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底层资产增信模式,能否化解消费金融融资成本高问题?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保险公司底层资产增信模式,能否化解消费金融融资成本高问题?

【编者按】 消费金融 融资成本高,有实力的平台可以发行消费信贷 ABS ,这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平台还是不具备这种优势的,于是一种新的模式产生了——向借款人直接提供信用保证 保险 服务的业务模式。相比从个人投资者直接募资,这种模式的融资成本优势依然相当可观。

本文转载自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陈植 。亿欧编辑整理,供行业内人士参考。


随着消费金融机构竞争趋于激烈,其业务竞争范畴正从获客、风控延伸到融资成本的比拼。

“毕竟,优质借款人不希望承担过高利率,只有压低融资成本才能有效调低借贷利率。”一位消费金融机构负责人直言。

然而,目前仅有阿里、京东等少数主体背景较好的平台获准发行低利率的、面向机构投资者募资的消费信贷ABS产品。

针对这个资金端痛点,保险机构与消费金融机构尝试开展合作, 先向借款人提供信用保证保险服务,再将这些借款人信贷资产“打包”,寻求机构投资者低息融资 。具体而言,保险公司直接面对资产包的底层资产--从消费金融机构挑选借款人作为资产包,并对资产包进行风险定价设定信用保证保险保费,如此保险公司对资产包的选择与风控更有“话语权”。

不过,这种面向资产包底层资产——向借款人直接提供信用保证保险服务的业务模式能否获得机构投资者的青睐,仍需要一段时间的实践。

构建三大“闭环”

这种业务模式之所以出现,主要是迎合当前相关部门的监管要求。此前保监会下发了《信用保证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要求保险公司不得为四类融资行为提供信用保证保险业务,其中包括类 资产证券化 业务或实现以打包资产、证券化资产、信托资产、基金份额等形式的债权转让行为。

“保监会新政的用意,是希望保险公司不要仅仅依据资产证券化产品条款,或者在不了解底层资产风险状况的情况下开展信用保证保险业务。”一位保险公司人士直言。

为了确保每一单用户的风控排查穿透到最底层,保险公司必须与消费金融机构在个人消费金融信用数据、征信信息等方面开展密切合作,共同建立用户信用数据互通机制,并探讨客户行为数据、客户画像等 大数据 领域的合作,从而共同建立借款人风控审核机制。

众安保险人士介绍,要构建完整的业务流程架构与风控措施,需要形成三个闭环,即资金流闭环、信息流闭环和法律关系闭环。

具体而言,在资金流闭环方面,由保险公司认可的消费金融机构委托信托产品直接放款到借款人账户,回款路径则由信托发起代扣指令,从借款人账户扣回到信托在银行开立的共管户。针对部分借款人线下还款,双方还需要专门开立共管账户,实现线下资金归集闭环控制。

在信息流闭环方面,保险公司必须与消费金融机机构实现数据共享,时时跟踪了解借款人还款记录、以及是否出现可能导致逾期风险的行为等,提前协同做好催收工作。

在法律关系闭环方面,保险公司通过信托放款回款,都需要形成与贷款相关的电子或纸质合同,令法律关系清晰。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种做法所对应的风控要求,也与保险公司向消费信贷ABS资产包提供信用保证保险等增信服务截然不同 。前者要求保险公司必须自建风控体系,深入底层资产——即针对每位借款人做好风险评估防范工作,后者则主要取决于保险公司能否联合其他金融机构做好ABS资产的不同等级增信措施,从而分散各自的赔付压力。

“目前,针对底层资产进行穿透式风控核查,各家保险公司也在各显神通。”一家保险公司人士透露,比如有些保险公司风控体系会专门比较消费金融机构各个线下门店每日成交数据,若其中某个门店近期借款合同签订数量大幅超过以往历史数据,保险公司就担心其中存在“欺诈”行为,自主将这些门店借款人剔除出底层资产信用保证保险服务范畴。

机构投资者的“顾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了解到,相比阿里、京东等背景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所发行的消费信贷ABS产品优先级别份额利率普遍在4%左右, 这种新业务模式所对应的融资利率则至少在6%以上。

“前者拥有机构兜底兑付作为担保,利率自然相对更低。后者主要由中小型消费金融机构发起,尽管有保险公司对借款人提供信用保证保险等增信措施,但不少机构投资者还是担心一旦出现极端情况没人兜底,相应的融资利率自然更高。”一位消费金融机构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 目前机构投资者最担心两大极端情况 ,一是消费金融平台所提供的资产包逾期率不够真实,导致坏账率突然增加,即便保险公司给予保险赔付,也可能出现安全垫被击穿状况(即劣后投资者投资款损失殆尽,优先级别份额本金受损);二是消费金融平台提供的存量资产风险爆发,导致新增资产被连累,比如消费金融平台某个风险模型被黑中介攻破,导致欺诈风险骤增,带来新增业务坏账率骤增,由此也会造成本金亏损。

为了打消机构投资者顾虑以便低息募资,当前消费金融平台的主要应对策略,是先用自有资金对不同类型借款人放贷,以此积累大量借款人信用数据和风控经验,待到风控模型逐步成熟后,再向机构投资者开放风控体系与经营数据,让机构投资者再观察未来一段时间业务坏账率与经营数据是否稳定,再吸引他们提供放贷资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这种业务操作模式所对应的整体融资成本约在6%-8%,依然较消费信贷ABS存在一定幅度的利率劣势。

“主要原因是消费金融平台与保险公司能否借助完善的风控模型,证明保险公司投保的借款人(以及相关资产包)属于3A级,这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经营数据积累与风控模型优化。”上述消费金融平台负责人直言,相比平台从个人投资者直接募资,需要12%-15%的综合融资成本(包括产品利率与获客成本等),这种模式的融资成本优势依然相当可观。

随意打赏

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融资成本高保险增信增信金融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