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in人工智能,很可能是一场“赔本的买卖”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All in人工智能,很可能是一场“赔本的买卖”

【编者按】 随着AlphaGo战胜李世石,冷扑大师战胜德扑顶尖玩家,不用怀疑,人工智能现在越来越火了。教育领域随着AI的不断发展,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教育行业在不断加速实现信息化、智能化变革,“人工智能+教育”的创新模式开始变得越来越“流行”。

不过就目前而言,谈人工智能完全颠覆传统教育为时尚早,且有些不现实。寻求如何与人工智能更好地结合,利用人工智能造福人类才是目前教育行业利用人工智能的正确之道。

本文转自灯塔EDU,经亿欧编辑,供业内人士参考。


这两年来,作为一个教育行业的后辈,很幸运有机会与许多教育机构的老前辈们交流。 在一起讨论的时候,似乎谈论最多的就是现在越来越红海的竞争,还有对10年前教育黄金时代的缅怀。

大家都在抱怨着产品的日益同质化, 太阳底下已经没有什么新鲜事,你有服务,我也有服务,你有名师团,我也有名师团,你做优惠,我比你优惠更大;

都在抱怨着日益增加的市场费用, 从原来的“你们教的好,所以才推荐给你们,谈钱就俗了”,到现在的“学生该推荐还是要推荐,佣金该拿也还是要拿的(往往也是不低于30%的佣金)”;

都在抱怨着教育行业谁都能进入的低门槛, 似乎只要读过书,就能开培训班;自然也都在抱怨着越来越低的利润率;

谈话的最后,也都基本回到对教育行业出路的讨论——到底未来该怎么做,未来的出路又到底在哪里?

但另一方面,同样喧嚣的,是在资本端。 从2015年以来,一直对教育似乎并不是太感冒的资本,开始迈开步伐布局教育市场。都明白资本逐利,赚取的是超额回报,自然该首先盯着那些较为容易被计算机与数据技术( IT和DT )迅速标准化,那些解决80%的人80%的需求的行业,也自然对教育这种一人一需求,不可快速复制的行业本不该有太多兴趣。

可是,光看2017年的数据, 教育一级市场的融资就达412起,总计282.86亿元(数据来自虎嗅),我们不禁困惑,资本到底在想什么,在赌什么?

如果参考教育界的老同志们所说,教育市场已经陷入红海,虽说有着来自二胎政策红利而带来的指数增长的需求, 但精明的投资人也不难想到,如果另一端也有着增长同样猛烈的机构数量,那在资本眼里,投资教育,红利又在哪里呢?

难道仅仅只是所谓在“黑天鹅事件”频发的世界格局里找个抗周期性的标的吗?那还不如买巴菲特的股票呢,毕竟现在不少教育大公司的盈利可远远比不上我们巴老的年收益呢。如果通俗地说,资本不过是更有文化的高利贷,那这高利息,创业者又该用什么偿还呢?

每次想到这种“红利在哪里”的问题,总会不自觉地把我拉回在沃顿上课的情景,让我想起我们教授跟我们谈到的“赚大钱”的本质,让我想起来在上学时三天两头被提起的两个理论“波特五力”和“蓝海战略”。

波特五力模型,是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80年代提出的,所阐述的是,决定一个企业的竞争力的最重要的四种力量,所以合称为波特五力。 这四种力量分别是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Bargaining Power of Suppliers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BargainingPower of Buyers ),新进入者的威胁( Threat ofNew Entrants ),与替代品的威胁( Substitutes )。

All in人工智能,很可能是一场“赔本的买卖”

换言之,如果一个企业能够做到自己议价能力最强,购买者议价能力最弱,新进入者基本进不来,而替代品又不太可能在你的专注领域替代你,自然你的竞争力是最强的,也自然就是行业的领导地位了。

而这时候,我们的教授就会说,你们看,如果用一个词来总结波特教授的这四要素,是不是就是企业高门槛( High Barrier )。然后他就会说,你们看, 纵观古今,那些赚着大钱的混蛋们,是不是就是不断想尽各种办法给自己的企业垒一个超高的门槛( 不管是专利,还是首先抢占客户的认知 ),然后他们就一直坐享着领导者的地位,享受着超额回报,然后就很难被后来居上。

这个在中国的感觉还不是很明显,毕竟,真正超过30年的企业寥寥可数,但看美国,确实是在某些行业,这些老大哥们也很难再被后来者居上。

蓝海战略 ”也是受波特五力启发,提出企业的竞争战略应该瞄准的方向, 具体我就不赘述了,大家可以参照下面红海战略和蓝海战略的对比图来理解。

All in人工智能,很可能是一场“赔本的买卖”

不难读出,这两个理论启发我们的核心思想是, 如果教育行业再往下发展,每个企业都要致力于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块净土,并在这块净土上建造自己的高势能和高门槛,才是每个教育企业在未来赢得竞争的核心命脉。

押注AI,是现在的企业对于未来教育方向定下的战略。首先认为赌教育的未来就是要重仓技术(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然后在技术上,长此以往地累积高势能和高门槛。等格局一旦形成,再有人希望跟好未来叫板,可能至少需要搬上好几个小板凳了。

AI很火,可真能帮教育解决什么问题呢?

这同样要从很久之前的讨论说起了。在线教育刚出来的时候,确实火了好一阵,无论是可汗学院,还是coursera,是国内的跟谁学,又或是智课网。学习不用再去课室了,终于可以随时随地地学习了,不亦乐乎。

但似乎风还没怎么刮,大家就又失去了兴趣。又有学者们开始讨论,难道在线教育,就是把传统课堂搬上网吗?就只是人们用电脑上课吗?

其实对于教育的本质心理需求,以及到底技术能帮上什么忙,一位哲学家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脱离了社会的人,不能称之为人。失去了社会性的人只会有动物的本能。

这让我突然反映过来, 其实在教育中,人的需求其实也是社会性。 回想一下,我们小时候,有心情去上学,到底是因为想到我们能学到某一个老师的课堂知识很兴奋,还是因为我们想到终于可以跟小伙伴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了很兴奋。

再回想一下,我们小时候对于一个老师突然佩服有加,到底是因为这个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知识,还是因为这个老师看你一眼,就知道你有没有认真听讲,回去有没有好好完成作业。

换句话说,我们都以为, 做教育,主要就是做好知识的传递。做在线教育,主要是做好知识的线上传输。然而,现在想来,做教育,做好了“教”,也就是知识的研发和传承,似乎只是仅仅一部分,甚至只是一小部分。

做教育,还有很大的一个部分“育”,也就是教学过程中包含的社会性(例如古时所说的言传身教),或许才是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不用说线上机构,这一点在线下机构能做好的也不多。不禁想到,为什么大家总觉得在家里上网课总差了点什么。

现在想来,“那点什么”,其实不就是我们在线下课堂里,老师在讲课时看你的一个眼神,老师不经意对你的表扬,又或者老师看了你一眼就知道你没认真听敲你一下桌子的现场感吗?

所以技术到底能给教育帮什么忙?仅仅完成知识的传递是太浅层的。

我想通过AI,不久以后,我们的教学系统,不仅仅有智商,还有情商了,也就是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就像好未来成立脑科学实验室所预言的一样, 未来我们也许可以收集到每个孩子在听课时的脑电波,经过分析后,马上告诉老师,这个孩子到底是100%听懂,还是80%听懂。要是没懂,是哪里没懂。

说到这,我们是不是还可以预想,Alpha Go已经打败人类了,经过深度学习这世界上最好的几千名老师的各种数据后也拥有情商和人格魅力的机器人,同样有可能瞬间打败现在所谓的特级名师?想到这,我不禁想起了最近新闻里的克隆猴“中中”和“华华”。都说教育很难复制,都说名师很难训练出来,还难吗?

对于科技,拥抱or“恐慌”?

说到科技恐慌论,我不得不提到刘文勇老师的一个经典论点。我们常说,不要害怕科技,科技不都是人发明出来的嘛,怎么可能代替人。 “是,科技是人发明出来的,可别忘了,科技可是人类中最聪明的那帮人发明出来的。要代替的,就是你们这些人。” 刘老师如是说。是啊,我们可别把自己幻想成了人类中最聪明的那帮人。恐慌确实没必要,但我想危机感是该有的。如何让自己不那么容易被替代,如何让自己不断有新的进步,我想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是每一个人都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

相关推荐阅读:

深度解读丨AI+教育的机会在哪里?

AI+教育,死掉的玩家都是因为不知道这三招

从深度学习到通用AI,教育+AI有多种打法

随意打赏

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创新工场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人工智能 场景人工智能电影人工智能图片人工智能软件人工智能手机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