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住院遭遇“断崖式”下跌后,医院如何迎来疫后发展?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门诊住院遭遇“断崖式”下跌后,医院如何迎来疫后发展?

2020年1月25日,根据河南省新冠疫情防控形势,全省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一周内,省内各大医院也纷纷响应防控要求。为切断疫情传播途径,有效控制疫情,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以下简称“郑大二附院”)于2月1日起正式关停部分门诊。

“口腔专科诊疗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水雾、飞沫、气溶胶,现有常规防护措施很难有效防止病毒等传播。”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李志业告诉“医学界”,为避免潜伏期患者、隐形感染患者、有意隐瞒流行病学史患者在口腔诊疗操作中产生的传染,医院按要求将口腔科、医疗美容科、耳鼻喉科、整形外科等科室全部临时关停。

3月9日,河南省卫健委印发《关于科学有序恢复日常医疗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医疗机构安全、有序地恢复疫情期间关停的部分诊疗服务。第二天,郑大二附院正式发布通告,恢复了以上所有科室的正常诊疗工作。

“断崖式”下跌

从2月1日部分科室全面停诊到3月10日正式恢复诊疗工作,这一个多月内医院的门诊及住院量双双滑落至谷底。3月份医院全面复工以来,门诊及住院量虽有回升,但情况依然不容乐观。可以说,这两个月内,医院的门诊及住院量都遭遇了“断崖式”下跌。

“实事求是地讲,2月及3月门诊和住院量的变化是相当大的。”据李志业介绍,2月份医院门诊就诊人次约15000人,较去年同比下降了67.02%。相对应的是,2月份门诊收入只有700多万元,较去年同期相比也下降了近60%。

3月份门诊就诊人次与2月相比虽然有了明显的回升,达34569人次。但跟去年3月相比仍下滑了近49%,3月门诊收入是2月份的两倍多,但跟去年同期相比依然下降了约47%。

“一般是2月份处于过节期间,3月份会是患者就医的高峰期。”李志业向“医学界”透露了一组数据,往年3月份全院的医疗收入约1.2亿,但疫情期间平均每个月收入只有7900万左右,疫情最严重的2月份甚至连一半都没达到。李志业坦言:“收入的下滑是相当严重的。”

李志业介绍,与此同时,跟门诊就诊人次相比,住院量同期下滑得更为严重。2月一整个月住院患者只有842人,跟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近80%。住院收入只有3100多万,与去年2月相比也下降了约63%。

3月以来,随着医院诊疗工作的全面恢复,住院患者量回升至3200余人,住院收入也提升至2月的两倍多,达到7500多万。但与去年3月同期相比,住院患者量及住院收入仍然下降了35%左右。

“粮草”先行

即便在医院收入遭到重创的情况下,为了鼓励深入一线抗击疫情的医护人员,医院同时又拿出一大笔资金用来作为奖励和补贴,第一时间发放至每一位员工手中。

据李志业透露,疫情期间医院在省内、省外一线员工的福利支出上花费了将近300万元。一线员工主要包括医院派往省外武汉支援的医护人员以及派往省内河南各地级市医院援助的医护人员。

大年初二(元月26日)晚上九点钟左右,河南省召开各大医院院长书记的紧急会议,号召医护人员前往武汉支援。据李志业介绍,他还没回来时就已经将这个消息传达给了全院职工,到晚上十二点前,已经有200余名职工报名。

经过综合考量,医院筛选了28名责任心强、医术高的人员迅速组建了一支驰援武汉的队伍。同时,郑大二附院作为一个省级医院,也往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医院派驻了一批援助的医护人员。两批支援的医护加起来一共是34人。

“去一线就意味着大家都冒着生命危险,在大家前往一线支援后,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医院提出给每个前往一线的医疗队员增发一万元的补助。”

李志业介绍,在医院提出这个想法后不久,国家也陆续发文要求给予一线医护补贴。“跟国家政策相比,我们算是先行一步,率先启动了对医护人员补助的项目。”

除了以上一线医护人员的300万补助以外,医院还有一笔近200万的补助是发放给疫情期间所有参与院内抗疫职工的。例如,每个楼层值班把守的工作人员,负责来院人员体温检测的医护人员等。

后来,国家相关文件出台后,医院又按照文件要求,每天给予抗疫人员200元的薪金补贴。李志业表示:“在医院收入锐减的情况下,这部分支出和补助我们都是严格按要求执行的。”

打破陈规,全力复工

目前,国内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在防范境外输入病例上仍有较大压力。所以接下来,医院的工作任务仍然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疫情防控不能松懈,二是尽快提高复工复产后的诊疗效率。

李志业表示,虽然郑大二附院作为河南省的公立医院,有国家财政的补贴,但是政府的财政拨款只够维持全院2600多人20天的工资,这就意味着剩下11月多的支出都依靠医院自身的运营收入。所以,医院的经营压力也十分巨大。

再加上部分门诊关停的这两个月期间,一些非新冠肺炎患者的就医都遇到了困难,也无法及时接受相关治疗。因此,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同时,为了保证来院就医患者的安全,医院继续严格按照疫情防控的相关流程,继续引导患者合理有序就医,避免院内感染事件的发生与扩散。

为了尽量满足不同患者的治疗需求,医院打破了按专业分病床的模式,将全院病床统筹管理,统一使用和调度,尽最大可能保证所有入院患者的就医安全。

李志业表示,医院全面恢复诊疗工作以来,肿瘤、心脑血管类患者数量非常多。以前医院是按照专业及科室分病床。例如肿瘤科是两个病区,加起来共100张床位。而患者却将近200人,又不能在科室内聚集性的加床,那该怎么办呢?

因此,在如今患者比较集中的情况下,医院采取了一个重要措施:打破科室限制,按患者需求统一安排病床。李志业介绍,在别的科室患者不多的情况下,医院将把“超员”的患者疏散到其他相关科室。例如,肿瘤科患者安排至其他科室后,仍由肿瘤科大夫负责查房工作,而日常管理工作则由患者所住科室来负责。

此外,为了避免患者就医过程中引发潜在的感染可能,医院病房内还实行“一人一陪护”的制度。即生活上基本能自理的患者,病房内原则上不允许陪护。确需家人陪护的,尽量由一位固定的家属陪护。医院会给陪护家属配发手环,进病房楼要检查家属身份,以此种方式固定陪护人员。另外,医院还要求相关陪护人员必须要做相应的体检,证明身体状况无异后,才可进入病区陪护。

重塑理念,刻不容缓

通过这次疫情,李志业也认识到,在面临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医院也暴露出了许多短板。而这些问题都是医院在今后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需要逐步健全和完善的。

李志业介绍,根据国家疫情防控工作相关要求,开设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发热门诊设置管理规范。应当将发热门诊划分为特殊诊区和普通诊区,特殊诊区一般选择相对独立的区域,专门用于接诊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可能性较大的患者。

“仅针对面积这一块,要求就非常严格。” 据李志业介绍,各大医院尤其是比较老的医院,因为建筑面积限制,大部分发热门诊都不是严格按照政府特定的标准去设置的。郑大二附院尤为特殊,医院地处市中心,全院总共只有24亩地,“可以说在全省的三级医院里面积是最小的。”

所以,在有限的24亩建筑用地上,医院设置的是门诊、病房、化验等医疗科室,其他与医疗相关的辅助科室都安排在医院周边租来的单位楼内。

疫情发生之后,医院迅速制定了一套有关院感工作的标准,但李志业直言,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院感工作还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当时发热门诊是用彩钢板临时搭建而成的。

之后,为了满足收治患者需要,医院又重新建立了相对规范的新的发热门诊。尤其是在重症患者的收治方面,医院专门为重症患者腾空了一层楼,建立相对标准的单人间的重症病房。李志业表示,接下来,医院要开始着手建设标准化的重症监护室。目前,招标工作已经顺利开展。

李志业还强调,接下来医院要大力加强防疫工作。刚建国时国家对 医疗卫生 事业是以防为主。毛主席时代诞生的赤脚医生群体承担了广大农村的医疗卫生工作。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卫生政策逐步转变为以治疗为主。“重治疗,轻防疫”成为医疗卫生的主流方向。

李志业认为,这也是近年来 医保资金 越来越紧缺的原因之一。好在,国家现在已经意识到医疗体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开始逐步健全和完善我国的医疗卫生发展体系,大力推行“强基层”政策,要求加大县级医院、乡村中乡镇卫生院及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

此外,国家还要注重居民的健康教育,加强居民疾病预防、健康意识等观念的提升。

本文经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欧立场。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