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给票务的机会不多了,抓紧革命性创新是关键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在去年1月获得创丰资本5000万元A+轮融资、估值达到4亿元被封为票务市场“独角兽”之后,一站式票务交易服务平台西十区又双叒叕融资了。

最近, 西十区对外宣布完成了数千万元的B轮融资 ,由三方联合投资,领投方为首泰金信基金,华山投资、创丰资本创始人彭震跟投。自从2011年底成立获得天使轮投资、 2012年8月开始运营以来西十区一共获得了四轮融资 ,除了最近的两次,前两次分别为2013年1月苏州强国创业投资的数百万元Pre-A轮投资和2014年10月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3000万元A轮融资。

交易额达到5亿元、日均在售演出数量超过3500个、日均挂票700万张、覆盖全国57个城市,拥有5个分公 司......西十区号称“国内最大”的一站式票务交易服务平台并非没有道理。在从2012年8月开始运营后的一年时间里,西十区就成为了上海最大的文化演出与体育赛事的票务交易平台。

到2016年时,西十区已经完成了包括对接外部网站建立技术端口从而实现了一站式呈现并交易所有票品、进入尾票市场、推出能够实现移动的交易买家与卖家端App、在平台上线求票和分销功能等建设进度。

2016年底到2017年,西十区还和专业数据平台联合发布了《中国演艺赛事数据报告》,并推出“西十区演艺赛事热门指数”,这份目前会按月推出的报告被媒体称为是填补演艺赛事数据市场空白的首个详细指标。纵览西十区手中丰厚的资源布局和完善的技术与功能,也难怪资本会对其如此青睐。

然而, 资本的青眼有加也不全是好事, 鉴于票务市场存在大量黄牛的灰色收入与长期被诟病没有有效盈利模式等状况, 票务平台的不断融资也可能被解读为“只烧不赚”。

在4月9日第二届音乐财经年会的演讲中,聚橙网创始人耿军就提到了一个问题:“ 票务的机会已经不多了 ”。他表示,聚橙网从2008年开始做全品类的票务,“票务可能是我们接触终端很有力的工具,但是以此作为一个主要业务模式就讲不太通”,“ 最后有竞争力的还是BAT,因为他们有比较大的流量 ”。

所以 聚橙网将票务弱化,更加看好跨区域演出经纪和音乐剧进行演艺全产业链布局 ——事实上,除了聚橙网,许多被称为一级票务的传统票务平台, 例如大麦和永乐,都已经从票务扩张成了体系庞大的演艺综合体, 大麦前段时间也选择加入了阿里的泛娱乐布局计划。

就此话题,音乐财经联系到两位票务市场的资深从业者,一位是做了十二年活动互联网、六年票务直销的主办方服务平台活动易创始人关少,另一位是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某票务公司高管Y先生,我们向他们询问了一些关于票务市场的动向,与对于资方加入之后票务市场与平台发展趋势的看法。

请简单介绍一下 国内票务市场的现有模式,国内外的票务模式有什么异同?

关少: 做票务的有3种内容型票务(例如大麦)、市场型票务(例如西十区)、技术型票务(例如活动易)

第一种是内容型票务,是现在主流的传统票务与主办二合为一 ,即有售票平台的主办,或是自有内容的票务方。他们一边投资做内容,一边做自己的票务系统帮别人卖票拉粉丝做生态。

聚橙网、大麦和永乐,包括娱票儿,最后都是殊途同归,都是将内容、制作、投资、票务、营销上下游等一体通吃的。他们都不是纯粹做票务的,第三方主办找这些平台卖票,可以借力,或期待被投资或被收编,但风险自负。

比较纯粹的就剩下两种:一是做纯票务交易市场的,二是纯做底层技术支持的西十区是做市场创新的 ,所以投资机构会青睐; 活动易是技术型的 ,纯做票务技术提供方,B2B,躲在主办后面。

国外的娱乐内容市场在多年前的发展之初就比中国现状要繁荣,国外的票务技术是相对过去几十年的传统模式发展起来的;中国的现状,娱乐内容市场落后 ,但移动营销与互联网创新环境,某个方面是优于国外的,所以抄国外的票务模式就很奇怪。

总之, 中国市场没有国外成熟,但中国营销创新环境却比国外先进 ,国外的票务模式也很传统。或者说,中国的赠票、安保与黄牛十分独有,这个跟外国也有区别。

这次西十区B轮融资,有人认为是风投相比传统票务平台更加喜欢投这种第三方一站式票务交易服务平台的征兆,请问对此怎么看? 为什么资方会青睐西十区?

Y先生: 演出票务的价格变动本质是因为其有证券标的物的属性 ,每张票价格随着知道演出人的多少、支付能力差异、同一票面价下不同座位位置的差异、市场流通数量的多少等因素,从开票到演出开演过程中有很大的波动, 而传统的票务平台根本无法体现这种差异,也就无法凸显每张票的真正价值。 因此, 行业趋势一定是在线的第三方交易平台取胜,风投在这个大方向的选择是正确的。

除了淘宝、58等非垂直领域的大平台之外, 西十区算是最早的中国二手专业演出票务C2C交易平台 了,而且他们在2012年-2015年经历了演出票务低成本获取客源的红利期,现在随着获客成本越来越高,新进入者要花费数倍的成本来达到同样的效果。另外,他们在行业的初期发展过程中尝试过不同的模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多轮的融资也为他们形成了不同资本方的背书加持。

票务是一个千亿级的市场,但是就您了解, 票务平台现在有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吗?盈利状况如何?

关少:票务市场的 主流盈利模式由技术服务费与营销服务费两部分组成,传统票代合称为票提或佣金。

Y先生: 票务平台目前很少有盈利的但大部分的票务销售中小组织是盈利的, 原因在于演出票务的交易平台非常复杂,涉及到非常高额的技术成本支出,同时也要支付大量的获客成本,同时需要配备大量的运营维护人员, 而收入部分的佣金、代理费等根本无法覆盖整体的成本。

票务销售组织的话 ,就不用支付技术、运营等大量的成本,而是 利用其他销售渠道的低成本流量,再加上赚进销差价的远高于佣金的模式,大部分都是盈利的。

就大部分票务平台都有融资这个现状 ,平台拿到钱之后都会用在什么地方?有机会回收吗?

Y先生:拓展更多的卖家,获取更多的买家,同时切入上游,取得宣发资格,获取票务交易佣金及进销差价之外的收入。 有机会回收的,关键在于创新业务的拓展及运营效率的提升。

西十区一直被人们说和黄牛脱不了关系,也有人说因为黄牛的存在,大部分灰色收入流入黄牛方是导致票务市场无法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黄牛,业内人怎么看?

关少: 西十区在做二手票与二级市场,跟黄牛肯定有交集,但不能画等号。

Y先生:我其实不同意这个观点 。黄牛其实也分不同类型的一类是类似于实体商品流通体系的经销商、大小代理商体系 ,扮演着商品流通的融资、推广及风险承担的角色。我们应该更加公平、透明地利用平台的规则来对待, 做到不歧视、不特殊优待任何一个黄牛 ,将其视为合作伙伴来对待,对那些交易量大、票源丰富、信誉度及服务好的黄牛,可以在提款速度、挂票量、佣金比例、推广资源方面进行统一规则的优待。而对信誉差、失约严重的卖家进行惩罚乃至清退。

西十区发布月度《中国演艺赛事数据报告》,填补了这一块大数据空白,您怎么看?

关少:通过二级市场的角度,在票务的市场交易方面做创新,是值得赞许的。

Y先生: 对行业的价格趋势把握有一定的创新和探索,但精准性还需要持续优化和验证。

对于现在演出市场越来越红火 ,一级票务的固定定价不如二级市场符合市场规律的状况,您怎么看?对电影票务市场常见的“票补”现象有什么影响?

Y先生: 这种状况对定死票价的固有思维有非常大的冲击,有助于回归演出票务价格的本质 。而因为演出票务具有资源的稀缺性以及规模难以扩大的特征,票补很难奏效。

电影票其实是资源非常丰富的 ,只有院线经理认为每场的收益划算,就可以持续增加票,旅游票基本也如此, 而且边际成本非常低,这时的票补成本只要适当,销售方还是有利可图的。

但演出票务因为场馆的档期、座位的限制、行政审批的流程、艺人的档期及体力,想增加非常难,边际生产成本非常高,就造成了演出票务的资源稀缺 。演出票务的消费对象 具有非常强烈的粉丝属性,对想要真正消费的群体,不“票补” ,他们也会主动地寻找并消费,对不太愿意(消费)的非粉丝,票补即使很高,他们也不太愿意消费。

结合之前谈到的观点, 您认为现在票务市场状况会如何发展?

关少:在2015年的采访中我曾提到过行业有三大痛点:

1、选座垄断;

2、黄牛纸质票;

3、主办无数据。

从2015年到2017年市场已经有变化了,但是15年的痛点至今没有改变, 核心是这个行业缺乏革命性的创新 。未来的票务市场要繁荣,之前我提到的做票务的三种形式都得繁荣。

Y先生: 第一, 业务模式会有创新 ,比如演出直播的尝试、文化衍生品的销售、平台广告的销售、代金卡的销售等;

第二, 产业链会有延伸 ,上游进行演出项目的咨询和评估、宣发,下游进行演出观看的横向服务整合,如机票、酒店、旅游等;

第三, 品类的扩充 ,比如增加电影票、旅游票;

第四,数据服务的发展 ,通过交易数据及平台的行为数据,告知主办方、买家及卖家各项有关价格的信息,以项目制或付费工具的方式来获取收入。

随意打赏

创新的关键是创新是关键抓紧机会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