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 | 从大数据看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布局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专家访谈 | 从大数据看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布局

上期培训课,我们邀请到了火石研究院研究总监周昕老师,从大数据分析的角度为我们带来了中国 生物医药 产业布局的精彩讲解。包括园区空间演进历史及发展、产业集群数据洞察及产业数字化治理新模式、落地路径等。在课程中,关于大家提出的问题,周老师做出了十分详尽的解答。 

01新基建和产业数字化的关系是什么?

产业数字化是赋能产业发展的一种手段。基础建设,过去是“铁公基”;新基建,主要围绕5G等新技术的设施升级工程。从产业角度,火石对新基建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产业数字化,解决的是效率的问题,资源匹配的问题。对应产业新基建,是中小企业创新的资源平权问题。具体看,一是站在产业服务角度,火石提出了biomall的概念。依托国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工程,打造数字化的创新服务综合体。综合体线上平台,集聚创新资源,原材料供应链资源,创新服务资源等。通过这个平台让中小企业获得质优价廉且方便快捷的服务。

另一个是构建产业大脑。基于产业图谱的研究,通过大数据洞察产业发展的演进规律,园区的精准定位、精准招商、精准服务以及精准施策。是从数据监测到数据管理的提升。产业大脑不仅仅只是产业地图的数字化展示,而是通过产业数字化与产业新基建的结合,提升产业管理效率,保障产业安全。

02数据在产业数字化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数据的维度和我们的来源到底是怎么样的?

从数据的角度来说,要让数据在产业数字化中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要把数据“用活”。表面看数据只是一些数值,但要追踪数据背后存在的很多逻辑关系。要打破部门壁垒、区域壁垒,企业上云、园区上云、服务上云,构建数据中台。运用经济、创新、要素等多维指标做好产业发展评价体系,才能活化数据,发挥数据更大的价值。

03如何规划产业地图?

产业地图是火石的重要产品。火石通过建成的中国生物医药行业最大的产业数据平台,基于自有数据网络和智能处理引擎,打造链接全球生物经济数据的产业地图。通过企业、监管、创新、医疗、市场,以及新闻资讯等6大数据维度,构建区域大数据平台,形成产业规划和发展成果的最佳展示。通过多屏多端的监测动态,提升管理、助力招商。例如,通过企业画像,可以建立动态档案,监测拐点和外迁动因,预测服务需求,评价发展质量,以及挖掘优质企业。产业情报的监测,可以实时掌握重点领域全国动态,并形成对产业的多维分析研究。这些都是产业地图规划的重要着眼点。

补充阅读 (一)为什么说区域 协同 已成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必然趋势?

1.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效应加快

(1)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形成集群发展模式。

全球生物医药产业主要集中分布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生物药品在全球市场占主导地位,相关产业总产值约占GDP的17%,研发实力和产业发展领先全球。形成了以波士顿-剑桥地区、旧金山湾区、新泽西州、圣地亚哥、马里兰州/华盛顿大都会区、大费城、西雅图、罗利—达勒姆地区、洛杉矶地区、芝加哥地区等10大生物医药集聚区为代表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欧洲在制药领域依然保持强势,其中英国是全球生物医药第二大研发强国,同样也形成了以英国伦敦、德国莱茵河的三角地带以及法国巴黎“基因谷”等产业集聚区。

(2)从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来看,同样呈现聚集发展趋势。

经过近几十年发展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已经初步形成区域集聚形态,2009年,泰州国家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成为我国首个国家级医药高新区,我国共批准成立了168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其中生物医药类(含医疗器械类) 产业园区 有67个,已形成包括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东北地区及川渝地区在内的产业集群,并且随着政策、投资等力度不断增加产业有进一步集聚趋势。

2. 生物医药产业呈区域差异化协同发展

(1)从产业链看,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正呈现开放创新的趋势。

随着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以及MAH制度、“4+7”等产业政策的加速发酵,生物医药创新链不断细分,企业协作为特征的开放创新正在兴起,作为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等特点,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可以有效提高创新创业的效率并降低风险。例如近年来CRO、CMO行业的高速发展,为生物医药研发企业提供了从产品研发生产到注册上市的全产业链专业外包服务,从而大大提高产品商业化的效率。

(2)从空间链看,我国形成了一批地方特色明显的生物医药产业差异化发展高地。

基于本地化产业资源禀赋,制定适合地区发展的产业定位、产业发展策略已是大势所趋,并且国内已经出现大量产业特色鲜明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区,如江西中药产业、昆山小核酸、桐庐内窥镜、常州封堵器供应链、台州原料药等。

(3)从资本链看,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也在形成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化协同发展新形势。

资本活跃度是衡量地区生物医药 产业创新 的重要指标,从2018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融资数量及金额来看,上海、苏州、浙江的创新药活跃度在进一步集聚及增强,而北京 人工智能 产业占绝对领先地位,并且在医疗器械、体外诊断、医疗服务方面有优势,广东体外诊断及创新药方面形成产业集群。

3.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区域协同探索

(1)环渤海地区

打造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园区位于沧州渤海新区下辖的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区,是沧州渤海新区重要的产业承载示范区之一,作为北京部分医药产业整体承接的载体。截至2019年4月,园区已签约项目137个,总投资438亿元,其中上市公司12家、高新技术企业61家、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4家、外资企业6家。

打造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化示范区。示范区位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拟投资100亿元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孵化平台。示范区将用5年左右时间建设,并推进100项生物医药研发转化重大项目,聚集100家左右企业和研发机构,最终带动并形成500亿元的产业规模。

(2)长三角地区

长三角两省一市签订药品检查机构区域协作备忘录。2018年5月举行的苏浙沪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跨省委托延伸监管协作专题会议上,两省一市签订了药品检查机构区域协作备忘录,三地的检查结果、标准手续都可以统一,形成协同监管,使得产业链上下游可以更好地安排业务所在地,在长三角共同打造全产业链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建设启东生命健康科技城。绕打造生命健康产业,启东借助北京、上海等地的优质资源,合作共建多家生命健康产业公共平台。上海自贸区启东生物科技创新协作园拥有完整的实验动物体系,打造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动物试验基地”;张江生物医药启东基地成为沪苏生物医药合作示范区。

(3)粤港澳大湾区

筹建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促进会。2018年11月,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促进会(筹)揭牌,采用“政+企+学+研+临床+资本”相结合的创新合作模式,集聚大湾区生物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科研院所、高校、行业组织、医疗机构、投融资机构等产业和创新资源,围绕生物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通过政府支持和社会化运作,与港澳合作建设一批创新平台和研究基地,推动市场资源有效对接和高效整合。

发起“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药物联盟”。2019年4月,药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共同倡议发起“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药物联盟”。该联盟将构筑大湾区内独具专业特色和优势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中心和产业集群,完善资源共享、平台共建、项目共同申请等机制,共同打造引领大湾区生物医药高质量发展的研发高地。

(4)川渝地区

建设川渝合作示范区。2012年,岳池医药产业园成功纳入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川渝合作示范区(广安片区)建设总体方案》,上升为国家战略。该园区正式挂牌“川渝合作(广安)医药产业示范园”。截至2018年,川渝合作(广安)医药产业示范园已建成面积达15平方公里,入驻医药及相关企业近40户。

成立川渝医药行业协同创新战略联盟。2018年7月,川渝医药行业协同创新战略联盟成立。通过搭建区域交流与协作平台,解决区域产业发展与医药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难题,开拓医药产业协同的内容和领域,提高联盟成员协同技术应用水平,加快推进川渝医药行业协同发展进程,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补充阅读(二)产业服务如何完成转型升级?

总体上,在产业服务方面需要实现五个方面的转型升级。国内园区在产业服务层面还是停留在“招大引强”,主要从政策层面服务好龙头企业,龙头企业虽然拥有完整的企业价值链,但创新乏力,更多的创新是来自中小企业。

产业园区需要更多的把产业服务聚焦在中小企业,切实在业务层面帮助到中小企业发展,并打造以龙头企业为牵引,以中小企业聚集的生态模式。

1.从运营驱动到技术驱动

国内大部分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缺乏专业的运营团队,亟待数据智能驱动业务协同,打破信息孤岛、资源配置等限制。通过应用数字化实现业务运行模式的全面升级,加速内部资源共享、市场信息传播,持续完善组织运作和业务操作流程,降低对运营人员的能力要求、缩短学习周期。

2. 从盈利模式到生态模式

园区产业服务商业模式一定是产业链企业共同做大打糕、共荣共赢的生态模式,任何一个企业的盈利不能建立在损害产业链上下游的环节的基础上,否则无法持久共赢,因此产业服务必须从单点业务盈利模式,升级到整个生态循环的多点盈利,构造商业生态的多样性。重塑机构的运营模式和商业结构安排,让组织的产业园区业务发展生生不息。

3. 从面向企业到面向产业

产业园区不能仅仅是服务好园区的龙头企业,更要关注作为创新主体的中小企业,从业务的高度、深度、广度上切切实实地帮助到企业,打造一龙头企业外牵引以中小企业集聚的产业生态。

业务高度是指整个经济体的发展是致力于打造可持续演进的生态化体系;业务深度是指企业发展应紧密围绕相关企业的生产力促进、项目开发、合作网络的生命周期过程;业务广度是指经济体的核心能力是促进联合金融化、信息化的合作平台与相关资源。

通过服务高度、深度和广度的全面提升,使得经济体的企业、项目和人才能够直接受益,激发行业组织的运营活力,促进产业项目的开发力度,提升从业人员的创新能力。

4.从单打独斗到合纵连横

经济体的业务不能局限于自身渠道和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通过对接产业价值链上的专业服务机构、产业生态链上的金融、信息机构与业务平台,形成强强联合的互补增强体系,以横向联合的形态拓展业务边界,闭环业务路径。

5.从整合资源到生态化运营

通过资源对接与整合的模式,难以维持本板块的业务稳定性和业务粘性,也难以提高本组织主体业务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通过产业领域的专业化服务渗透到企业组织的经营过程当中,通过伙伴网络提供对行业项目的金融化、信息化支撑,让合作组织的生产力经营、项目经营、人才经营都离不开本组织的服务和合作,最终形成行业经济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生体。

总结

构建数字化专业创新服务系统,打造产业创新服务平台,推动创新要素集聚与网络化、协同化发展,是实现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服务升级的核心业务抓手。相信随着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深度融合,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数字化的不断发展,将加快产业创新升级步伐,实现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换道超车。

本文经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欧立场。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