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救援》是在讲一个关于智慧、团结、热血和乐观的青春故事

IT思维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最近流行的一部电影叫做《火星救援》,而 内容 怎么样需要留给观众去评分,但其中的故事情节却和团队离不开关系。

《火星救援》是在讲一个关于智慧、团结、热血和乐观的青春故事

安迪 威尔的小说《火星任务》改变的年度大片《火星救援》在中国大陆正式公映3天,累计票房超过2亿,位居近期票房之冠。比另一部近期公映的热门电影《我的少女时代》9天累计1.96亿票房的业绩还要好。一部科幻题材电影比一部青春电影的票房业绩高,在院线电影市场上并不多见。

不过在我看,《火星救援》其实就是一部青春片。

在21世纪福克斯的小放映室里带着3D眼镜,眼前被一片红色的荒漠和蓝黑色的太空包围的时候,我感觉不到一点在观看《星际穿越》时的绝望、沉沦和紧张,反倒是被一股欢乐、温暖的气息和滚滚而来的荷尔蒙味儿弄得挺亢奋,一会儿大笑,一会儿擦眼角。也许科幻题材的青春片,就是能让一个男的这么有少女心吧。

青春片某种程度上是亚洲电影的特色:从有些血色元素的的青春怀旧片《阳光灿烂的日子》到纯亮色的青春言情片《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和《匆匆那年》,从《我的少女时代》到日本漫画《少年Jump》系列改编的真人电影, 青春片的基本元素是友情、努力、胜利、热血、感人和搞笑,还有挥之不去个体孤独感和荷尔蒙味道 。而且,青春片中通常没有美国大片中几乎是标配的强大黑暗反派角色,毕竟青春无敌嘛。

用这些青春片该有的元素,换个姿势再看看《火星救援》,你会觉得这部科幻大片真的挺非典型的:

比起《星际穿越》里虫洞、平行宇宙和光线弯曲等对普通人颇烧脑的科学命题,《火星救援》里展现的科技就没那么烧脑:用氢和氧造水,用可循环的水、粪便、地球与火星的混合土壤在太空舱里种植土豆,用被遗弃的火星车天线发射信号重新与NASA取得联系,用中国航天总局提供的“太阳神”超级宇宙引擎实现太空舱在星际间的惊险对接……《火星救援》的导演雷德利 斯科特说这些技术细节都是经过精确的计算和论证,力求准确无误从科学上完全成立,但这些东西对普通的观众来基本都算容易理解——即便不能彻底理解,也不影响大脑对剧情的推进。

毕竟,你只靠着情绪和氛围就能理解整部电影:一个人被孤零零丢在火星上,营养补给即将弹尽粮绝,不得不靠自己用氢和氧造水,用自己的粪便和火星地球混合土壤种土豆养活自己的时候,这么绝望和充满挑战的状况,很快就被一股幼稚乐观得不靠谱的中二气质给消解得特别欢乐:被抛弃在这个星球上的马克 沃特尼援引《国际海洋公约》的条款宣称自己在火星上种土豆就等于是殖民火星的开始——“火星是国际水域,我是太空海盗!”全场都为他的中二笑了。而当“这个星球上最好的植物学家”沃特尼培育的第一只土豆的幼苗从太空舱的火星地球混合土壤里冒出绿油油的头顶的时候,我在只有三排座位的小放映厅里听到了女生的唏嘘。

一场太空爆炸毁掉了所有的土豆,短暂的绝望情绪让所有人down了那么一下,但接下来的所有救援情节更是洋溢着青春片的色彩:马克 沃特尼所属的“组织”——阿瑞斯号宇宙飞船的船长路易斯在收到沃特尼来自火星的求救信号的时候,眼神里充满了惊愕、自责和痛苦:“是我们把他丢下了”,完全是一个队长丢掉了调皮捣蛋队员之后的懊丧和痛苦,看不出一点成人世界里的算计。在整个讨论救援计划的过程中,马克的队友们决定不理会NASA的顾虑选择用最惊险的方案,在太空中多停留几百个火星日,让太空船进入地球轨道获得中国提供的“太阳神”动力引擎,然后再奔向火丁轨道对接马克的太空舱,也是一股青春片中常见的反抗权威、友情至上、热血凝聚和无畏无惧的气息。值得注意的是,马克的几个队友在得知需要多消耗几百个火星日,执行一个难度极高的、需要在太空中不断调整计划的疯狂方案的时候,所有人只想了一下便义无反顾——这完全不是只论利弊、不论是非的成人世界逻辑,能这么轻松就踏上星际拯救之路的一群人,没一点热血、无畏“为了部落”的冲动,恐怕还真做不到。

片中的太空宅男——科学家里奇 普尔内尔可以说是仅次于马克 沃特尼之外的集聪明、中二和逗比于一身的角色。他在NASA工作,负责计算太空舱在星际间的行驶轨道。是他计算出的太空舱行驶轨道,然后提出的那个让阿瑞斯号先进入地球轨道再折返火星轨道搭救马克的疯狂到不靠谱的方案。因为他想法过于狂野,风格乖张不靠谱且漠视权威,故而NASA的头目们对他的主意不屑一顾,但正是马克的队友们选择了无视家长——NASA大佬们的担忧,孤注一掷在这么一个叛逆到不靠谱的方案上,才让路易斯的手和马克的手在太空中最终握在了一起……

当然作为片中唯一的男主角,马克 沃特尼的孤独感构成了这部电影重要的主题。不过这种孤独不是晚来寂静或穷途末路的,而是明媚忧郁却又充满生机的孤独。1000多个火星日,马克一个人生活在这个红色沙漠环抱的星球上,自己跟自己说话,自己把自己封为“太空海盗”和“这个星球上最出色植物学家”,在摄像头前“挑衅”登月宇航员尼尔 阿姆斯特朗,靠着不着边际的乐观活着,每天自言自语通过摄像头和电子邮件跟5600万公里以外的NASA宇航局和星际太空中的伙伴们发送接头暗号。他的孤独状态,在NASA同行和太空舱中伙伴们的集体营救气氛中显得不那么孤独,但有时却因此显得益发孤独。但这种孤独感与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绝望感,仅仅在个别时刻(如土豆苗被毁和第一次发射失败)曾经有过片刻的接近,在其它时刻,这种“孤独感”在一片荒漠和寒冷之下,反而充满着暖意。

如果用另一种方式简单地概括《火星救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它其实是这样的——

一群宇航员援救他们在一个太空舱里战斗过的,但被他们不慎遗落在火星上的倒霉蛋兄弟。谁也没想到,这个家伙还活着,而且在火星上还干出了好多很酷的事。为了救他回来,他们跟地球上的家长——NASA既合作又冲突,在重大的决定上叛逆地反抗权威,采用了一个极其中二的,看上去特别不靠谱而且牺牲很大的救援方案,但他们所有人都义无反顾地决定这么做了。最后,地球上的家长——NASA的负责人被动地接受了这个方案,他们一起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将现实的技术障碍逐一解决,完成了一次跨星际(火星–地球)和国际(美国–中国)的惊险太空对接任务。那个被扔在火星上的倒霉蛋一边在火星上种土豆、收集数据和改造太空舱,玩的很high;一边用最大的努力和智慧让自己的太空舱从火星飞入太空。他们在宇宙中迎回了这个他们一起战斗的,但经常让他们觉得麻烦和捣蛋的兄弟……一次火星救援结束了。这次他们没能殖民火星,但他们说,4年之后还会再来这里……

《火星救援》是在讲一个关于智慧、团结、热血和乐观的青春故事

团结、努力、叛逆、热血、乐观、感人、友情、胜利,还有梦想……青春元素还少么?

比起雷德利 斯科特导演的另一部电影《银翼杀手》中那种来自宇宙太空深处的不可知的恐惧, 《火星救援》完全是另一个故事,乐观、温情、团结和向上的力量充盈着整个火星、太空舱和宇宙。在这种乐观的底色和青春冲动的行为模式背后,是人们对科学更理性和自信的掌握和使用,以及相信人性中美丽的一面与技术力量的结合,能抵御所有来自外部环境的威胁和障碍。科学的使用能延长人们的青春期,让人们活得更团结、热血和乐观,这就是《火星救援》带给我们的感觉

而这就是青春的底色。青春片的题材未必只有对女神的回忆、三角恋四角恋和堕胎,青春更包括一群人打赢一场篮球联赛,完成一个实验室项目和跑一个精彩的全场马拉松,而这背后的乐观、团结、自信、向上和热血,跟一起组队登陆火星,然后又一起返回去捞一个被丢在那儿的兄弟,是一样的。

文/PingWest中文网

随意打赏

火星救援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