古董局中局》《网球王子》等43个影视项目的消息。

发行要加力,制作端也是储备了大量弹药,看来腾讯对于电影行业的切入变得越来越大手笔,但是一直以来腾讯对于院线市场的重视程度似乎总有点“雷声大,雨点小”。

虽然去年10月一口气成立了腾讯影业以及企鹅影业两家子公司,再加上大举入股华谊,成立“星影联盟”, “腾讯电影+”计划等一些列动作,腾讯怎么看都像是电影行业的“服务商”和“投资者”,而并非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内容制作者”。

腾讯之前在电影端的发力,似乎更多是腾讯视频业务在产业链上的延伸,以网剧为主,电影只是跟投,也不参与制作。

作为腾讯泛娱乐文化生态上的两大环节,相比游戏业务上的辉煌和盈利能力,电影业务在过去两年中并没有太多拿得出手的成绩。两年来唯一主控上映的电影项目《少年》成绩并不理想,参与的《金刚骷髅岛》和《魔兽》以及一众国产片等,大部分还是凭借平台的资源优势参投。

这样的现状促使腾讯再也无法忽视票房市场巨大的潜力,毕竟就算是在腾讯巨大的保护伞下,如果一直没有像样的作品,还是依靠资本端的运作去占据市场和流量,长久来看腾讯影业的功能和地位并不会非常明晰。在2017年3月的时候,腾讯的文娱板块已经经历了一轮人事大调整,显然就是对于现状的不满,无论是腾讯影业还是企鹅影业,如果一直希望依托腾讯的资本操作和资源支持,显然是不现实的。

无论如何,腾讯毕竟还算是先知先觉,在投资包括万达,华谊在内的交易,包括腾讯影业,企鹅影业,以及最新的腾影发行的设立中,一直采取的是“先知先觉”的战略投入。想比之下,阿里影业的许多做法和效果就显得有些“后知后觉”了。

就在上个月中旬,阿里影业发布2017年至2018年的业绩预警,初步估算15个月内最大亏损将达17亿元,主因是2018年春节档大幅推广淘票票,烧钱为用户提供票务补贴。

这个预警来的悄无声息,但是背后的数字却足够惊人:15个月亏损17亿元,这样的数据也只有阿里这样的巨头可以赔得起。据媒体报道,2018年开年第一季度阿里影业亏损已经高达7亿元。按照这一趋势,阿里3个月内亏损幅度即将与2017年持平,这意味着今年阿里影业全年的亏损幅度将会达到天文数字,据某些媒体估计可能会在20亿以上。

其实, 抛开赔钱的角度,阿里影业与腾讯影业的某些发展轨迹是非常相似的。 都是从无到有,都是依托互联网基因,同时都是想要上下游通吃;但是最大的区别是,腾讯砸钱的地方是资本投入,而阿里则把大量的投资都花在了淘票票的预算上,这样的投入现在来看逐渐出现入不敷出的迹象。

另一方面,阿里也和腾讯一样,在上游力图出品自己主导的项目;也和腾讯一样,阿里自制的项目并不受市场欢迎。 区别在于,阿里的项目不但不讨喜,而且投入产出上相比腾讯影业显得要“笨重”了不少。

2016年的《摆渡人》可谓是其最大的失败。这是阿里影业主投的第一部作品,口碑、票房遭遇双杀。影片制作成本超过3亿,算起来票房10亿元才不会亏本,但《摆渡人》累计票房只有4.8亿左右,豆瓣评分只有4.1分,成为2016年评分最低的国产电影之一。《摆渡人》还是阿里影业前后耗时超过三年制作起来的影片,整部影片的制作过程也是麻烦不断。

《摆渡人》的失败却没有扑灭阿里影业拍片的热情,2017年阿里又主投了第二部作品:电影版的《三生三世》。粉丝和IP效应却无法挽救影片的票房和口碑,4.35亿的票房绝对无法令人满意,甚至还不如《摆渡人》的票房。豆瓣评分也只有3.9,也不如《摆渡人》,可谓是雪上加霜。

腾讯影业的《少年》虽然也是以失败告终,但是好歹并没有搭上太多的预算,可是阿里的情况恐怕就要雪上加霜了。

在上游这个战场上,双方的交锋更多是以布局为主,两方都试图从内容端占领市场,开辟新的疆土,只可惜双方的投入似乎都没有得到太大回报。

相形之下,恐怕阿里影业在这一块吃了更多的亏,无形中腾讯似乎又占到了上风。抛出的43部项目明眼人都知道有相当一部分可能无法真正落实,但是暂时来看“画饼”总好过真的做出了“烧饼”却无人问津。

3) 不同的起点,交织的未来

中国整个文化娱乐行业注定无法与阿里和腾讯分开,每一个个体消费者一整天的消费或者娱乐生活基本都已经被腾讯或阿里巴巴占据。

在5000亿规模的泛娱乐行业,阿里巴巴和腾讯是不多的能够全方位发力的两家企业:动画、漫画、文学、影业、游戏、音乐、体育、电竞、视频,各个泛娱乐细分领域都有他们的身影。

腾讯的核心在于IP, 无论是腾讯视频,阅文集团或者腾讯影业,所有的努力都是围绕IP在做文章,所以腾讯的布局虽然多元化,但是都围绕着一个核心。 而IP最大的变现出口就是游戏,腾讯在这个领域已经独占鳌头,所以从现金流和营收来说,腾讯IEG的发展早就立于不败之地,而其他板块相形之下都显得有点“落后“,从2017年以来腾讯在电影上的发力也是为了让落后的门类能够同步提高。

相比之下, 阿里的虽然也是全方位出击,但是至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核心,而且也没有一个类似腾讯游戏这样能够迅速获取收益的部分。 阿里的出发点基本和腾讯大相径庭,阿里大文娱是从0起步开始,以买买买起家,曾经的并购的核心诉求都是为淘宝系的购物平台提供海量的流量导入,之前并购/投资的Uc,优土,高德,豌豆荚,微博都是这样的思路。

也正是因为阿里巴巴的大文娱是在不断买买买后整合而成,因此初期阿里巴巴或许并没有明确的“文娱目标”,只是在整合中发现有哪些业务有机会或者能带来流量,就迅速依靠资本强势进入。无论是淘票票还是阿里影业,采用的都是这样的思路。

如果我们从一个侧面来看,阿里文娱的人事变动要远多于腾讯的人事变动,这一定程度已经表明阿里上层对于文娱板块的“不满“或者”不安“要远胜于腾讯,对于阿里来说,如何找到一个有机的核心让各个业务部门能够真正占领更大的市场并且获得有效的变现机制将是关键所在,否则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腾讯无疑已经事半功倍地占到了上风。

无论两家如何发力,如何催生更多的子公司来参与新领域竞争,双方无疑将会在更多的领域展开正面的交锋,将来普通消费者们不仅会在移动支付上面临着“支付宝“还是”微信“这样的选择,在娱乐的消费上也注定会在阿里和腾讯之间做出自己的选择。

好戏才刚刚上演。

相关推荐:

15天,在泛文娱领域投资超100亿,腾讯在谋划什么

转向新文创,腾讯影业宣布建立全资子公司腾影发行

关于腾讯影业的43个项目,其CEO给出5年之约

随意打赏

腾讯5000亿美元腾讯泛娱乐战略阿里大文娱集团阿里系和腾讯系阿里与腾讯之争腾讯vs阿里阿里文娱集团百度阿里腾讯腾讯阿里市值阿里大文娱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