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签赋能融资担保:数字化工具激活服务新效能
2025年《政府性融资担保发展管理办法》正式出台,该办法明确政府性融资担保以准公共属性为根本,聚焦小微企业、“三农”等普惠领域,作为对市场化融资担保的有效补充,实施半年以来,通过政策与资源支持,推动专业担保机构敢做、能做小微业务,进而持续缓解薄弱领域融资难问题。
从2015年《关于促进融资担保行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奠定制度基础,到2017年《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划定行为边界,再到2019年确立“国家—省级—辖内机构”三层架构,始终围绕“服务小微、支农支小”的核心使命不断完善。本次的《政府性融资担保发展管理办法》(简称“新办法”),既是对过往行业制度建设的深化,也为新时代融资担保体系高质量发展划定了清晰坐标。在延续服务初心的基础上,以更细致的制度设计强化政策落地效能,而电子签约等 科技 工具,正成为支撑新办法“合规化、高效化、普惠化”要求的重要载体。
新办法将“信息支持”与“科技赋能”纳入政策保障体系,极具前瞻性。在第四章“信息支持”中明确指出,“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业务系统与 金融 管理部门、政务服务等平台对接,实现数据共享” 。“传统模式下,一笔小微担保业务的合同签署、资质核验环节平均耗时3.5天,跨区域业务的文件传递成本占业务总成本的12%。”国内电子签约行业头部企业上上签电子签约的业务负责人向记者分析了新办法的亮点:“新办法要求‘优化签约流程、推动数据共享’,其实就是很明确的指出了,电子签约等数字化工具是解决融资担保业务效率低的关键”。
在风险管控层面,新办法强调“尽职免责”“全程留痕”。其中,第二十六条明确“建立健全尽职免责机制” ,且要求“业务流程全程留痕”。电子签约名的时间戳、加密存证功能,能客观记录业务全流程,形成不可篡改的证据链,与新办法“强化合规经营”的要求高度匹配,从技术角度为责任界定提供保障。
面对小微和“三农”融资难题,新办法提出“优化业务流程”“强化风险管控”“加强银担合作”等要求。这些内容贯穿于办法的各个章节,如在经营要求章节强调规范业务流程,在政策支持章节促进银担合作。传统融资担保模式存在效率低、风控难、协同弱等问题,新办法针对性的要求,为行业指明发展方向,也凸显电子签约等数字化工具在提升效率、加强风控与协同方面的重要价值。
实践佐证:电子签约在多元场景的价值释放
无论是工程机械领域的中恒租赁,还是农业装备领域的约翰迪尔融资,都通过与上上签的合作,印证了电子签约对新办法要求的适配性。
中恒租赁90%以上的业务已采用电子签约,其法务总监张智慧表示:“针对矿山、基建等偏远场景,上上签的多终端签约方案解决了客户‘跑断腿’的难题,单笔业务签约时间从3天压缩至2小时。”而约翰迪尔融资则借助电子签约,将农机担保业务的覆盖范围从20个省份扩展至28个,让偏远地区农户也能快速获得融资支持。
上上签业务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直言:“2025年新办法的落地,为电子签约等成熟数字化工具提供了更清晰的应用场景和政策依据。”他进一步解释,“电子签约的价值不仅是‘把纸质合同搬到线上’,更是通过技术重构业务逻辑——比如中恒通过我们的系统实现‘资质审核通过才能签约’的流程锁定,从源头规避合规风险,这正是对新办法‘事前风控’要求的最佳响应。 ”
对于新办法关注的“跨机构协同”,该负责人分享了实践案例:“约翰迪尔的农机担保业务涉及厂商、银行、农户三方,过去合同传递需两周,现在通过我们的平台实现实时签署,还能与农机补贴系统数据互通,让农户享受‘签约即享补贴’的便利,这完美契合了新办法‘让利实体 经济 ’的导向。 ”
趋势展望:从工具应用到生态重构
上上签业务负责人认为,新办法推动的数字化转型将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效率革命,像中恒、约翰迪尔这样通过电子签约解决签约耗时问题;第二阶段是风控升级,利用签约数据构建信用模型,解决小微主体‘轻资产、缺数据’的融资痛点;第三阶段是生态协同,融资担保的数据体系实现互联互信,真正打造出全国一盘棋的融资担保数字信用基石,让新办法‘形成工作合力’的要求真正落地。 ”
这种判断与当前行业实践相呼应:中恒已将电子签约数据接入“开山平台”,实现风控、业务、财务部门的信息共享;约翰迪尔则通过电子合同存证,与保险公司共建农机风险数据库。这些探索都指向同一个方向——电子签约正从单一工具升级为融资担保生态的“数字枢纽”。
随着新办法的深入实施,数字化能力将成为融资担保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正如上上签业务负责人所言:“政策的善意需要技术的桥梁才能抵达实体,电子签约就是这样一座桥,它让‘服务小微’不再是口号,让‘风险可控’有了抓手,最终让融资担保真正成为实体经济的‘助推器’。 ”在政策与科技的双重驱动下,融资担保行业正迈向更高效、更普惠、更可持续的新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