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赋能供应链,最大的好处是引入博弈机制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区块链赋能供应链,最大的好处是引入博弈机制

对于 企业来说,强调信息共享不是解决痛点而是制造痛点

数据是企业的商业秘密、无形资产,链上全透明的数据对企业来讲是杀伤性的。很多基于区块链的技术都是为了降低这种杀伤力、对冲信息共享:例如“状态通道”由数据的收发双方建立、只有收发方能够查看,其他人甚至不需要知道有这样的状态通道存在;“指定人查看”的加密方法是另外一种,即一段信息以对方的公钥解密,所以只有对方能够看到。 隐私解决方案一直是行业最重要的部分。

总的来说,用分布式帐本描述区块链是一种误读,企业和银行是不买帐的。 信息共享给再多节点,并不能保证信息本身是真实的,区块链真正解决的问题,倒是当一部分节点在撒谎时,系统认为世界上还是好人多,因此采纳最长的那个链作为真实的数据,但这种“真实性”只在很少的场合有意义。因此,“信息共享”不是区块链的特色,自从有了互联网,人类就能够进行即时的信息共享了。

从实际反馈看,区块链的信息共享属性阻碍了落地应用的发展。

博弈机制使“作恶者”难有得利,维持系统诚信,是区块链应用设计的核心思想

加密经济学通常被描述为引入经济激励,使参与系统的主体贡献更多的价值。则系统参与主体一定会有维护者、破坏者和损人利已者,通常称为诚实节点和作恶节点。博弈(Trade-off)机制就是使系统正常运行,经济激励被诚实的人获取。例如淘宝刷单是一种不诚实的行为,彻底的解决机制恐怕是“不贵难得之货,则民不贪”,只有取消按成交量排名的规则,才会彻底杜绝刷单。从这个例子也可以看到,对什么样的行为进行激励,互联网也需要解决,而且已经通过大数据、综合评分等措施“做实”了。

供应链金融 突出的是数据作假。 前面有一篇文章网贷平台可转型“促进B端信用流转”的助企平台,介绍企业可以先支付代币(欠条),今后分期付款偿还债权人,就是典型的博弈场景。代币的流转可以作为征信数据,“秒级”从银行贷款,数据积累可以影响企业的授信额度。则企业会不会串通他人做大数据,骗取授信呢?答案应比较明显,企业如果串通他人做大应付款和还款数据,则每发出一笔代币就等于写了一张借条,对方就可以要求企业还钱,而银行授信调整发生在几个月以后,授信增长除了看数据,还会多方印证其他信息,企业的风险与回报明显不成正比。因为这层博弈关系的存在,银行的判断有可信的数据基础。

目前2B金融还处于“与企业同吃同住”,尽职调查又脏又累的阶段,也拉高了借贷成本。 将博弈与征信机制引入供应链金融的必要性,已得到行业公认。

区块链与加密数字资产

麦肯锡报告总结: 区块链技术用于资产状态的追踪和所有者的确定非常适合,这里的资产可能是货币资产、金融资产或者版权、知识产权资产。 比特币、稳定币等数字财富使用区块链发行,代表了市值几百亿的财富,区块链被视为宜于发行可投资、可储藏、可编程的资产,已经是一种“共识”了。目前区块链从比特币发行稳定币的路径,与股票上市再抵押贷款的流程没有区别,只是奖励的对象不是创业行为和一票传统资本市场包装人士,而是“比特币爱好者和投资者”群体。接下来哪个市场表现更好,是价值观、法制与货币制度决定的。

经济学家的观点,认为金融市场与赌场无异,只是开放给“富人”的。IT技术则将赌场开放给了一切投资者,包括借钱炒币的人。这种“去监管”在法理或者经济理论上会有很大的争议,但毫无疑问如果交易所遍地开花,国家又必须履行责任进行高效监管的话,成本过高,是任何国家的纳税人无法负担的。2015年股灾前恒生电子homs系统就扮演了任何人可以秒级开户、使用高成本杠杆资金自由入市的角色,而且用后即焚,可以删除所有的资金往来记录,股灾后这类系统被封禁。

现在我们认识到,加密资产的“共识”是不稳定的,对法币的通胀预期造成资产价格的不理性攀升。法币滴灌是抵制金融市场空转的治本之道。法币之外,实体经济内生的补充货币应基于博弈机制,记录真实的流转和供需信息,度量和描述社会经济的运行轨迹,发挥货币的度量工具、支付工具的职能,与货币商品、储藏价值的功能分离。

B端信用的本质,就是原生补充货币,是交换的需要,是债发生的根基,是社会运转的动力和原因。 与货币有关的是抵押品,抵押品是一种资产,而且数字资产更易流转和交易;因此使用区块链的经典金融合约“投资资产-稳定货币”管理相关的资产是有可能的。

随意打赏

区块链趋势区块链技术供应链赋能赋能供应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