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爬滚打十年,政策利好能否成为港资医疗翻身武器?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摸爬滚打十年,政策利好能否成为港资医疗翻身武器?

【编者按】上个月,深圳博德嘉联医生集团宣布引入香港10亿元投资,算上这笔投资,港资近年与内地的医疗市场之间互动颇为频繁。 大量新兴起的医疗集团赴港股上市,包括凤凰医疗、和美医疗、康宁医院、瑞慈医疗、弘和仁爱等。其中,经过华润、中信、凤凰的三家并购重组,华润凤凰成了亚洲最大的医疗集团。这看上去很美,但港资医疗之路走的真的顺利吗?

本文发于健康点healthpoint,作者汤晨;经亿欧编辑,供行业人士参考。


4月18日,深圳博德嘉联医生集团(以下简称“博德嘉联”)宣布引入香港巨额投资,其与新风天域集团旗下的新风医疗控股有限公司正式签署协议,后者将成为该医生集团最大的股东。

除了新风天域因其创始人是香港前财政司长梁锦松而备受关注外,很多人忽略了一个重要投资趋势: 无论是香港医疗资本还是 港资医疗 服务,他们近年来对大陆市场持续投入并看好。那么,其在大陆的经营状况和市场如何?是否水土不服?给从业者的启发和经验又有哪些?

各种好政策给港资开了一扇窗

说政策春风送着港医北进一点也不为过,而最常听到的一项政策就是“CEPA”。

2003年,中央政府分别与香港和澳门签署了《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逐步减少或取消双方之间所有货物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步实现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而 医疗服务 领域的开放就是CEPA框架下重要内容。 随着一系列补充协议的签订,CEPA对港资医疗的北上“松绑”随着时间线日益宽松的趋势是非常明显的。

从2005年开始的医师资格互认、短期执业,到逐步放开至允许开从设诊所,设立独资、合作或合资医疗机构,再到开放领域拓展至西医、中医、牙医、医学美容、疗养等, 港资医疗逐步在大陆取得了国民待遇甚至是“超国民待遇。”

商务部网站显示,到2013年,香港已有72家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在内地开业,广东省卫生行政部门已经批出了19张相关许可给港资门诊部,分别位于顺德、广州、中山和深圳。到2015年6月30日,香港资本投资的医疗机构在广东已经多达34所。

不过香港人精明,港医北进的路径也透着谨慎与试探。 最初,港资医疗对大陆市场的试水基本都集中在毗邻的广东省,找的还是支付力最强的城市。

2016年发布的《广东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研究报告(2015~2016)》显示,30家港资医疗机构均布局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核心城市,位于以香港为中心约2.5小时车程的交通圈内。 其中,最能吸引港资医疗机构设点的三个城市分别是深圳、佛山和广州,而这三个城市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于广东省的前列。

其后,港资医疗看到了内地医疗服务市场的广阔,再加上审批政策逐渐宽松,迈得步子也逐渐大了起来,布局也扩展到了北京和上海等一线城市,在河南等一些内陆省份也渐渐开始有了生意。

从医疗机构类型方面也能看出港资医疗的小心翼翼。截至2015年,30家在粤港资医疗机构,有27家是属于门诊性质,只有3家医疗机构是属于医院性质。在广东省之外的布局明显也是以连锁诊所为主。这反映, 港资医疗目前仍处于尝试性阶段,不敢贸然投资需要较大资金支持的医院项目,而主要投资需要较少资金支持的门诊。

港资医疗也越来越重视大陆市场。 在港交所上市的一些香港医疗服务类公司,“中国业务”是支撑明天股价的柱石。 2016年上市的盈健医疗将IPO所募得的8480万港元中的1270万港元投入到了“扩展中国市场”上,在募资用途方面仅次于“扩展香港的医疗网络”。

其实国内政策制定者对北上的港医也是期待颇多。商务部网站就曾评价“ 港资医疗机构从事的主要是中高端医疗服务 ,对于改善深圳就医环境,提高深圳医疗服务品质发挥了很大作用。”

2008年,在CEPA补充协议五中规定:“港医可在广东开独资门诊”。时任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的廖新波也表示,广东的“先行先试”一定可以为将来医改提供很有价值的参考经验,甚至可以推动医改的进一步发展。

当然,中国的复杂国情和医疗环境决定了一件事情:想做出优秀的商业模式,“香港的和尚好念经”这种论断过于简单。

看上去很美,港资医疗冷暖自知

纵观已开业的港资医疗机构,命途各异,冷暖自知。有些发展步履维艰,有些机构关停,有些机构未能如期开业,有些机构勉强维持,但也有些机构开始盈利。

2010年12月,香港中医吴玮在深圳开设首个港资门诊部。 但仅两年多的时间,这家门诊部的经营就出现了问题。 2013年,吴玮综合门诊部被深圳卫计委发出整改通知书,理由是:妇科、口腔科无注册的执业医师,医疗美容科无取得医疗美容主诊医师资格的从业人员,经营管理较差。

2015年1月,深圳市卫计委认为,吴玮综合门诊部校验期已过并未按规定申请校验,决定注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广东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研究报告(2015~2016)》显示:在广东已经申报了医疗机构执业证但由于在筹办过程中遇到选址、招聘等问题而最终放弃开业的港资医疗机构就有6家;已经执业但由于经营不善而关停的医疗机构有2家;在执业过程中,因出现违规行为而被医疗管理部门发出整改通知的医疗机构又有2家。

在深圳开设首家港资西医门诊的黄志浩就抱怨: 把对医院的要求套用在门诊部上面的成本太高了,我们希望能够有更符合实际的新规。”

让黄志浩不适应的是,在香港开一个门诊,一个医生配两名护士,加上药品和装修费用,50万元就可以搞定,空间要求也不是很高。而在深圳,按照相关规定,门诊部的选址必须周边居民同意,而且要在四百平方米以上,医疗设备硬件的配备也要求严格。

门诊部的开业成本达到1000万元。 黄志浩觉得,门诊部内很多标准是医院的标准,无疑会给诊所的运营带来负担,也造成资源的浪费。

吴玮也感慨,其在深圳的门诊光选址就花了6个月,开支较原预算的400万元超出近200万元。

不过, 深圳已经在全国率先取消了开诊所的距离和限制,简化了审批程序,这些进步和社会的努力和呼吁是分不开的。 记者从核心人士了解到,政策放开后深圳一年申请诊所的数量已上千。而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黄志浩遇到的问题则是普遍性的。

医护人员的配套困难是港资医疗在大陆发展的又一个瓶颈。香港医生的诊金大大高于内地公立医院。“高级职称”的顾问医师月薪可达20万至30万港币, 医生来内地出诊的意愿不高,即使有香港医生,医疗机构的运营方也承担着巨大的成本压力。

远洋健康医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CEO苏小虎对健康点记者表示,港资诊所是“看上去很美,但冷暖自知。很多诊所实际上是医生在赚钱,管理方并不赚钱。”

香港医生请不起,内地医生由于多点执业政策刚刚起步也不好找。医生招聘困难,致使某些港资门诊冒险进行违规行为。

例如:2014年5月,南海狮山的雷良综合门诊使用执业地点不是本医疗机构的医师或护士,任用卫生技术人员从事执业范围或本专业以外的诊疗活动,被佛山市卫计局查处。2016年,番禺石基的雷良综合门诊部又因为使用未取得处方权的人员开具处方遭到罚款。

即使解决了以上种种问题,“获客”这一困扰中国社会办医人的问题同样也令港资医疗头痛。2014年,《羊城晚报》的记者走访了惠州上排的港资致美牙医后,形容“一家装修考究的港资医院,半小时内仅三位患者进入医院就诊”。据报道,这家配备15名医生、20名护士、15张病床、22台牙椅的牙科诊所每天平均门诊量为39人。

即使一些名医能够吸引到患者,能否为所在机构带来持续长久的贡献也未可知。 内地首家香港独资医院深圳希玛林顺潮眼科医院,其创办人为前香港中文大学眼科及视觉科学系主任及教授林顺潮,让医院管理层尴尬的是,医院的病人大部分是冲着名医林顺潮而来的,每个月仅林顺潮个人手术的收入占了医院收入的一半。

深耕大陆市场,港资医疗的经营思路越来越宽

大陆钱真多,大陆钱也不好赚。好在港资医疗北上十年,玩法和路子也越来越多。

比如,接医保。 过去港资医疗瞄准的大都是高端医疗市场,对医保支付或者有心无力或者就根本不在乎。不过情况也在发生改变。2014年7月,在深圳医疗卫生“三名工程”政策的推动下,深圳希玛林顺潮眼科医院被纳入社保定点医疗机构,这也是中国首家成为医保单位的外资独资医院。

支付方式的改变带来的效果非常明显,来医院就诊的患者不断增长。 根据医院的数据显示,2013年开业第一年的年门诊量为9079人次,2014年年门诊量达到19391人次,而2015年上半年的门诊量达到14616人次,同比去年上升49.14%,医院诊疗量一年翻一番。一般一家新医院要实现赢利需要约3年,但深圳希玛开业不到10个月便实现了收支平衡。

又比如,与内地资本一起玩耍。港资医疗越来越明白大陆市场的独特性,也开始寻求内地的合作方。

2015年初,中国人寿通过定向增发入股香港医疗服务商康建国际医疗,并成为其最大股东。当年,背靠大树好乘凉的康健医疗就在大陆迅速出手,以12.07亿的对价收购了河南省的一家三甲医院南阳南石医院,完成了在大陆的第一笔投资。

康健医疗在其2016年年报中信心满满地表示,要在医院的运营、管理、服务及基建四大范畴推进改革,重整供应链管理体系,推出全新薪酬及奖励机制,启动科室优化工程,引进港式医疗服务。

还有的港资医疗则和互联网医疗公司打的火热,互相成就。 盈健医疗就与平安好医生按照各自一半的比例成立了合资公司“平安盈健”,并于2016年年底在上海设立了首家门诊部,向中高端客户提供全科、妇科、儿科、皮肤美容科、口腔科、内科及心理咨询科等综合医疗服务。

再比如,着重发展企业业务。 其实对香港的连锁诊所来说,来自B端的收入一直是大头。以港交所上市的医疗服务企业联合医务来说,2017上半财年,其来自向香港及澳门的合约客户提供企业医疗保健解决方案服务的收入即达到1.52亿港元,诊疗人次达到60.4万,而同期来自自费患者的收入不过5250万港元。

这也难怪2016年与凤凰医疗携手掘金大陆市场的联合医务在其半年报中直言,“我们相信,企业医疗保健解决方案及私人临床医疗保健服务于中国具有巨大市场需求,尤其于主要一线城市”,要“扩展我们的企业医疗保健解决方案服务至中国市场。”

高利润的专科。 相较细水长流的全科基础医疗,专科医疗向来是快速商业见效的不二法门。联合医务、盈健医疗、康健国际医疗等港资医疗虽然都是以全科诊所为主,但是都在年报中特别强调了其大陆业务中齿科服务的重要性,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香港最大的医美服务提供商医思医疗更是尝尽甜头。其2017财年半年报表示:复制了2015年集团旗下首家中国医学美容诊所的成功模式,于报告期间在广州开设了第二家分诊所。据此,报告期间中国客户贡献收益份额增长至17.7%。

相较近年来在政治纷扰下与祖国大陆似有疏离之感的香港市民社会,代表精英阶层的“四师”(建筑师、会计师、律师、医师)之一——港资医疗与大陆越走越近。纵然北上之路困难重重,依然上下求索,不离不弃。如同联合医务执行董事李家聪对健康点所说, “我们深耕大陆市场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恐怕也才是真正代表香港的那种“狮子山精神”吧。


2017年5月12日,亿欧将举办“ 2017中国医药产业未来领袖峰会 ”。本次峰会将重点关注 医药健康产业变革与创新、创业与投资。 行业变革势不可挡,产业创新方兴未艾 。欢迎您报名参会,峰会链接: http://www.iyiou.com/post/ad/id/205

摸爬滚打十年,政策利好能否成为港资医疗翻身武器?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亿欧网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摸爬滚打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