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利康梅开二度,奥拉帕利在中国获批用于晚期卵巢癌一线维持治疗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阿斯利康梅开二度,奥拉帕利在中国获批用于晚期卵巢癌一线维持治疗

亿欧大健康12月5日消息,阿斯利康对外宣布,奥拉帕利(商品名:利普卓®)正式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 成为中国首个用于BRCA突变晚期卵巢癌患者一线维持治疗的PARP抑制剂。

此次获批,主要基于关键性III期临床试验SOLO-1研究的阳性结果。与安慰剂组比较, 奥拉帕利作为一线维持治疗药物,将BRCA突变晚期卵巢癌患者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了70%。 在长达三年的随访中,奥拉帕利组有60%患者依旧无疾病进展,而安慰剂组的这一比例仅为27%。

阿斯利康梅开二度,奥拉帕利在中国获批用于晚期卵巢癌一线维持治疗

(SOLO-1研究安慰剂组与奥拉帕利组结果对比)

实际上,想要成为长期维持治疗的药物, 副作用 是必须要考虑的一个前提。临床研究发现,奥拉帕利最常见的副作用主要是恶心、疲劳/虚弱、呕吐、贫血和腹泻,通常都不严重,因此 总体而言,其安全性良好,很少出现患者因不耐受而停药的现象。

统计数据显示, 中国每年新发卵巢癌患者约5.21万例,死亡约2.25万例 。过去10年间,我国卵巢癌发病率增长了30%,死亡率增加18%。 虽然卵巢癌患者可以通过手术+化疗的治疗方案,达到部分缓解甚至完全缓解,但由于存在癌细胞残留, 5年复发率高达70%,3年生存率最低为39% 。早期筛查手段的缺乏,更使得超过七成的中国患者在确诊时已是卵巢癌晚期,巨大的临床需求亟待解决。

奥拉帕利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扭转了这一局面。 2018年8月,奥拉帕利获批在中国上市,用于复发卵巢癌的维持治疗,填补国内卵巢癌治疗领域近30年的空白。

在此基础上,国家药监局批准奥拉帕利用于晚期卵巢癌患者的一线治疗,意味着其适应症进一步扩大。而随着用药环节从复发维持治疗阶段,向首次化疗后的维持治疗阶段前移,奥拉帕利的适应人群将实现非常可观的扩容。

对阿斯利康而言, 奥拉帕利确实“起于危难之际”。 可定、耐信、思瑞康等几大核心产品全球业绩的下滑,直接造成阿斯利康在2011年之后的销售额难言乐观。 2017年,阿斯利康的业绩降幅才从9.8%大幅收窄至5.5%——在这一年里,包括奥拉帕利在内的肿瘤业务规模虽小,但增速却高达20%,一跃成为阿斯利康新的增长引擎。

业绩承压,让阿斯利康将业务范围由消化、呼吸、神经、精神、心血管、肿瘤、麻醉6个领域,进一步聚焦在肿瘤、呼吸、心血管及代谢3大核心领域。“收网”的决心,尤其表现在肿瘤领域。

2013-2016年,阿斯利康在肿瘤领域的研发投入复合增长率达15%以上,这笔费用于总研发投入中的占比也迅速提升至43%。 2014年,FDA批准奥拉帕利上市,后者在此后一路“过关斩将”,横扫卵巢癌、肺癌、胰腺癌、前列腺癌等多种癌症。

卵巢癌是奥拉帕利最早获批的适应症,也是其最为受到关注的方向之一。得益于阿斯利康相关临床试验数据的积累, 奥拉帕利在BRCA突变卵巢癌患者中的应用,已经由四线单药治疗逐步扩展到二线维持治疗、一线维持治疗。

作为一种PARP抑制剂,奥拉帕利并不是唯一的参赛者。 “合成致死” 的特殊抗癌作用机理,已经吸引众多药企纷纷在这一领域布局。

阿斯利康梅开二度,奥拉帕利在中国获批用于晚期卵巢癌一线维持治疗

过去5年时间里,FDA共批准4款PARP抑制剂上市,分别包括 奥拉帕利(Olaparib)、芦卡帕利(Rucaparib)、尼拉帕利(Niraparib)和他拉唑帕利(Talazoparib) ,对应的开发药企为阿斯利康、Clovis、TESARO以及辉瑞。援引米内网数据, 2018年PARP抑制剂的市场规模接近10亿美元,其中阿斯利康的奥拉帕利占比超50%。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 奥拉帕利仍旧是中国市场的唯一获批的PARP抑制剂。 在争夺“第二把交椅”的较量上,百济神州、人福药业、上海迪诺、英派药业等国内药企的相关产品悉数进入临床,跑在最前面的 恒瑞医药,今年10月正式向国家药监局递交1类新药氟唑帕利胶囊的上市申请 。

不过, 越来越热闹的PARP抑制剂市场背后,实则已经开始呈现“马太效应”。 阿斯利康凭借奥拉帕利的先发优势,早已甩开后来者好几个身位,更遑论随着奥拉帕利联合PD-1等药物临床试验的开展,奥拉帕利的优势将有望进一步加大。另一厢,其余三款获得FDA批准上市的PARP抑制剂,也在紧锣密鼓地加速进军中国市场。

国内PARP抑制剂玩家将如何弯道超车,无疑成为这一赛道的另一大看点。

往期文章推荐:

K药在中国获批第4个适应症,上市一年内销售额突破20亿元

医政纷纭丨新版《健康保险管理办法》将落地,险企如何卡位三大变量?

募资超12亿港元的中国抗体上市即破发,免疫疗法未来可期吗?

恒瑞医药PARP抑制剂申报上市,抢滩10亿美元抗癌药细分市场

“小分子药第一股”诞生,募资超3亿港元的亚盛医药要讲什么故事?

「医药新势力」面对宏观利好,药企与投资方该如何制定“行动指南”?

编辑:郭铭梓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亿欧,经亿欧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 转载说明 ,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