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Silicon M1 MacBook Air 上手详细评测

砍柴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来源:威锋网

1. M1 性能表现超出预期的好,速度快到堪称恐怖

2. 与 Intel Mac 一样功能强大,甚至更强大

3. M1 发热大幅降低,续航大幅提升

4. 兼容性不是大问题,而且吃惊的是,用 M1 跑 X86 应用甚至比用 Intel 跑 X86 应用都快出很多

5. 外观设计无任何变化

6. 新增 P3 广色域、Wi-Fi 6

7. 可运行 iOS App

Apple Silicon M1 MacBook Air 上手详细评测 Apple Silicon M1 MacBook Air 上手详细评测

八核 CPU(4 大 +4 小)3.2GHz

七核 GPU

十六核 NE

8GB UMA 内存

256GB SSD

49.9 瓦时锂聚合物电池

对比手上另一款 2020 款 Intel 最高配的配置 Air,教师优惠 9799 元。

i7-1060NG7 四核八线程 1.2GHz 睿频加速 3.9GHz

Iris Plus G7 GPU

16GB LPDDR4X 内存

256GB SSD

49.9 瓦时锂聚合物电池

1. 性能表现

开门见山,直接谈感受。

系统级流畅度的直观体验:一个字:快,丝滑流畅!

在均搭载 macOS Big Sur 11.0.1 正式版(20B29)的情况下,M1 芯片的 Air 在各项系统操作中流畅度远远超过 Intel Air。尤其体现在动画效果、打开 / 切换应用程序、滑动、页面放大缩小、打字流畅度、和睡眠唤醒速度。

得益于更强的 GPU,掉帧现象几乎不存在,而这在 Intel Air 上随处可见。

得益于低延迟的 UMA 内存和新内存控制器,切换应用程序的响应速度迅速。

得益于 M1 的新 SSD 控制器,连续读写能力达到了 2400Mb/s 以上,而 Intel Air 只有 1200Mb/s。随机读写能力也大幅增强。这让打开应用程序、睡眠唤醒都得到了,可以说是革命性的提升。

对于睡眠唤醒,Intel Mac 从睡眠中唤醒需要 2-3 秒的等待时间,就和普通 PC 一样。而这款 M1 Mac 就和你手中的 iPhone 一样,瞬间唤醒,瞬间解锁。千万不要小看了这几秒的提升,它带来的是一种非常舒适非常 "Apple" 的体验。

再比如打开 Safari,快速滑动网页像 Apple 网站,在 Intel 上总是会出现一点点迟滞和卡顿,像是处理器还在处理数据。而 M1 Mac 上滑动就和 iPhone 上滑动网页一样,没有任何阻滞感。

如果非要让我找出一些词语形容,我只能说这款 MacBook Air 在得到了 Apple Silicon 之后,如鱼得水,有了一种用 iPhone 和 iPad 时候的丝滑流畅感和迅捷感。而之前用 Intel Mac 时候,感受不到这种流畅,相反总是有一些细枝末节的卡顿和拖泥带水的阻滞感。

直观体验后我们将用数据说话,测试 CPU、GPU 的各项性能。因为还有许多软件并未完全适配 M1,而是使用 Rosetta 模拟器进行运作,所以在图中会特别标注。

首先是 CPU Geekbench 5 部分的跑分。两张直观的图应该可以说明一切了。

Apple Silicon M1 MacBook Air 上手详细评测

M1 芯片在 MacBook Air 上跑出了单核 1732,多核 7443。这个成绩已经超越了所有的 MacBook 产品线包括最新的 MacBook Pro 16 寸搭载的 i9-9980HK。单核能力基本与目前的桌面级 AMD Ryzen 7 5800X 相似,超过此前的最强移动级 Intel Core i9-9980HK 将近 70%。

至于同为 ARM 的隔壁微软 Surface Pro X 最新定制的 SQ2 处理器,则只有 M1 的一半都不到。值得注意的是,M1 的最高频率只有 3.2GHz,但已经实现了和 4.7GHz 的 R7 5800X 同样的单核性能,而睿频高达 5.0GHz 的 i9-9980HK,它的单核性能竟大幅落后于只有 3.2GHz 的 M1。可见 M1 的 IPC 效能已经达到了可以说是极其恐怖的程度。

有趣的是,因为最新的 Geekbench5.3 是适配 ARM Mac 的,但同时也适配 Rosetta2 来转译 x86 跑分。结果出人意料,M1 芯片在 Rosetta2 模拟 x86 的情况下,都跑出了单核 1265 分,多核 5647 分的结果,其表现依旧轻松超过我的顶配 i7 Air,也超过了桌面级 i5-9400F。也就是说,M1 在模拟 X86 情况下跑 X86 应用,竟然仍比大多数 Intel 原生跑 X86 应用快。

然后是 iMovie 渲染一段 1080p 分辨率 60 帧的视频。使用 ProRes,大小约为 3GB。

测试结果几乎正正好如 苹果 官网所描述的 3.5 倍提升。

GPU 方面,首先是 GFXbench 跑分,测试项为 Aztec Ruin 和 Aztec Ruin 离屏。

年轻人不讲武德,Intel 曾经的最强核显 Iris 毫无面子。苹果宣称 M1 拥有 2.6T 的浮点运算能力,轻轻松松就抬走了 Intel Iris 核显,据网上其他跑分资料显示其分数已经和桌面级 GTX1050Ti 和 RX560 相当。值得注意的是,我的 Air 是残血 M1,少一颗 GPU 核心,如果是满血 M1,其实力会更强(按照过去 A12X 和 A12Z 的比例来看差距约 15%)。

然后是 游戏 ,我选用 Dota2 Vulkan,中画质,1440x900,按照平均帧率计算。

不测不知道,一测吓一跳。可以看到 M1 尽管是用 Rosetta2 模拟运行的 x86 Dota2,但这帧数,整整领先 Intel Iris 三倍之多。加上 Intel 发热严重高于 M1,风扇非常吵闹。实际感受就是 Intel 卡成了 ppt,简直没法继续游戏,而 M1 是能很流畅,注意,是很流畅的运行这款游戏。(游戏帧率稳定性和持续性能测试在后面)

通过上述性能测试,可以看到,相比于我的 i7Air,M1Air 在各个性能指标上都实现了大幅增长,带来了系统流畅度体验上的飞跃提升。中文 互联网 里盛行的一个谣言:ARM 性能无法比拟桌面级处理器,现在似乎已不攻自破。时代变迁如此之快的现在,恐未来将会是 X86 性能无法比拟 ARM 了。当然,好戏还远不止此,我将继续测试,请往下细看。

2. 持续性能、发热和散热测试

Intel x86 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高能耗。X86 CISC 相对落后的架构和工艺,带来了超高发热量和功耗,让 MacBook 系列总是背负着发热大、降频、卡顿的包袱,俗称 3 秒真男人。当然不只是 MacBook,许多 Windows 轻薄本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那么这次测试以无风扇的被动散热 M1 MacBook Air 和 有一个小风扇散热的 Intel MacBook Air 进行对比,看看他们的持续性能表现究竟如何。

我们选用比较压榨性能的 Cinebench R23,10 分钟循环烤鸡和游戏来测试。

测试分别记录降频情况、发热情况和风扇情况。

Cinebench R23 在第一时间就对 ARM AArch64 进行了适配。

那就让我们在 10 分钟的烤鸡中来找出最真实的性能。

Cinebench 10 分钟测试里,M1 Air 无风扇的表现明显不如 Pro M1 和 mini M1 的 7500 分来的高,很明显无风扇导致的发热降频得背大锅。但是,1500 分单核和 6500 分多核,依旧甩开了 i7 Air 有风扇一大截距离。

接下来看一下游戏的帧率稳定性表现

Intel 款 Air 仅在前 6 秒钟能维持 40-50 帧率,6 秒之后开始直线下降,到了 30 秒时候只有 30 帧,此时风扇开始逐渐吹响,帧率则出现了反复波动,从 15 帧到 25 帧来回跳动。

而 M1 的表现出人意料,没有风扇,但前面 3 分钟都丝毫没有任何影响,5 分钟后略微帧数有了下降,此后 30 分钟帧数也有波动,大概在 80-90 之间来回跳动。抚摸屏幕下方和背面主板部,有发烫,但 Intel 款发烫明显比 M1 款更严重。

由于 M1 Air 没有风扇,所以全程保持安静 0 分贝的噪音。

而 Intel Air 有一个转速高达 5000rpm 的小风扇,在渲染视频和游戏时候全程保持着高速运转,噪音还是非常扰人的,用 Apple Watch 测量其噪音值达到 42 分贝。

结论:M1 芯片的 Air 虽然没有风扇,然而其持续性能输出时间仍旧比 Intel 长了,苹果说好的 3.5 倍的 CPU 性能提升和 5 倍的 GPU 性能提升,也正是在持续压力测试状态下得出的更精准的结论。

说白了,Intel 因为降频发热,实际性能并没有 Geekbench 峰值跑出来那样高。而 M1 的低发热使其持续性能输出更好,更符合 Geekbench 跑出来的峰值性能。这点我们从 Dota2 的 10 分钟测试便可以看到,Intel 款尽管有风扇加持,经过 10 分钟的测试后,还是 " 体力透支 " 了,而无风扇的 M1 继续坚挺着。

测量其背部发热程度,不比 Intel 严重。而且在日常操作使用中也保持比 Intel 更低的温度(跟 iPad 一样,基本是凉的)。i7-1060NG7,这么一款高配的低电压 10 代酷睿 i7,Intel 引以为傲的第一代 10 纳米工艺,不仅性能上完败于第一代 5 纳米的 M1 芯片,在发热和持续性能表现上,也败得惨不忍睹。至于 M1,在 Air 上的表现出色,发热控制很好,持续性能依然会有降频但不算严重。Air 毕竟是 Air,没有风扇的轻薄设计,注定让它无法长久发挥全部的实力。我相信,在更好散热环境的 MacBook Pro 和 Mac mini 下,M1 可以爆发出更持久的惊人潜力。

3. 续航

M1 不仅带来了性能、安静和低发热,续航的提升也是另一个激动人心的地方。碍于时间关系没有细测。根据苹果官网给的参考,Intel 的 Air 使用时间是 12 小时视频播放,而 M1 的 Air 是 18 小时视频播放。多出了整整 6 个小时。这里我们采用视频播放 3 小时的剩余电量来进行对比实验。(对照中 i7 Air 电池循环 42 次,基本不影响结果准确性,M1 Air 循环则为 0 次)

可以看出 M1 芯片的低功耗,确实对电池续航有着质的提升。相比于许多 Windows 电脑只能靠做大做厚电池的方法来提升续航,这将是又一个大飞跃。现在,即便是外出工作一整天,也不需要携带充电器了。

4. 设计

2020 款 M1 和 2020 款 Intel 在外形、设计、三围、体重上,完全一样。

还是一如既往的简洁线条,细腻无暇的金属,还有坚固耐用,让人很安心的铝外壳。

依然是令人爱不释手,很舒服的笔记本电脑使用体验。

但不是全面屏的设计,屏占比依旧不高,似乎有些过时。因此我猜测明年很可能出一个设计大改的新 Air。

键盘依旧是沿用 2020 款的剪刀键盘,打字体验还是比较舒适的。

这篇文章是在 2020 款 M1 MacBook Air 上亲手打成的。总之,符合笔记本电脑键盘的理想标准。值得一提的是,我是文书工作者,键入速度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得益于 M1 芯片,无论是多繁忙的状态,无论是在 Word 还是 LaTeX,打字流畅度都达到了巅峰水平。而在 Intel Air 上,倘若电脑任务繁忙或发热大时,我的打字速度就经常超越 Intel 处理的速度。

5. 兼容性

许多人担忧的 ARM 兼容性问题。至少目前来看,并不是什么大问题。绝大多数常用 App 都能良好运行。系统方面使用起来和 Intel Mac 完全无异,功能全部可用,俨然是一部强大的 Mac 而不是一个大号的 iPad。许多软件已经及时更新,像常用的 Office、WPS 系列宣布将很快支持 ARM 架构,届时使用起来更加顺畅。即使部分软件暂不支持 ARM 架构,在 Rosetta2 转换器支持下,运行起来速度和功能和以前并无区别(甚至仍然比许多 Intel 处理器原生 x86 更快)。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Rosetta2 转译时需要耗费一点时间,表现为第一次打开 x86 软件,需要等待十几秒到二十几秒在 Dock 栏上弹跳,表明其正进行转译,以后再打开时则无需再转译。绝大多数软件都可以迅速转译完毕并且功能正常,目前我还没遇到过不能用的 X86 软件,根据网上其他评测也表明仅有极少部分软件暂时无法转译或会出现错误。

Rosetta2 的转换效率非常高,苹果官网也说了,许多游戏和图形密集型 App,在用 Rosetta2 转换后的帧率表现,都比 Intel 高出不少(再一次侧面暴击 Intel GPU 确实不太行)。而 Adobe 也在发布会上承诺最迟明年完成旗下软件的迁移适配工作。

另外有一点,那就是 M1 和 A14 等 A 系列芯片同宗同源,所以可以直接原生运行 iOS App,适配好的 App 可以直接在 App Store 下载。使用起来和 iPhone、iPad 无异。诸如时下热门的游戏原神(Genshin Impact),非常吃 手机 配置,假如官方适配的话,相信使用这台 M1 Mac 可以流畅无压力高特效随意运行。

当然,这仅针对 macOS 用户。如果你是 Windows 作业系统的主力用户,那么很抱歉首先暂时不支持 Boot Camp。题外话,微软其实对 ARM 也早已情有独钟,类似 Rosetta2 的转译器也在微软的开发当中,所以 Windows 10 运行并非遥遥无期,但短期内是不现实的。

而 Windows 虚拟机如 Parallels 目前也还在加紧开发当中,针对需要虚拟机 Win 来处理任务,相信用 Parallels 或 VMware 之类的还是可以应付解决的。

(老话重提,你如果拿 Windows 当主力系统,为何要买 Mac 呢,隔壁 XPS13 它不香吗?)

6. 屏幕

· 依旧是 Retina IPS 屏幕清晰细腻

· 依旧是苹果优秀的色彩管理

· 依旧是 macOS 对高分屏天衣无缝的支持

· 2020 M1 款增加了 P3 广色域的支持

· 与 2020 Intel 款一致的 400nit 屏幕亮度 + 反光率 + 原彩显示

7. 其他部分

最激动人心的几个部分已经看完了。其他方面的话惊喜就不多了。

· 本作 Air 并非全新设计,而是旧瓶装新酒,亮点在于 M1 芯片

· 依旧是素质优秀的屏幕、外放音质、力度触控板以及流畅精致的 Bug Sur

· 新的 ISP 有略微改善前置摄像头画质,然而 720p 的摄像头依然是硬伤

· 从 Wi-Fi 5(802.11ac)升级到了 Wi-Fi 6(802.11ax)

· 经常故障的 T2 芯片已经移除了,新的安全芯片整合在 M1 中

· M1 Air 目前不支持 eGPU(外接显卡)

· 包装盒里有一个 30 瓦的 USB-C 充电头,不环保!

8. 写在最后

总体来看,从 Intel 到 Apple Silicon 是又一次巨大的新革命。苹果电脑处理器的革命毕竟也不只是这一次,过去四十多年时间长河里,经历了从摩托罗拉到 PowerPC,再从 PowerPC 到 Intel,再到今天的自研芯片。回想 2004 年,史蒂夫 · 乔布斯在开发者大会上宣布,Intel 的处理器拥有更好的性能和更低的功耗,是未来便捷电脑的趋势,所以将放弃 PowerPC。

不禁感叹,十五年光阴,Intel 也走上了 PowerPC 的老路,成为了高耗能低性能的 " 牙膏厂 ",终致被抛弃。而 Apple Silicon M1 芯片以其强大的性能和超低的功耗,足已证明苹果做了一次正确的选择,网络上盛行的 ARM 性能无法比拟桌面级 x86 的谣言,也已不攻自破。配合苹果自己研发的 Rosetta 高效转译,过渡期的兼容性也不会是什么问题。加之天下忍 Intel 久矣,过去十年 PC 行业止步不前,与 Intel 十年来性能挤牙膏脱不了干系。如今如微软等企业率先响应积极适配更先进的 ARM,牙膏的竞争对手 AMD 也在制造投入研发 ARM 处理器,老旧的 X86 未来难免落到墙倒众人推的地步。我认为,有竞争是好事,这也算是给了 Intel 和它的 x86 CISC 架构多年来不思进取、高耗低能,敲响了一记警钟。

对于 M1 芯片的 MacBook Air 和 MacBook Pro 13 购买建议。从价格来看,两者的最低配相差 2000 元。Pro 多了 100g 重量,2 小时续航,TouchBar,100nit 亮度,更好的扬声器和麦克风,以及一个有助于提升持续性能输出表现的小风扇。

另外,mini、Pro 和 512GB Air 提供的是:满血版 M1(拥有 8 核 CPU,8 核 GPU);而 256GB Air 提供的是:略残血版 M1(拥有 8 核 CPU,7 核 GPU)。

两者区别并不大,参考 A12Z 和 A12X。应该是将其中一批体质较差的 M1 阉割了一颗 GPU 核心,CPU 和其他部分则无区别。

如果你对笔记本电脑不感兴趣,而是对 M1 芯片特别感兴趣的话,那么 Mac mini 小型台式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5299 的起售价,拥有满血的 M1 和更好的散热环境,不需要担心电能限制。目前三款 M1 设备的最大 UMA 内存选配都是 16GB。我比较相信苹果的蜜汁优化,例如 iPhone 12 的 6GB RAM 能吊打 Android 一众 12GB RAM。

目前我购买的是 8GB 的 Air,目前来看,日常使用,连续打开 10 个 Safari Tap,开启数个文档都问题不大,但开启大型应用,加载大专案,还是会触及交换文件 swap 造成性能轻微下降。也有可能是这些软件的优化还未到位。得益于 SSD 性能带宽延迟响应的改善,触及 swap 仅造成轻微的性能下降。但总之,如果有更 Pro 的需求或者期望使用 2-3 年更久的,我还是会推荐你选择定制 16GB RAM 或等等明年更大 RAM 容量的 Apple Silicon 芯片。

因为初代 M1 芯片目前只应用在 Air,Pro13 和 mini 上。尽管 M1 的强大已经很惊人了,但我相信杀手锏还在更后面。如果你还不想做初代芯片的小白鼠,或者想要购买 iMac 和 MBP16,等待明年更成熟的加强版 M1X/M1Z/M2 芯片部署在全系 Mac 上,可能会是更好的选择。另外,据消息,全新全面屏设计的 12 寸和 14 寸 MacBook 也在路上了,很可能在 2021 年与 M2 芯片一起发布,不妨拭目以待。

全部测试和文章都是自己完成的,如果有帮助欢迎转载,须注明出处。

注:

1. I7-1070NG7 和 M1 的数据均为测试所得。其余型号芯片(处理器)的数据来源:

Geekbench Browser 网页、Cinebench R23 App

2. 测试中涉及到的系统和软件版本,M1 和 i7 两款均安装 macOS Big Sur 11.0.1(2B029)、Safari 14.0.1、Geekbench 5.3、Cinebench R23.200、iMovie 10.2.1、BlackMagic Disk Speed Test 3.2,所有设置均一致。

3. 测试中涉及到计时方面,使用 iPhone 和 Apple Watch 进行计时,四舍五入至 0.x 秒。

4. 测试中涉及到电池性能方面,Air i7 电池循环为 42 次,Air M1 为 0 次,根据电池循环性能,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基本不影响结果准确性。

5. 本文进行的测试已尽力排除干扰因素以保证结果准确可靠,所提出观点亦为本人所总结,非其他团队、个人意志。然而测试有限,并不能完全反映电脑的全部功能和性能,所有数据和观点仅供大家理性参考交流之用。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