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联影医疗薛敏:左手“沈定刚”,右手设备,AI子公司商业化不急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对话联影医疗薛敏:左手“沈定刚”,右手设备,AI子公司商业化不急

2017年9月,联影医疗33.33亿元A轮巨额融资震惊了业界,成为中国医疗设备领域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融资,投后估值也高达333.33亿元,一时风头无两。

今年,联影医疗董事长薛敏出席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谈医疗设备,更大谈人工智能:“人类大概有2万多到3万种疾病,虽然不是所有疾病都可以用人工智能智能诊断,但里面有相当部分疾病是可以通过人工智能辅助提高诊断效率或提高诊断准确度。”

对于人工智能,联影医疗早已布局。 在A轮融资完成的几个月后,联影医疗就紧锣密鼓成立了医疗人工智能子公司联影智能。依托母公司,联影智能开发一系列医学人工智能产品,一方面赋能医疗设备,一方面赋能临床。

然而,从2016年Alpha Go的胜利一把把人工智能推到人们面前开始,“虚火过剩”、“概念炒作”、“AI泡沫”等名头就架在了人工智能的脖子上,医疗健康领域也不例外。

“相当比例的AI公司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回首过去的几年,该领域有玩家入场,也有玩家退场,资本支持还在继续,但行业红火的背后也略有退烧的信号。 据亿欧智库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7月,在中国市场活跃的医疗人工智能企业共126家,与2017年的统计数据131家基本持平。融资方面,2017年获得融资企业49家,2018年41家,2019年1-5月只有10家。

医疗人工智能市场或将迎来转折,大浪淘沙怕也只是时间问题。亿欧智库曾在《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医疗人工智能经过冷静后已经进入价值验证期。

薛敏也表示,实际上,相当比例的AI公司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算法水平不高,利用公开数据集就跑出一个系统,在更加复杂的多模态场景下效用比较有限。

就目前已经落地的医学影像AI应用里,大部分应用都在诊断环节,并且主要集中在肺这个领域。 在亿欧大健康对国内活跃的54家医疗影像AI企业的盘点中,其中,涉及肺领域的企业最多,有22家企业的业务就覆盖该领域,其次是眼、脑。

从影像数据的模态来看,肺领域大部分应用采用的往往是CT和XR的数据。而这些数据相对比较多且容易获取。 客观上讲,薛敏表明,一般被发现的早的领域肯定是有临床需求;第二,这些领域可能也相对简单,大家一窝蜂上也在常理之中。

但是,医疗其实包含很多环节,诊断只是其中的一步。除了肺部疾病,人类有2-3万种疾病都需要解决,尤其像神经、肿瘤这些重大疾病的诊断,往往需要依靠的是包括MR、PET-CT等等在内的多模态数据。

而联影智能选择凭借母公司联影医疗的设备优势,以全线影像设备作为AI切入口,从源头开始赋能整个医疗环节,包括从扫描、到后处理、到报告,以及治疗。

除AI核心技术外,数据问题也是掣肘目前医疗AI行业发展 的一个重要原因。薛敏就表示,我国数据非常庞大,但没有标准,无法使用,称不上大数据。还需要制定标准,清洗数据,最重要的是数据需要重新标记。

在数据标注方面,不同的数据类型对标注员的要求也不一样。除了一般较为简单、可以通过培训掌握的标注,还有一些需要专业背景的标注。 在医疗数据标注中,标注员需要做医疗图像的分割,把肿瘤区域标出来,类似工作就需要看得懂片子的医生完成。

对此,薛敏较为强调人才的重要性,联影智能的CEO沈定刚便是全球医疗人工智能的鼻祖之一。“不懂片子的人员去标注,出现了问题怎么办?而且标注人员 水平越高,AI的结果越好。”

创业公司VS行业巨头,医疗AI领域的零和博弈?

一手人才,一手设备,联影智能手握两张王牌。但其实,对于GE、飞利浦等国际巨头企业,在硬件基础上也做了软硬结合的AI医疗解决方案。面对巨头来袭,联影智能的竞争压力是否多了那么几分?

在薛敏看来,这很正常:“商业上、技术上的竞争都是正常的,没有竞争的行业就死了。”

相反的,薛敏认为,AI的出现倒是给行业一个全新的机遇和窗口期。 其实,相对于“GPS”来说,联影医疗在设备上起步较晚,但是通过八九年的努力也跟他们达到了并跑的水平。而医疗AI对全世界范围内的医疗行业来说,其水平都差不多,到最后谁能够胜出是各凭本事,谁能把握时机、谁更踏实、谁更能深耕下去,中国公司不一定比国外公司差。

而在中国的医疗人工智能行业中,联影智能和联影医疗软硬件结合的公司其实是少数,专注于医疗人工智能软件开发的初创公司才是大多数。

图玛深维CTO高大山曾表示,在人工智能等新的颠覆性技术方面,创业公司在“点”上面的事情能够做得更深入、更灵活,深刻理解医生看病的流程、痛点在哪儿,创造出更适合医疗发展的人工智能系统。

对此,薛敏表明,单纯做软件的公司有自己的商机,但相对于软硬件结合的公司来说,市场空间就没有那么大。联影智能一方面可以借助联影医疗母公司的设备优势,另一方面还可以借鉴联影医疗这些年在软件上积累的经验,如此一来,不止可以赋能临床,还能赋能设备。

至于医疗人工智能的未来,到底是软硬结合的人工智能公司还是单纯做软件的公司,这或许本就不是一个零和博弈的问题。

也有不少企业通过合作来达到赋能设备的目的。 近日,GE医疗还宣布与数坤科技、医准智能、依图、图玛深维、安德医智五家本土软件开发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开发数字医疗应用。

“图玛深维与GE等器械商合作,一方面能帮助他们节省开发成本,另一方面传统设备加上人工智能,促进传统设备的销售。”图玛深维CEO钟昕表示。

“但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在很多方面很难都达成共识,对合作双方都是一种考验。”薛敏还是看最后各家的成效,“联影智能或其他公司模式不同,孰优孰劣还是看谁能生产真正落地的应用或产品,解决临床问题。”

不过,截至目前为止,不论是初创公司,还是体量较大的联影,其实都还属于烧钱的阶段。

商业化方面,严格来说联影智能还没有开始,在薛敏看来,打磨产品才是以后商业化的抓手,现阶段主要做三件事。 一是开发自己的核心技术,所有核心技术都是自主研发;二是进一步拓展团队,联影智能成立一年多就有200多人,还有沈定刚等业内最顶级的专家;三是,进一步加强跟医院的合作,了解临床需求、拿在临床去使用,反馈给公司,进一步改善产品。

赚钱与否,薛敏显得并不着急,可初创公司的创始人们呢?

特别策划【科技医疗100+】系列专访与选题报道

对话联影医疗薛敏:左手“沈定刚”,右手设备,AI子公司商业化不急

消费升级与社会办医大潮下,医美、体检、全科诊所等角色纷纷站上医疗健康行业的舞台,它们在公立医疗机构的另一头唱响高歌。亿欧大健康频道特别策划 【科技医疗100+】 系列专访与选题报道,聚焦民营医院、诊所、互联网医院、第三方独立医疗机构和医生集团等细分,欢迎推荐与约聊。

如果您有合适的企业推荐,请联系亿欧大健康频道负责人郭铭梓(微信:Lelion8742390)。

编辑:武单单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亿欧,经亿欧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 转载说明 ,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