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小米,和知天命的雷军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年轻的小米,和知天命的雷军

财富杂志的2019年世界500强榜单,把成立仅有9年的小米公司放了进去,也使后者成为2019年最年轻的财富世界500强成员,没有之一。甚至放到历来所有的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小米也属于头部最年轻的企业。

就在上榜当晚,雷军发布全员内部信,宣布赠予所有在职员工和核心外包服务团队人员,共计20538人,每人1000股股票,真正意义上做到全员持股,作为小米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纪念与每一位小米人分享,近天命的雷军连发微博感慨万千。

对于小米而言,身处风云诡谲的市场环境和经济形势当中,来自国际业界的这份认可无疑会是一针强心剂。

不过,今天要谈的,不止是小米这家公司,还有雷军其人。

在创办小米之后,雷军提出过名为风口上的猪的概念,意指找对了合适的方向,连猪都能飞上天去。

适逢创业热潮轰轰烈烈,漂浮前行的猪前仆后继,如入无人之境,直到大风骤停,飞猪跌落,尸体填满山谷,又有人责怪雷军的误导。

其实,与其说是雷军好为人师,不如说是他在惋惜过去的自己。

金山沉浮数十载,亦为雷军带来中关村劳模的称谓,连邦软件的董事长、后来创办了用友的苏启强对雷军说,企业不是人干的,只有阿猫阿狗才能干,这让雷军感同身受。

雷军说他在金山雷打不动的朝九晚十一,没有周末和休假,也未曾有过放松和从容,不啻人间炼狱,但是为什么要十年如一日的这么做呢?

他自己给出的答案,是只是因为喜欢。

这或许就是中国第三代企业家和他们前辈之间的最大差别,并非是出于市场窗口的打开而迫切下海抓住机遇,也不是资源禀赋型的逐步替换国有经济,在雷军及其后面的企业家面前,把兴趣变成事业,成为了中国有史以来非常罕见的可行选项。

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雷军就开始了他「请人吃饭」的挖人套路,他把北京最好的软件工程师拉了一个清单,然后找每个人吃饭,最多的谈了三遍,最后请到了蒋涛、张旭这些人,连着做成了金山词霸、金山游侠等当时意义上的爆款产品。

这和雷军在创办小米之前去找那另外七个联合创始人的方式几乎如出一辙,但是小米和金山在雷军的创业史里几乎成了对称的两面镜子。

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雷军在这两家公司的投入程度有所差异,但是小米如今的市值已是金山的十倍之多,加之金山的主营业务其实大半在于网络游戏,雷军的付出及其回报显然无法和现在相比。

沃伦·巴菲特很喜欢用下雨的池塘来修辞投资赛道的重要性,上涨的水平面会让生活在池塘里的鸭子同样升高地位,这倒是和「风口上的猪」有些异曲同工的意思。

我的意思是,个人奋斗和历史选择孰轻孰重,注定会是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但是很明显的,二者的关系更近似于乘法而非加法,若是选择出了问题,奋斗便会毫无效率。

所以才有了雷军的重新出发。

金山在中国的软件史上独一无二,只是它过早的撞上了天花板,无论是曾和微软这样的巨头竞争,还是久居盗版横行的环境当中,它都鲜有放开手脚信马由缰的空间,以网络游戏打开突破口,虽是公司经营的幸运,却也不再是雷军这一代软件工程师的荣誉了。

或许是有了前车之鉴,小米的天花板被雷军设得如此之高,除了软硬件一体化的智能手机业务之外——苹果已经为此开创了万亿美元的市值标杆——AIoT作为另一个轮子则也已经提上议程,把它可以涉足的宽度,拓展到了万物互联的未来。

林军在沸腾十五年里讲过一个故事,说雷军是一直想做互联网的,在参与创办卓越的时候,就把亚马逊当成了理想目标,但是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尚且达不到美国那样的信息化规模,所以卓越构思了很多精品化的策略,来塑造自身的定位。

比如当时的大话西游电影光盘热销,市场价格大约是70块钱左右一套,卓越直接把价格降到了紧贴成本价的水位,然后卖了12000多套,算下来亏损超过4万块钱,但却把销售行为赋予了广告属性,一下子就跻身到了主流电子商务平台的行列里。

之后的故事,就是亚马逊在入华阶段斥以7500万美元的重金收购卓越,为最初投资卓越的金山带去了丰厚的报酬。

在很大程度上,雷军的创业历程打出来的都是一张明牌,如同「三岁看老」的道理,从以免费对抗Office套件的WPS,到承受亏损换来单点突破的营销,再到重塑智能手机盈利方向的战略,雷军这些年来做的其实始终都是用一件事情,那就是和传统的商业模式过不去,一定要用互联网的极致效率,去改变既有市场的游戏规则。

小米亮明底牌的时间也相当早,所谓的「铁人三项」结构——硬件、零售和互联网——几乎涵盖了小米诞生九年以来的所有业务,甚至可以延伸到日后数十年的时光里,从看不懂到拼命学,雷军的同行们同样走过了一轮完整的产业升级周期。

事到如今,再去评议究竟是什么因素——或者说哪家公司的贡献更大——帮助中国手机行业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摆脱山寨贴牌的生产模式发展成为品牌竞争的格局乃至获得全球领先的商品能力,早已不再重要,关键在于像是小米这样的公司是会躺在功劳簿上重演「创新者的窘境」,还是它们会继续推动彼此继续生存竞赛,让一切抱残守缺都烟消云散。

按照雷军的性格和脾气,答案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回过头来看,其实当雷军的Are you OK鬼畜视频在社交媒体上面热传的时候,小米就已经进入了它的首次下滑轨道,很难想象雷军是如何在巨大的压力之下,仍然保持谈笑风生的姿态,并最终带领小米重新崛起。

东野圭吾在他的治愈系名作解忧杂货店里说过一句振奋人心的话:放弃不难,但坚持一定很酷。

以一个小例子来说明小米这样的公司对产业链的刺激作用。

前段时间,小米旗下的生态链品牌米家发布了第一款智能空调产品,虽然这个事情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雷军和董明珠之间的戏剧化剧情,但在产品层面,米家发布的空调非常明确的提供了差异化功能,那就是它支持温度设定的小数点。

这被很多用户视为足以称道的亮点,高一度太热、低一度又冷是所有人或多或少都曾遇到过的困扰,而在技术上,满足这种精细化的需求,其实毫无难度,它并不需要空调制造商去克服一个久悬不决的行业难题,只是在传统的供需关系里,没有任何动力倒逼制造商愿意洞察这份需求且做出改变。

如果创新没有收益,那么创新便是坏事,因为它的额外成本只会拖累利润,封闭的市场环境往往容易催生这样的「从业经验」,打破僵局的,也只有来自外部的「野蛮人」。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还缺太多的雷军和小米。

再过几个月,雷军就会度过他的五十岁生日,孔子将这个年龄称作是知天命之年,指的是人到了这个时候,已经差不多抵达了自己人生旅途的终点,不再如同年少气盛那样追求理想和结果,「则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与己之不负乎天。

的确,雷军早就不是那个在武汉大学的图书馆里读完硅谷之火便心潮澎湃的急切想要出人头地的那个青年,他用了半生横跨几代企业家的时代,从一座山峰越过另一座山峰,无时不刻不在全力以赴。

而小米又是一家年轻的公司,尽管它所背负的赞誉和批评都远超同龄企业,以未来的可塑性而论,它可以承载太多来自雷军及其团队的抱负,在这里没有什么天命的说法,只存事在人为的规矩。

就像海明威说过的:这个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们为它奋斗。我只同意后半句。

是的,有后半句,就够了。

推荐阅读

深度复盘阿里小米及京东美团崛起之密

去小米化的小米有品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亿欧网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雷军兼任小米中国区总裁雷军董明珠10亿赌局小米创始人雷军小米雷军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