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企业再突破”圆桌: 人工智能要多少年才会有突破?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创新企业再突破”圆桌: 人工智能要多少年才会有突破?

6月12日-14日,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指导,上海市长宁区青年联合会、亿欧公司联合主办的“2019全球新经济年会”于上海长宁世贸展馆顺利举办。本次活动响应国家政策和行业发展大势,以“科创引领智能新时代”为主题,围绕科创板、5G、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新兴 产业创新 热点展开探讨。

6月12日,2019全球新经济年会-领袖峰会率先开幕,香侬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李纪为,合合信息联合创始人兼总裁陈晏堂、氪信科技创始人兼CEO朱明杰、找钢网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战略官 郎永淳 对新技术如何为传统行业赋能,和推进智能化运用落地展开讨论。以下是圆桌对话实录:


郎永淳:相信我们接下来这一环节,一定会有更多精彩内容的呈现。三位都是来自技术型创业公司,以技术驱动为主,那么请先来讲一讲你们各自的技术创新体现在哪里?能够解决现实生活当中哪些难题?

李纪为: 香侬科技是一家 人工智能 创业公司,成立于2017年底。我们希望用人工智能找到重要的金融信息,把金融数据从非结构化转变到结构化,驱动金融产品创新、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增强安全防范能力、强化信息处理能力,从而为金融行业各个环节赋能。

陈晏堂: 大家好,合合信息这个名字大家也许会陌生,但如果说到我们的几个APP大家很可能用过。一个是名片全能王,全球用户超过3个亿。第二个是扫描全球王,全球用户超过4亿,今年产值超过2亿,这个团队只有40个人。还有专门做商业数据的企信宝。合合信息的产品规划是落在C端和B端,从而形成了一个相对比较好的闭环。

我们的业务主要还是集中在金融类 企业服务 上。例如大家用名片采集信息的同时,本身就是一种语意理解。在整个金融场景中,我们会把与数字、与商业领域相关的每一个企业的动态都融入到商业的风控当中。

朱明杰: 氪信是一帮原来做人工智能的人转到了金融行业,我们也是要解决商业大数据的问题,尤其是让机器怎么去理解一个人的全面数据和他的风险到底是什么、他的金融需求是什么等。

今天,我的另外一个身份是“AI青年科学家联盟梧桐会”的发起人。去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举办,我们再上海政府的指导下,发起成立的。

这个会成立的初衷是什么?这个时代对企业技术的要求比较高,我们会面临一些共同的问题:怎么把你的技术转换成产品,然后商业化。

郎永淳:我们反复地讲,技术要解决现实生活中明确的问题,只有解决了明确的问题,技术才能真正提供价值。请进一步讲讲各自解决了什么样具体的问题,是否让客户在效率提升、成本降低或各自效益上有所提升?

朱明杰: 举个例子,大数据是如何应用到我们日常使用中的?今天有一个场景是,近年来国家对金融资金交易的监管越来越严格,客观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在美国,对可疑的资金交易是非常严格的,且经过了好多年的迭代。

我们有一个数据统计:可疑案件在美国上报的案件数目大概是中国的100倍。为什么中国少这么多?那时因为大量案件没有被发现。因为国内现在是靠人工一个一个去查谁给谁转了一笔账,人力有限。

我们能做的是,利用机器去学习被抓案例的模型,然后机器统一找出来。这相当于一个银行有了几十万或者上百万的机器人在抓可疑交易。

从去年开始,我们跟工行、建行等机构合作,目前这件事情刚刚起步。但无论是效率还是准确率、覆盖率,都在数百倍的提升。在未来我们通过这样的技术,把以前人工成本很大的工作,交给机器做。这个就是AI能做到的一件事情。

郎永淳: 你们三家都是用技术去解决金融问题的。那么你们之间的差异在什么地方?或者说你们是否存在竞争关系?

李纪为: 我认为现在人工智能还处在如何落地阶段。落地需要让技术被市场认可,直接来说,这其实是一个漫长的教育市场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看,不仅是我们三家公司,许多创业公司、上市公司其实都在同一战线,我们需要共同教育市场。

大家经常说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人工智能推动的,但工业革命的长度不会只有三年五年,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所以我们经常说,两三年内高估技术所带来的改变,十年内低估技术所带来的结果。人工智能从深度学习开始落地,2012年到现在不过六七年时间,依然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郎永淳:这样漫长的路有很多至暗时刻,你们走起来有没有踩过的一些坑?

陈晏堂: 踩坑的话,在我的印象中倒真没有。我也不觉得有至暗的时刻。和各位写代码的科学家感受不同,当我把产品送到客户面前时,为他们提高了效率,提高到90%以上,其实是非常令人振奋的。

我们的主要工作是把资质不好的企业“抓”出来。比如企业家和创业者做银行贷款的时,要填写300多页的材料,光材料的准备就有50多份。我们则让机器来阅读。原来一个信贷员一天工作8小时,至少花2小时做这件事情。现在机器介入以后,只要2分钟,而且精准度大大提高。而且,当你选择一家企业时,这家企业背后隐藏的数据,都会通过机器分析出来,从四面八方汇总到一起。

第二,便是通过标签,帮助企业快速精准获客。

朱明杰:  在Google没有做下围棋程序之前,知道AI的人不多。那时候我们不太好意思讲自己是做什么的。我的一些师兄弟创办的公司,很长时间内知名度不高。这些人本身的成本很高,如果在BAT工作的话,收入会非常高。他们出来创业,要面临商业的不确定性,也没有资本帮助他,那个时候是最难的。

我是2015年底开始创业,那时搭了一波风口,在融资上面没有吃过苦。比我们早一步创业的团队可能会面临更多压力,又要养活团队,又要技术商业化。

李纪为: 曾经50个人做一年的事,现在2分钟做完,效率被提高,我认为这是人工智能的一个方面。人工智能的另一方面是,它可以做我们曾经做不到的事。在这个背后因为“曾经想不到”,所以我们不知道技术的天花板在哪里,很多时候需求是硬创造出来的。

举个例子,在金融里我们想知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指标,如GDP、CPI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投资和国债的依据。但很多国家的相关数据是缺失的或者可靠性存疑。后来我们用人工智能的办法,把技术和需求连接起来。这就是人工智能所谓的至暗时刻,因为你不清楚这个需求的市场如何,会带来怎样的收益。

郎永淳: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首先要教育市场,要创造需求,而不是首先要活下来。接下来请各位分析一下,您目前能够看到这个市场的空间所在?

陈晏堂: 大家都在讲“颠覆”,我个人认为,人工智能将颠覆不太准确,“赋能”更合适。

现在RPA(自动流程化机器人)一词非常火,在很多大型企业、金融行业原有系统中已经成型,不可能再颠覆再造。但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无缝耦合在一起,快速在某些重要的、需要加速的商业场景中带来非常好的效益。

例如合作伙伴鞍钢集团,每年小从一台电视机,大到铁矿石,都需要按照国企上市公司的要求的招标。全年招标约18000次,每次应标的厂商少则3家,多则20多家。全年光供应商的管理就超过10万家企业,非常烦琐。但是当风控机器人介入之后,一切就变的特别特别简单了。

我们现在已经渗透到了30多个行业,并且其中服务了2000多家企业。

朱明杰: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今天中国绝大部分成功的公司和市值高的公司都是To C的,而这在欧美发达国家是对半的。这其中有发展阶段、人工红利、技术红利等原因。在这个趋势下,中国一定会有空间产生ToB的公司。

另一方面,今天多数企业主攻金融领域是因为“离钱近”,另外市场习惯教育的比较好。其他行业则会慢一点。

目前氪信科技专注金融领域,因为这当中还有太多的事情要做。以前我们是在互联网行业里做数据挖掘、机器学习(AI)。中国互联网市场已经是全世界最大的互联网市场,无论是用户还是体量。同理,中国金融市场、金融用户和未来复杂度、交易量一定会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市场。在这一过程中一定会产生伟大的 金融科技 公司,氪信科技的目标就是要做到这一点。

郎永淳:现场立一下Flag,你希望成为什么数量级的公司?

朱明杰: 目标是百亿美金的公司,像美国很多公司技术已经是50、60年前的。

李纪为:香侬科技的核心是自然语言处理,自然语言处理是理解语言搜集信息的技术手段。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希望找到有用的信息。我认为从长远来看,相信自然语言处理是大的方向,因为其可以延伸到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方向、各行各业。

以语音、图像为代表的感知智能已发展的相对成熟,但是自然语言处理为核心的认知智能则发展相对滞后。对于像自然语言理解为核心的认知智能的发展,不仅需要算法、算力和数据,更重要的是需要有认知、理解、运用语言和知识的能力。一旦这项技术发生进步,就会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推理能力的提升,进而基于此技术的相关对话、翻译等语言文本处理能力就会得到显著提升,再结合已经发展较为成熟的感知智能,就能推动整个人工智能体系在更多的行业和场景进行落地。

陈晏堂: 我创业的时候第一家公司登陆了A股,是中国第一家媒体公司,转身我投入了互联网公司,当时创始团队的目标是全球做500亿美金。

好的公司不一定要用市值来看。我觉得好的公司分两个层面:是否真的为社会创造了价值;生命力是否长久。

郎永淳: 现在做技术领先的公司,定的小目标直接是500亿美金,简单和我们分享一下,跨界难吗?

陈晏堂 :非常难。我算是媒体界最早一批媒体人,但当我真正跨入技术的时候,曾一度陷入极度的技术恐惧,这是我跨国至暗时刻的第一个难关。

第二个难关是技术团队。我是学传媒的,会从用户的角度理解这一技术,这也是我的团队鼓励我不用懂写代码,只要懂用户就可以了。

郎永淳:李纪为是学霸,2011年到2018年在你的学术领域里你发表的会议论文是全球排名第一的,你本来应该做科学家的,怎么钻到了创业的路上?

李纪为 :恰逢2015年左右,人工智能处在浪潮中央。我看见这些东西可以造福社会,非常想尝试,觉得如果错过了这个机会以后可能会后悔。其次客观讲,国外的技术稍微领先I一些,我会想要将学到的技术造福国家。

从这两点总结来看技术可以造福社会的时候,我们做基础科学研究的人义不容辞。因为基础科学研究是技术发展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希望将技术研究落地应用,其次是希望技术从宏观方面,为国为民做有意义的事。

郎永淳:人工智能发展有近60年了,还没有真正技术上的突破。你觉得这项技术还需要多就能够有重大突破?    

李纪为: 我认为应该10到20年,人工智能会有重大突破。

陈晏堂: 我觉得速度可能还会更快一点。

朱明杰: 我比较悲观,我觉得是“有生之年”,大概 50年。


活动推荐: “5G物联峰会”  

作为信息社会通用基础设施,时下5G产业建设以及发展如火如荼,并将最终带动数十万亿规模的社会经济发展。但5G在正式进行商用化普及应用前的态势如何发展?5G将为哪些领域的变革带来有益赋能?5G将在各行各业掀起什么样的市场风暴?系列问题依然困扰着各界人士。

为进一步深入了解产业发展脉络,理解5G产业现状以及未来趋势,让各界人士更清晰的洞察5G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机遇点。6月14日,经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指导,由亿欧公司联合承办的“5G物联峰会”将于上海虹桥世贸展馆举办。

亿欧“ 5G物联峰会 ”将特邀政府、学界、商业、投资机构等领域的专业人士,以多领域视角切入,深究5G产业发展脉络,探索5G赋能各行各业的新思路、新方法,供行业内外各界人士参考。活动详情请戳: https://www.iyiou.com/post/ad/id/824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