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个医院自主研发并具有完整知识产权的AI医疗产品面世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国内首个医院自主研发并具有完整知识产权的AI医疗产品面世

【编者按】公开数据显示,AI医疗潜在市场空间巨大。拥有强大 人工智能 人才和技术储备的传统互联网巨头也纷纷布局医疗人工智能。国内医疗行业的痛点是医疗资源的缺乏,人工智能通过辅助诊断提升了医疗资源供给,或可引领医疗行业变革,但AI赋能医疗之路必定坎坷。最近医院也进入AI医疗研究领域,搞自主研发,是否可以利用学科优势抢占市场,值得期待。

本文发于广州日报,作者为任珊珊,经亿欧大健康编辑,供行业人士参考


普通医生肉眼发现不了的肿瘤,人工智能(AI)可以一眼识别!由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牵头的“上消化道肿瘤人工智能早诊早治项目”,在广州正式启动。这是国内首个医院自主研发并具有完整知识产权、首个覆盖常见 肿瘤筛查 —诊断—治疗全过程的肿瘤人工智能系统。目前已在临床试用中显示良好成效。借助人工智能高效准确的阅片能力,今后基层医院也能准确拦截早期食管癌和胃癌。

只需一秒钟 揪出可疑癌踪

“AI医生”还不能独立出诊,但它能帮助普通医生迅速炼成堪比资深名医的“火眼金睛”。做食管和胃镜检查时,随着内镜镜头在消化道内推进,它也在默默“审视”。一旦发现镜头传回画面上有疑似肿瘤的踪迹,只需1秒钟,医生就能收到它发出的“诊断意见”。

53岁的陈阿姨近期到医院做电子胃十二指肠镜。内镜镜头刚滑过一个位置,“AI医生”便亮起“红色警报”,并在镜头传输画面上标注出位置,提醒医生操作内镜再回到这个位置仔细查找。

“她的肿瘤长在靠近胃角的隐蔽位置,大部分埋藏在胃壁里,凭肉眼很难发现。”医生说,但这逃不过“AI”的眼睛。最终,陈阿姨被诊断为早期胃癌。平常一名熟练医生做食管、胃镜精查,至少需要半个小时以上,而在AI医生辅助下,可以缩短一半的操作时间。

癌症早发现 AI待推广

上消化道癌是指胃癌和食管癌,早期主要靠内镜、影像和病理诊断。“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数据,消化道肿瘤病人占中国肿瘤病人总数的50%以上,每年全国新诊断病人约80万人到90万人,超过85%的患者确诊时已经为中晚期。”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徐瑞华教授指出,这类肿瘤如果能在早期发现并治疗,生存率高达90%,而晚期生存率不到10%。

然而,我国上消化道癌早诊率低于10%,导致该病治疗效果非常差。做消化道内镜要想精准揪出癌症,避免漏诊,内镜设备的性能和医生的经验很重要。“发现早癌的踪迹,需要非常丰富的经验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徐瑞华说,内行人都知道,做检查时不能打扰内镜医生。有时医生只是一转头,就有可能漏掉可疑迹象。

另一方面,由于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诊疗水平差异大,我国基层医院难以发挥“早期发现并拦截肿瘤的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徐瑞华认为,AI项目的应用和推广,将帮助基层医院大幅提高消化道肿瘤的检出率,大幅降低漏诊率,通过增强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提升我国疾病诊疗水平,造福广大患者

“拜师学艺”半年 诊断吻合度达98%

记者获悉,AI上岗前,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拜师学艺”半年。由著名消化内镜专家、该院肿瘤内镜科主任徐国良教授领衔的“教官”团队,对在该院进行内镜检查的五万多份上消化道肿瘤病人的诊断数据以及图片进行整理,对恶性肿瘤进行标记,教AI如何快速发现有问题的片子。通过自动学习10000多张有恶性肿瘤图片,AI具备了早期诊断能力,将揪出恶性肿瘤的准确率提高到95%以上。

“AI的诊断跟徐主任的吻合率是98%。” 徐瑞华透露“师徒PK”的结果。他期望人工智能的上岗,能为内镜医生减压,进而提高诊断效率,降低漏诊。

目前采用最精准的胶囊内镜做一次检查,会记录上万张图片。“熟练的内镜医生要看完这些图片,只能一上午看一个病人,效率太低。”他说,有了AI的辅助,有助于提升肿瘤诊断效率和水平。项目组负责人表示,医院将继续让AI医生“进修”,通过进一步整合专科联盟医院研究资源和数据信息,将阅片量提升到300万~1000万张。


随意打赏

全球首个AI知识产权行业首个AI主播知识产权保护国内自主首个AI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