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蜂王紫:移动互联网让便利店多了一条护城河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便利蜂王紫:移动互联网让便利店多了一条护城河

【编者按】2017年底,北京市商务委等四部门印发《进一步优化连锁 便利店 发展环境的工作方案》,针对便利店存在的店铺选址难、运营成本高、行政许可周期较长、搭载服务种类有限等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案。按照方案计划,到2020年,本市连锁便利店数量将达到3000家左右,其中中心城区达到2000家以上,实现中心城区社区全覆盖,24小时便利店占比达到50%以上。

业界认为,北京便利店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代。在2018中国便利店大会前夕,《零售老板内参》特走访了北京的主要便利店品牌,并推出系列报道。本文是《北京便利店系列专题报道》第一篇,后续将推出好邻居、全时、北京全家等龙头便利店的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本文首发于零售老板内参,作者房煜;由亿欧编辑转载,供业内人士参考。


创业气氛浓厚的中关村走上一圈,你很难忽略 便利蜂 的存在。这家以橙色为底色的新型便利店,在2017年初开始在中关村地区冒头,首批就开出了5家门店,无论是银科大厦,还是中关村创业大街外,都可以看到他们的存在。其背后的投资方斑马资本是 庄辰超 创建,加上 新零售 概念的热炒,便利蜂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外界的高度关注,当然,这并非便利蜂集团高级副总裁运营CEO 王紫 所希望的。

其实,即使没有“新零售”,我相信便利蜂也会如期问世。

在北京7-ELEVEn工作多年离开后,这已经是王紫第二次创业。创业的品牌虽然不同,但是方向始终一致,那就是寻找互联网与便利店的交汇点。

一年过去,便利蜂在北京地区已经突破了百家门店门槛,没有加盟,全是直营门店。离开中关村,来到北京东侧的国贸商圈,你也可以看到在蓝堡国际、SOHO现代城这样的标志性地标,都已经被便利蜂安营扎寨。2018年初,便利蜂完成北京百店计划,已经开始向北京以外的市场进军。

江湖上关于便利蜂的各种版本传言,一点不比便利蜂的门店少。王紫在行业内算是后起之秀,但谨言慎行,几乎不接受采访,也很少与同行来往。但是另一方面,便利蜂迅速的开疆拓土,不拘一格的门店设计,又让业内无法忽略这只到处飞的“小蜜蜂”。做过便利店的人知道,不开加盟的情况下一年开店100家,这个速度“相当可以”。

值得关注的当然不仅是速度。最近,王紫接受了《零售老板内参》APP独家专访,谈及了他做“互联网便利店”这一年,以及对便利店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王紫惜字如金,但是我们还是努力从他的只言片语中,去揣摩新一代便利店的成长逻辑,扣住这只小蜜蜂的脉搏。

一、用数据给门店画像

观察便利蜂的门店很有意思,有的相距不到500米,有的相距只有100米。

中关村创业大街是很多创业者慕名前来参观的“宝地”,如果你站在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入口,一转头,便可以看见一家便利蜂与吉野家等快餐连锁品牌,一起“守住”了创业大街的南侧入口。从这里穿过马路(中关村大街),然后左转,你会发现又一家便利蜂门店(银科大厦店),两家店都属于便利蜂最早开出的五家门店。

其距离之近,让你会觉得是不是有点自相残杀的感觉?既然初期只有5家店,这样布局合理吗?

“两家店确实很近,不到500米。”王紫对我们确认。如果按照传统门店开店的经验,这样开可能会有一定问题。即使但密集布点已经是便利店开店的常用战术,但是北京毕竟还没有到上海那种竞争“白热化”的阶段,密集开店到了宁可自相残杀,也不留空白给竞争对手的地步。便利蜂这样开店的根本原因,是 大数据 指挥的结果。

便利蜂的看法是这样的:在中关村地区,一条苏州街由北向南贯穿,一条中关村大街由东向西贯穿,两者的交汇点是银科大厦。这两家店一个面朝苏州街,一个面向中关村大街,还隔了一条马路。“ 从数据的角度看,虽然距离很近,但是可以看作是两个独立商圈。 ”王紫解释说。

数据的推动不仅影响选址,还会直接影响到选品和店面陈列。从门店布局和商品陈列看,两家店也有不少差异。有些差异是物业条件造成的,比如银科大厦店是二层结构,创业大街店是一层,这是被动差异。

主动差异可以从咖啡的角度来看,两家店都把咖啡机置于门口处,只不过银科大厦店主要是自助形式,与收银台在一侧;而创业大街店则是在门口收银台的对面,有专门工作人员和价格显示牌,处理的方式更像麦当劳的“麦咖啡”,独立吧台,独立服务。这或许和创业大街咖啡馆众多,想喝咖啡的人习惯往这个方向移动有关。

在今年的3-4月份,北京便利蜂正在做两家门店都在做踏青季的促销,笔者比较了中关村的3家门店以及国贸商圈的3家门店一共6家门店(3月31日-4月1日),发现第一排货架的商品陈列都有些许不同。便利蜂会改变入口第一批货架一般陈列日化商品的惯例,将一些动销更快的包装小食品置于货架上。比如银科大厦店和蓝堡国际店都有一款毛毛虫橡皮糖的商品。另外五香素牛肉在多家门店也都有看到,看来是比较畅销的商品。但是在SOHO的一家门店,五香素牛肉换成了同一品牌的麻辣素牛肉。

 这些细节的微小变化,正是数据分析选品的结果,虽然我们无法得知背后的具体原因。王紫解释说, 便利蜂的核心思想就是依靠大数据来推动门店运营 。在第一年,门店商品的差异化主要体现在非鲜食商品方面,其背后的考虑是供应商的选择范围大小。依靠数据来做门店的运营其差异化可能还不那么明显,但是未来,门店的差异会越来越大。

王紫表示,便利蜂的门店一直在迭代中,如果非要用代际划分,下半年在常营附近开出的门店,应属于典型的2.0版门店,或许更能看出便利蜂摸索一年后的思路。“二代店从整个外立面的logo、VI、主色调到内部的环境,都应该更加年轻化,明亮,简洁。”他说。

在大望路SOHO现代城,整个SOHO是被中庭走廊一分为二。便利蜂生生在SOHO的东西两侧各开出一家门店。如果说银科大厦店和创业大街店相距不到500米,那么SOHO这两家店相距大概只有100米。而同在这一侧的全时和全家至少还彼此相隔了500米。

但是按照之前王紫说的方法去观察,这样开店似乎也可以理解,两家店还是有不少差异化处理。

东侧店一进门右手边四个货架陈列的主要商品依次是,雨伞、冰柜(冰激凌)、面包、咖啡。而且东侧门店在只有一层的情况下,少见的在靠窗位置留出了可以供8-10人就餐的位置。很显然这个店的定位会覆盖上下班在途人群,因为大望路地铁口一个出口直通SOHO东侧。

我们经常看见下雨天有人在地铁口突击卖雨伞,我们也经常看见那些“白领民工”们出了地铁就在便利店买点小吃坐着吃两口再回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东侧店的定位。而西侧门店的陈列则比较中规中矩一点,其更多的是服务在SOHO上班的小白午饭便当和溜出来买下午茶的需求。

总结一下, 两家门店虽然相距不过100多米,但是便利蜂仍旧在力求做出差异化的客群氛围。

换句话说,当人们谈新零售如何要为消费者千人千面时,便利蜂首先努力的方向是,利用大数据给每个门店画像。这个画像不仅包括选址,同时还包括了它的定位、商品结构等一系列问题。

事实上,在所谓人货场的数字化路途中,场的数字化并不比“人”的数字化容易。正因此,王紫也坦言,便利蜂离所谓的千店千面仍旧遥远,但一定是未来的方向。

二、互联网便利店的核心是什么

相对于传统便利店,便利蜂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王紫的回答是,“在于互联网思维,再往细了说就是理念,以及对于数据的使用。比如选品工作、运营工作或者选址工作,都需要有适合自己的数据模型。”

这些数据模型的建立,实际上也解释了另一个问题,为什么便利蜂在第一年能够实现比较快的展店速度?外界很容易把这个原因归结为资本推动。不可否认资本推动是一方面,但是另一方面,这也和便利蜂的数据模型建模速度有关。

在传统零售中,其实选址和门店规划有时候并不是同步的。选址展店人员看到一个地方人流不错,消费力不错,可能首先要做的是尽快拿下铺子,避免被同行抢走,而具体的门店规划是拿到铺子后面的事情。但是在便利蜂的门店感觉,这两步走之间不敢说同步,至少时间是在大大缩短,开店决策的周期大大缩短。

便利店和大卖场不同之处在于,便利店要求与周边社区商圈的匹配度更为精细,对供应链的反应速度要求更快。而大卖场相对而言辐射人群范围更广,更着眼于基本生活必需品的储备,只要几个基本条件满足,就可以先复制开店。这也是便利店不容易形成全国连锁品牌的原因,很难一劳永逸的用几个基本模式去套不同的城市,不同的生活圈。

对于便利蜂而言,数据化驱动不仅带来了后台的变化,对于前台也有很多改变。比如,在便利蜂的部分门店,现在可以看到纸质价签和电子价签的并行。

电子价签一般用在价格敏感、容易变化的鲜食产品,这样也给门店工作人员带来新的工作场景,因为电子价签的改变操作流程与纸质价签不同,需要再培训。因为电子价签成本较高,固定比较死,“调牌面的时候,这个价签可能想移动位置就比较难,他可能更多的是同层之间横向的滑动,跨层的移动就会比较难。”便利蜂工作人员介绍说。

如果经常去便利蜂购物,会发现店员的话术也与其他门店不同。在移动支付普及以后,一般的话术是;“请您打开支付宝,或者请您打开微信支付我扫您”,但是便利蜂需要先问,“您有没有便利蜂APP?”

便利蜂对于APP的看重和推广,可以看作是理解便利蜂的一把钥匙。王紫对《零售老板内参》APP表示, 便利蜂APP有这样几个作用:

首先,APP是一个工具。 这里面可以查找门店,一些促销的信息,这是一个信息平台。

第二,APP是便利蜂的会员系统。 因为APP的功能相对微信公众账号要强大很多,有充值功能,有蜂蜜(类似于京东那个京豆),是消费积分,积分可以抵现,或者换礼品;还有然后还有超级会员,这是会员卡功能。会员卡功能目前便利蜂也是收费制,有月卡,有季卡,目的是提高黏性。便利蜂还希望在APP上叠加更多功能,比如自助购等,目前还在习惯培养阶段。

所有这些功能延展的基础,是便利蜂能够通过APP获得足够多的用户。 为什么便利蜂在门店只有个位数的时候就开始推APP?从一开始,便利蜂就把门店和APP都当作了获客的渠道,从线上线下两个途径同步获客,而不必像传统零售或者传统电商那样,需要把线上或者线下的流量再进行内部导流。

从这一点上说,便利蜂的核心目的是经营用户,传统零售语境中的“规模”,更多的指用户规模,而不是门店规模,门店扩张本身也成了手段。

所以,在北京开店达到100家店的节点后,便利蜂就开始了北京以外城市的扩张。这曾经让笔者感到不解,因为100多家店的规模并不足以在北京获得足够稳固的市场份额,但是如果从用户规模去考虑这件事,结论也许不一样。

那么,当用户一天打开便利蜂的APP次数随着运营逐渐增加时,是否可以理解为另一种“到店签到”?

王紫表示,在2015年创办邻家便利店时,他的想法和今天也有不一样,他自己也在进化。翻看过去的报道可以发现,那时王紫的做法更多是通过提高服务频次,希望增加用户的到店次数。现在,便利蜂的线上线下界限会逐渐模糊,但是到店场景仍然是获取用户的第一场景。

王紫总结说:“我们是非常鼓励用户用APP的,便利蜂所有的优惠都是需要用APP支付才能够享受。非APP的用户,哪怕是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都不会享受任何折扣。”当然微信小程序也是一个入口,但是多了一步操作。由于APP,便利蜂到店的会员实际上被分拆了三个层次:非APP用户,单纯的APP用户,APP付费会员。

三、大数据时代,人干什么?

传统做零售,有很多know-how就像工匠人的手艺一样,可以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一代一代传下来,但是大数据时代既然来了,人的指导还重要吗?人的价值是什么?

在便利蜂门店转一圈,一个明显的感觉是,便利蜂的员工普遍年轻,笔者猜测便利蜂招募了大量没有零售业经验的“生手”。王紫承认这一点,但是否认是有意为之,他解释说主要原因是开店很快,需要大量人手。

不过我仍旧可以合理推测,大量招募“生手”,是因为他们没有接受过传统零售业的熏陶,在一张白纸上画新图画更容易。在便利蜂,王紫的一部分工作就是给员工做培训,讲授数据化运营的理念与实践。他自己也承认,人的观念转变,是所有问题里最难的。

虽然有了大数据的工具,但是在零售业最基础、最重要的现场管理层面,仍旧离不开人的经验与指导。王紫也表示, 数据运营与现场管理,不能相互替代 。“因为实体店最终实际上是要进行陈列的,日配商品是要通过制作的。有一部分是通过陈列体现的,有一部分是通过制作体现的,门店的有效空间,其实就在陈列这一环,一定要到现场看的。”

和很多零售业高管一样,王紫仍旧经常要抽出时间去巡店。在巡店时,仍旧是细节之处见功力。

如果巡店时主要目的是看商品,王紫会看陈列、看库存量的情况,然后看员工制作过程,包括对鲜食的品尝。 如果目的是看运营,更多是看员工的状态,员工的动作是不是快,是不是标准,就是有没有多余的动作,沟通话术是否有效简洁。

因为“场”的作用,不仅是人和商品的交流,也是人与人交流的界面。比如说,便利店是否可以培养出类似星巴克那种的熟人文化?对此,王紫提到一个观点, 他认为熟人文化的前提,是到店的高频,只要是高频用户,才有可能培养出品牌忠诚度。高频比逗留时间长短更重要。

而做到高频的前提,是更加人性化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人的复杂和多变,使得“满足消费者需求”这件事,永无止境。例如在鲜食问题上,各家其实都还是通过内部盲测来判断自己的口味是否“好吃”。王紫举了一个例子,是西红柿炒鸡蛋这道最普通的家常菜。

便利蜂希望能和市面上的主流竞争者做出差异化,因此在热餐菜品,每周都会有更新,更新的依据是季节变化,口味变化等。于是便利蜂从调料、口味、色泽、加工工艺等方面进行了改良,并邀请目标人群盲测。“为此我们和工厂还沟通了好几轮,”王紫说,最终才有现在呈现的菜品。盲测证明,这个口味更受大众欢迎。

如果说口味问题仍旧难免众口难调,那么良好的用户感觉可以通过人的交流,满足一般人性中的共识。比如,笔者注意到的细节是,在便利蜂盛盒饭,如果你想多要一点菜,不会被嫌弃。最近,店员每盛完一次都会问你,这么多够不够?笔者不确定这是个人行为还是话术要求。

王紫表示,一方面便利蜂正在通过一线员工,努力建立这种关系,也会借助系统的帮助,但是主要还是通过一线员工,也就是混脸熟。

另一方面,便利蜂也有不少门店开始提供可以短暂休息的公共空间,特别是复式结构的门店,基本二层都是用来提供就餐餐位和休息空间,王紫表示,他同意便利店增加休息空间是行业大势所趋。

休息空间的含义是,你可以什么也不买,只坐在那里刷手机,没有人会赶你,这也是麦当劳肯德基普遍提供的功能。

四、为什么需要便利蜂

王紫及其团队核心成员有不少人都是北京7-ELEVEn的旧部。在采访中,王紫也不讳言7-ELEVEn给自己的影响,在他看来,7-ELEVEn本身就有非常强烈的互联网基因和较高的数据运用基础。

那么,为什么还需要创立便利蜂,或者说,市场上为什么需要一个新品牌便利店?理由何在。

王紫给出了三个理由:

第一,一个新平台在创新方面它有更好的优势。 直接打造一个新物种,比你把一个老的东西改造过来的话,肯定是要更容易一些的,效果更好。

第二,团队因素。 作互联网创业,实际上是需要真正专业的人才,需要复合型的人才结构,便利蜂拥有这样的团队的,具备这个条件。

第三,资本因素。 做这个生意,需要足够的资本支撑,才有可能前进的。

或许还有第四点,王紫没有说出来。那就是在7-ELEVEn统治的时代,人们已经意识到,便利店的后台供应链是一个极高的门槛。7-ELEVEn依靠强大的供应链和自有品牌,已经打造了自己的护城河。在前移动互联网时代,7-ELEVEn已经把便利店做到了极致,日本称其为社会商业的基础设施,学界也因此称其为“制造型零售企业”。

中国市场有自己的特殊性,王紫称之为,移动互联网发展超前,同时期商业基础设施却比较滞后。

那么在这样一个特殊而广阔的市场,面对世界上最大的移动互联网人口,是否可能出现新的模式?

王紫表示, 因为中国的互联网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互联网的技术和运作的方式,可以解决快速开店中包括店铺质量的管理的很多问题。 所以王紫本人非常看好,便利店这样传统的零售行业和跟互联网的结合。

也许,三五年后,未来数据运营能力可以和供应链一起,成为便利店行业的两大并列门槛。问题在于,树立这个门槛的人是谁,会是王紫和便利蜂吗?


便利蜂王紫:移动互联网让便利店多了一条护城河

随着新零售、智慧零售、无界零售等新概念,消费升级、线上线下融合的新趋势,以及实体重心、技术与数据双驱动、渠道下沉等新方法的提出与落地,国内零售行业在2018年迎来关键一年。亿欧本次峰会将围绕零售产业的政策、产业、资本三大方面,与诸多行业领袖、从业人士和行业关注者一同探讨,共促零售行业的创新升级。

了解详情请查看此链接: https://www.iyiou.com/post/ad/id/558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亿欧网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o2o互联网便利店互联网 便利店便利蜂便利店爱便利便利店猩便利便利店便利店加盟京东便利店全家便利店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