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码!格力压缩机34年破壁,凭什么打破国外技术封锁
2025年夏末,一场围绕格力与小米的“市场份额”之争火爆上演。格力电器市场总监朱磊以事实和数据力证格力在市场排名上稳稳领先的同时,直言“中央空调绝非简单组装”。此言一出,争论戛然而止。
与其他 家电 产品不同,空调尤其是中央空调的研发与制造具有极高门槛。一百多年来,中国空调制冷压缩机技术长期受制于国外,经过三十多年的奋力追赶,中国终于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关键性突破。当下,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产业竞争高度内卷,压缩机技术的自主可控与标准制定话语权,已然成为决定空调企业全球地位的核心要素。
在舆论喧嚣中,格力已悄然完成了一项足以改变行业格局的壮举:2025年6月,由格力主导制定的两项压缩机国际标准——《容积式制冷压缩机性能评价》(ISO18501:2025)与《离心式制冷压缩机性能评价》(ISO18483:2025)正式纳入ISO体系。这是该领域20年来的首次标准革新,不仅填补了全球空白,更标志着中国从“压缩机制造大国”迈向“标准制定强国”。
回溯格力压缩机的进阶之路,可谓中国制造业突破技术封锁、攀登全球价值链的典范。从依赖进口压缩机的“组装厂”到手握国际标准话语权的行业领跑者,格力的每一步都精准踏准了时代节奏。
八十年代的“心脏之痛”
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家电市场迎来第一轮扩张热潮,但繁荣背后却暗藏着致命短板:作为空调“心脏”的压缩机完全被外资垄断,国内企业沦为“组装厂”,利润微薄,产业命脉悬于他人之手。
彼时,日本松下、三菱重工,美国开利等企业牢牢掌控着压缩机核心技术,不仅限制高端产品对华出口,甚至连设备维修都要拉起围挡,严禁中方人员靠近核心部件。“当时我们去外资工厂考察,看到的都是表面流程,真正的技术核心连影子都摸不到。”一位亲历过那段岁月的格力老工程师回忆道。
1991年,格力电器在珠海成立时,面临的就是这样一副“先天不足”的牌局:每台空调的压缩机都要从国外进口,单台采购价超过800元,而当时一台空调的零售价仅2000-2500元。
“利润像被一把剪刀死死卡住,上游供应商说涨价就涨价,说延迟交货就延迟,我们连反驳的底气都没有。”董明珠在后来的访谈中,多次提及那段“受制于人的憋屈岁月”。
随时被“卡脖子”的担忧,如同一团乌云,笼罩在格力人的心头。这让格力深刻认识到:没有核心技术,就没有产业话语权,依赖进口永远只能徘徊于中低端市场,这也成为中国制冷产业实现自主发展的最大障碍。
彼时的全球压缩机行业,正经历着技术迭代的关键期。19世纪末,空调压缩机多为往复式,基于曲柄连杆机构,靠活塞运动实现吸、压、排气,压缩比3-5,结构简单但效率有限。20世纪中期,滚动转子式压缩机出现,推动了空调小型化普及。它靠滚动转子改变工作容积,结构紧凑,体积减小约30%。
20世纪80年代,涡旋压缩机诞生,利用动、静涡旋盘相对运动形成压缩腔,压缩效率提高10%-15%,空调能效性能大幅提升。同期,螺杆压缩机靠螺杆转子实现气体压缩,排气量大且稳定,成为工业空调首选。
每一次技术升级都意味着产业格局的重塑。而中国企业,却只能在产业链下游捡拾残羹冷炙,眼睁睁看着外资企业凭借技术优势掌控定价权与市场规则。
核心技术的掌握与否,直接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命运。自主研发压缩机曾是行业内公认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投入大、风险高、回报慢如三座大山,叠加国内技术积累薄弱、成熟生产线匮乏、研发型工程师稀缺的现状,整个行业长期深陷“被动依赖”的泥潭。
但格力选择逆流而上,毅然踏上压缩机自主研发的艰难征程,董明珠以“破冰者”的无畏姿态,坚定提出“必须掌握核心技术”,那句“今天不投入,明天就永远要受制于人;就算砸锅卖铁,也要把压缩机的技术壁垒砸开!”的宣言,不仅打消了内部疑虑,更吹响了中国制冷产业向“主动突破”转型的号角。
而凌达,便是格力这场自主化战役中实现“从0到1”突破的核心力量。
凌达从0到1的突破
其实,凌达的故事,早在1985年便已埋下伏笔。这一年,“珠海家用电器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初期仅专注于小型家电部件生产,在行业中默默无闻。
直到1992年,格力战略 投资 凌达,将其定位为中国自主压缩机研发生产基地。这一决定,让凌达正式与格力绑定,开启了一场“从0到1”的技术攻坚。
同年冬天,格力组建专业团队远赴欧洲,历经三个月艰难谈判,成功从Rotorex公司引进当时全球最先进的滚动转子式压缩机技术——这是格力为凌达搭建的“技术起点”,也是中国空调业自主研发的重要开端。
引进技术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消化吸收。“当时拿到的只有厚厚的图纸,核心参数连解释都没有。”一位曾在凌达工作的工程师回忆道。
为攻克技术难关,格力给予凌达全方位支持:调配研发骨干、保障资金投入、搭建实验车间。凌达工程师们则以近乎偏执的专注投入工作——白天扎在车间测绘零部件,晚上在办公室对着图纸反复演算,常常通宵达旦,车间与办公室的灯光夜夜长明。
1994年春天,首台国产滚动转子式压缩机(C48系列)在凌达车间成功下线。那一刻,在场的工程师们热泪盈眶。这台压缩机不仅是凌达“从0到1”的标志性成果,更彻底终结了中国空调业“无芯”的历史,让格力在核心部件自主化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首台压缩机的诞生并非终点,凌达开始向着“打破外资垄断”的目标迈进。1996年,凌达自主研发的C55系列压缩机面世,首次实现多地区电源适配。这款产品不仅满足了格力自身空调生产的需求,更开始为国内其他空调企业供货,一举打破了外资品牌在压缩机领域的垄断格局,让中国空调业拥有了“自主选择权”。
此后,格力持续加大对凌达的研发投入,推动技术不断迭代。2006年,凌达第三代紧凑型压缩机C44/C49系列正式投产——其中C49系列经过格力与凌达联合优化设计,成为当时2匹空调市场最紧凑的机型,体积比外资同类产品小15%,能效却提升8%。凭借“小体积、高能效”的优势,该系列迅速赢得市场认可,进一步巩固了国产压缩机的市场地位,也让格力空调因“核心部件自主研发”而更具竞争力。
2007年,国家开始推动环保冷媒替代,这既是挑战,也是国产压缩机实现“弯道超车”的机会。格力敏锐捕捉到行业趋势,决定让凌达承担起“环保技术先行者”的角色。凌达成为国内首家承接中国环境保护部R290共性技术研究的企业,而格力则为其投入巨资建设环保实验室、采购防爆测试设备,全力支持研发。
R290冷媒易燃易爆,技术难度极高,连外资企业都望而却步。凌达团队在格力的支持下迎难而上,开启“24小时攻关模式”:车间里灯火通明,研发人员轮班值守,实时监控实验数据;为验证压缩机在高温环境下的稳定性,团队在实验室的高温环境下连续工作数十个小时,有人中暑了就在旁边歇一会儿,醒了立刻重返岗位。
2008年,凌达成功推出首款R290环保压缩机,并在格力的技术指导下,同步研发出采用R410A环保工质的直流变频压缩机。这两项突破不仅使凌达在环保压缩机领域走在国内前列,更为中国制冷产业的“绿色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力支撑了格力“环保空调”战略的实施。
2009年起,在格力的持续赋能下,凌达进入“技术爆发期”,开启了多领域、全方位的技术突破之旅。2009年,凌达联合格力研发团队成功推出双缸压缩机,解决行业长期存在的“运行稳定性”痛点;开发专用于除湿机的C39系列压缩机,其中A071型号被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攻克热泵热水器专用压缩机技术,将应用场景从“空调”拓展至“热水设备”,为格力热泵热水器产品线提供核心支持。
2010年,R290空调QXD-C184压缩机批量上市,大幅提升格力家用空调节能水平;针对中东市场研发的专用压缩机通过当地客户严苛测试,为格力海外市场拓展铺平道路。
2011年,在格力定频技术团队的协作下,凌达研发出定频超高效压缩机,直接推动国内空调能效标准升级,巩固了格力定频空调在能效竞赛中的领先地位。
2012年,凌达再创两项“国际领先”成果——纯天然工质R290空调压缩机实现更高环保目标。同年,格力传来重磅消息——研发出无稀土压缩机。
稀土是制造压缩机电机的关键材料,我国虽然稀土储量丰富,但高端稀土材料加工技术曾受制于人。格力团队经过三年攻关,采用新型电机结构设计,在不使用稀土的情况下,电机效率反而提升了5%,不仅降低了对稀土材料的依赖,还为全球压缩机行业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2013年,聚焦北方市场“冬季制热难”痛点,凌达在格力热泵技术支持下,研发出定频增焓压缩机,彻底解决了传统空调在低温环境下制热效率低的问题,成为格力北方“煤改电”项目的早期技术储备。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研发出双级增焓压缩机,在-25℃的低温环境下制热效率仍能保持90%以上。
2015年,开发C63系列5HP压缩机,凭借高功率、高稳定性的优势,成为格力商用空调的核心部件,大幅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2016年,与格力联合研发的三缸双级变容压缩机问世,被鉴定为“国际领先”,解决了空调在不同工况下的能效平衡问题。同年,N系列高效小型化压缩机实现量产,为格力小型化空调、车载空调提供了适配部件。
2017年,随着能源转型加速,格力将战略目光投向新能源领域,凌达同步布局,实现了大规格冷冻冷藏用压缩机、10-12m新能源大巴用压缩机量产,分别为格力冷链物流设备、新能源 汽车 空调提供核心支持,助力交通与冷链行业绿色转型。
2018年,针对沙特等中东地区高温、高沙尘的极端环境,凌达开发专属特高效压缩机工艺,进一步巩固了格力在中东市场的优势地位。
2019年,凌达G-EVI高效采暖热泵压缩机正式投入使用,成为格力北方“煤改电”工程的核心设备之一,为国家能源结构调整与“双碳”目标实现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历经三十余年持续研发,凌达的压缩机产品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已达约30%,产品线覆盖C39/C42/C44等16个系列,涵盖定频、直流变频等不同电源类型,适配不同工质,拥有双转子、涡旋式等高效节能环保产品型号超1000种,应用场景广泛覆盖家用、商用、车载、冷冻冷藏、除湿采暖等多个空调细分领域。
从跟跑到领跑的技术飞跃
若说凌达的强势崛起助力中国空调业在国际舞台上“站稳了脚跟”,那么格力在中央空调压缩机技术领域不断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则成功推动中国实现了从行业“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蜕变。
本世纪初,国内大型建筑的中央空调压缩机几乎全靠进口,单台售价高达数百万元,维护成本更是居高不下。“别人能做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带着这样的信念,格力组建了由50多名博士组成的攻关团队,在没有任何经验借鉴的情况下,从零开始搭建研发平台。
离心式压缩机的转子转速高达每分钟数万转,平衡精度要求极高,团队光是调试转子平衡就花了整整两年时间。
2005年冬天,当格力自主研发的第一代定频离心机成功运行时,团队成员激动地抱在一起,喜极而泣。这是中国首台自主研发的离心式压缩机,打破了外资长达半个世纪的垄断。此后,格力在离心式压缩机领域一路高歌猛进。
2014年,攻克磁悬浮轴承技术,研发出国内首台磁悬浮离心式压缩机,悬浮精度达2微米,实现无油运行,能效比提升30%。如今,格力磁悬浮离心式压缩机已实现50RT至3000RT全系列覆盖,成为全球最大的磁悬浮压缩机供应商,且所有核心部件100%自研自产。
2019年,格力突破动压气悬浮技术,机组性能达到国家双一级能效,转子振幅远低于国家标准。气悬浮技术通过气体膜替代机械摩擦,可使能耗降低20%-30%。
气悬浮技术结构更为简单,成本更低,无需使用永磁体,也无需复杂的电磁控制,能够大幅降低对国外技术的依赖程度,加速实现产业链的自主可控。
在压缩机材料端,格力研发的“高温工况冷却技术”,让压缩机能在130℃的冷凝温度下稳定运行,突破了工业高温热泵的极端工况瓶颈;在控制系统端,“AI动态节能芯片”可实现压缩机负荷实时精准匹配,2025年推出的10MW高温热泵机组,较2021年产品能效提升40%,成本降低25%。
这些技术突破,让国产中央空调压缩机的性能比肩国际顶尖水平,彻底扭转了中国在该领域的被动局面。
技术创新没有捷径,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如今,格力拥有50项“国际领先”技术,拥有16个研究院、152个研究所、1411个实验室,累计申请专利超13万项,其中发明专利超7万项。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格力人对“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执着追求。
格力压缩机通过了严苛的“加速寿命试验”:在120℃的高温工况下持续运行2万小时无故障,相当于家用空调27年的使用寿命。2021年,格力宣布将全系家用空调的免费包修期从6年升级为10年,成为行业最高标。“敢做出这样的承诺,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压缩机有信心。”董明珠说。
在工业高温热泵领域,格力的技术已能替代传统锅炉,年节电2250万度;在新能源领域,储能系统中标沙特红海新城项目,绿色能源营收占比有望超20%;在智能家居领域,“格力+”平台接入超2000万设备,构建起“硬件+内容+服务”的生态闭环。
人民大会堂、中国尊大厦、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机场、卡塔尔世界杯场馆、巴黎奥运会场馆等重大项目都选用了格力的中央空调产品,这不仅是对格力技术的认可,更是中国压缩机技术走向世界的有力证明。
标准出海,中国智造的全球话语权
2025年6月,格力主导制定《容积式制冷压缩机性能评价》与《离心式制冷压缩机性能评价》正式纳入ISO体系,成为ISO制冷压缩机领域20年来首次更新的标准,也是中国企业首次在该领域主导制定国际标准。
标准之争,本质是话语权之争。长期以来,全球压缩机标准由发达国家主导,中国企业只能被动遵守,很多自主研发的技术因为不符合国外标准而无法推广。2018年,格力联合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清华大学,正式向ISO提交标准提案,经过7年的反复论证与修改,终于让中国方案成为全球共识。
这两项标准涵盖了额定工况、能效评价、可靠性等多维度指标,适用于空调、冰箱、热泵热水器、数据中心冷水机组等多元产品。国际能源署测算,新标准全面实施后,每年可为全球减少1.2亿吨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种植3.3亿棵冷杉。
格力主导制定压缩机国际标准,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中国制冷产业突破“规模困境”、实现价值升级的关键举措。“这是中国企业对全球绿色发展的贡献。”董明珠在标准发布会上说。
如今,格力的技术与标准已成为全球行业的标杆。在海外市场,格力空调的自主品牌占比近70%,在加拿大、巴西、沙特等国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在“一带一路”国家,自主品牌占比80%,安哥拉罗安达新机场、巴基斯坦瓜达尔新机场等标志性工程都选用了格力设备。2025年上半年,格力海外营收达163.35亿元,同比增长10.19%,毛利率24%,展现出强劲的全球竞争力。
更值得骄傲的是,格力的“全链条自主”模式,为中国制造业树立了典范。从压缩机、电机到电容,格力实现了核心零部件100%自研自产,构建起从核心部件到整机生产的完整产业闭环。这种垂直整合能力,让格力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具备了强大的抗风险能力,也为中国制冷产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如今,格力的征程仍在继续。从珠海的一间小厂房,到全球制冷产业的标准制定者,格力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短期的销量与流量,而是对核心技术的长期坚守,对产业使命的执着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