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一个中央集权帝国的衰亡史

砍柴网  •  扫码分享

有一个声音每隔那么一段时间就要在中国 互联网 的上空回旋一次——张朝阳搜狐要重回中国互联网的第一梯队。但渐渐地,它成了没有回应的呓语。

人们已经记不清这是张朝阳在走出抑郁结束闭关之后的第几次呐喊了。这呐喊每来一次,笼罩搜狐之上的悲情和惋惜之情就要被拿出来再说一次,围观者无不感叹——搜狐为什么就走不出「起个大早赶个晚集」的命运的捉弄,这个中国互联网的先行者为什么越发显得英雄迟暮壮心难续。仿佛,搜狐及其命运,要变成中国互联网的一个天问。

一、「中央集权」是搜狐源代码

路易十四说过:朕即国家。对于搜狐而言:张朝阳即是搜狐。

这样的创始人和企业的关系,在他那一代的企业家里,只在他身上才适用。 马云 不是阿里,李彦宏也不是百度,丁磊也不是网易,马化腾也不是腾讯,要搭建一个平台,造就一个系统,就不可能产生这样的对应关系。但作为一个 媒体 机构的创始人,这样的对应关系可以在张朝阳这里发生。

搜狐最大的问题并不是是张朝阳的个人品牌和公司品牌绑定的太紧密。而是,没有张朝阳,就没有搜狐,这二者是共生关系。

张朝阳用"媒体机构的性格和属性"对搜狐做出了界定——搜狐作为一个媒体,只要张朝阳这个品牌立起来,一切就都立起来了,这是搜狐的源代码。从意义上来讲,搜狐是一个需要中央集权的帝国,它是个单一业务的媒体公司,也无法实现它单一业务的有丝分裂。张朝阳被驾到了中央集权的公司治理机器上,但他并不会使用这台机器,这是他最大的不幸。即便张朝阳有权谋,有和董事会斗争的经验,但权谋不代表他对制度和制度设计有理解能力。

在1998年到2008之间,张朝阳的出场,享受了太多明星的待遇,那是媒体高速发展的年代,那不单是中国互联网媒体发展最好的年月,那也是中国所有市场化媒体发展最好的年月。当搜狐以近似「卖白粉」的状态赚钱的时候,马云还在苦逼兮兮的「卖白菜」,那时候阿里还没有收服务费,为了扩大知名度让更多人接受淘宝,马云创造了一段又一段的语录金句,用最贴合人性的诗性表达为渴望财富的人们造梦。所以,张朝阳喊马云唱去K的时候,马云还在勤奋工作,也只能待半个小时就撤。

二、谁会在盛世中去主动反思危局

论者们几乎都提到2008年是搜狐的巅峰时刻。2008年的奥运,搜狐作为网络赞助商,从央视,从电视媒体,吸引了最多的品牌收益。这是和奥运伴生的巅峰时刻,因为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奥运,又是在5.12这样的大背景下,这个国家,民心空前的团结,人们迫切需要一场奥运的胜利来冲淡大地震的阴霾。

赞助奥运会,提升了搜狐的品牌,而且这个意义可以被尽情的阐释。但从流量的角度讲,最大的获益者是新浪而不是搜狐。中国的门户中,新浪有多年对体育深耕的优势,新浪如果说自己的体育新闻实力是第二,不太知道谁好意思说自己是第一。搜狐守住了面子,而新浪闷声发大财获得了里子。

所以,2008年,是搜狐 营销 力的巅峰,但绝不是运营能力的巅峰。在这表面的风光之后,沉浸在喜悦中的搜狐人,花了好久的时间才缓过神来。这种从奥运红利中收获的志满意得和沾沾自喜,在搜狐门户中弥漫了太久。没有人会在一个胜利的意义被过分阐释的时刻,去思考这胜利中埋藏着的危机和伏笔,去思考新浪其实才是赢家的事实。

和搜狐不同的是,新浪一直有强有力的运营能力支撑着公司的发展,而不像是搜狐过分倚重灵魂人物的品牌和营销。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此之后,微博之类的新产品出现后,搜狐门户整体都显得熟视无睹。大家都还沉浸在昨天的荣耀中,不忍心从那个美好的梦里醒来,新的征途意味着风险,意味着不舒服,而且未必能有所斩获,所以举步不前,守住老业务,就成了一种自以为聪明的选择。

这个系统,除非老板保持足够的头脑清醒,才能对这个系统有强大的驱动能力。但是很不幸,张朝阳抑郁了。而搜狐,从来都没有出过一个像新浪老沉那样的人物,可以承担得起张朝阳缺位期间集权的重任,哪怕是业务上的集权,也或者搜狐的系统不允许有这样的比张朝阳更牛逼的角色。

在2008年到达巅峰之后,胜利的喜悦掩盖了这个系统的乏力。那宛如格子一般的十三个职级,就像一张沉闷的大网笼罩在一潭死水的搜狐之上。搜狐已经不知不觉间变成了一家很好"混"的公司。

三、搜狐微博是整个搜狐中央集权体系崩溃的集中体现

今天提到微博,就等同于新浪微博。毋庸置疑,是新浪定义了微博。在微博时代到来之前,四大门户都卷入过这场战役。

腾讯对微博的定位是"狙击型产品",意图很明确,总之我不会让你们舒服,我要搅局。网易微博最大的特色是163个字,更像是一个行为艺术,所以网易对微博浅尝辄止,投入极少,迅速回去深耕自己的「跟帖」优势。搜狐对微博的投入,明确表态上不封顶,使出了车体广告、张朝阳站台组织相亲、送话费等一系列组合拳,搜狐微博也成立了独立的开发运营团队。一时间,对于搜狐微博,可以说是,又给人,又给钱,又给脸。

只有新浪明确知道,要把微博做成一个什么样子。新浪有中国最强大的博客基因和积累,当张朝阳们还在讨论微博到底是FB形态还是推特形态,还在思考着如何避开饭否的覆辙安全开车的时候,新浪对微博的定义早已明确为就是微型博客,它把自己的优势做了最顺滑的转移。

因为各家对于微博的定位的不同,微博的主场,其实就剩下来搜狐和新浪。只有这两家媒体属性最纯粹业务线最单一的公司,必须把微博的意义排到第一位。它们都迫切需要新的产品和业务形态来完成更新换代。彼时,太平洋对岸的雅虎日薄西山的颓势早已显现,作为它的追随者,这两家的焦虑可想而知。

而新浪的焦虑更明显。搜狐的集团矩阵里,还有畅游和搜狗,而新浪就显得更单一。从股权结构上来说,张朝阳是搜狐绝对的掌控者,而新浪,是一个没有老板的公司,管理层都是只打工的职业经理人。对于新浪的管理层而言,新的产品和业务线,意义更加重大,这就好比罗马帝国在罗马体系之外新建一座城邦。新浪,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从组织架构上,新浪微博是独立于新浪门户的新公司。门户握有最重要的名人(博客)资源,新浪微博采取了从门户购买这项服务的方式撇清了和门户的关系。但负责分解和落实KPI的陈彤,以他闻名远近的独裁手段驱使着新浪门户的编辑源源不断的为新浪微博输送资源。老沉既是新浪门户的总编,也是新浪微博的总编,做这些天经地义名正言顺。老沉用他残暴但高效的方式,驱动着新浪,发起了一场广泛而深入的社会动员。更重要的是,新浪微博所有员工都在给自己干,尤其是管理层。

这样就是为什么,当时在搜狐微博,微博团队的同学抱怨,我们这么大一个公司,每个人拉几个用户,每人每条创造几条UGC,我们也不至于落后新浪微博那么多啊!——当然这是文青思维,问题的核心是动员和组织方式!在实力相当的情况下,决定战役胜负的核心是动员和组织方式!

新浪为了做成微博,所进行的投入应该甩搜狐好几条街。那个时间段,在北京的公车上,如果你也是 新媒体 从业者,你总能听到疑似新浪的员工在打电话拉人,你们编辑部集体开通一下微博吧,我马上给你加V。甚至连那个时间段在中国大卖的iPhone,新浪的名人BD项目兴许都是其最大的客户。如果说预装机是什么窍门,新浪微博早就这么干了。更遑论新浪微博每一次都走在政策的前面出台产品策略,举一个例子,在实名制实行之前,新浪是最早要求绑定电话号码的,它通过绑定电话号码缓解了一下子过渡到实名制的紧张,这其中你能说没有强大的政府公关能力吗?也许整体搜狐有和新浪相匹配的公关能力,但这资源没办法集中到微博来。

虽然对外宣称搜狐微博的投入上不封顶,但搜狐微博只是作为搜狐内部的一个项目存在,它并不是一个独立的 创业 公司。负责各个业务的总监们,在门户还有自己原有的业务,他们并不能专心致志的来做微博。即便后来方刚逼这些人必须作出一个选择,只能二选其一结束这种首鼠两端的状态,但早已为时晚矣。这些人中,只有王子恢留守微博,其余全部回归了自己的老业务。

这一仗,开局,试图通过营销来高举高打,但后继乏力。新浪在开局就做足了挑粪的工作,扎扎实实的打下了护城河。后续,更是将议题设置的能力发挥到了极致。回顾那个阶段,中国发生的那些大的新闻事件,每一次都是在新浪微博传播和发酵,新浪近乎嗜血地抓住了媒体管制的空窗期——政府还没学会怎么管微博。运营能力的短板,在这个时候暴露无遗,搜狐追赶的很疲惫,人们很少能记得有什么大的事件是在搜狐微博发酵升级扩散的。

搜狐内部,对搜狐微博的风评和态度到了一种令人发指的麻木状态。门户编辑在专题中选用微博内容,首选新浪微博,因为他们也是新浪微博的用户。谈及搜狐微博,门户编辑的态度非常暧昧,方老板管什么什么死。因为有白社会失败的阴影,这样的说法,也笼罩在方刚头上。和老沉位置功能相当的刘春,彼时正流连在新浪微博和孔二狗打情骂俏,也或许,搜狐微博与他并无关系。搜狐微博,就像命悬天涯的西路军一样。

无人顾及,方刚是临危受命。「方刚管什么,什么就完蛋」的讥讽,绝对不是门户基层员工自发的论调,它显然是分蛋糕的过程中衍生出的情绪。一个互联网公司,不是通过数据和产品,来讨论问题,而是用一种近似谶语的论调在论证结果,是令人匪夷所思的。互联网需要快速试错快速更迭,这种早已是共识的认知,在搜狐居然无效。它不能给创新者以体谅和鼓励,却又在关键的时候,以「责任人」的思维出现,要某一个具体人承担系统性的失败。这一方面是利益分配折射出的薄情寡义,另一方面是组织治理的无能和失控。

方刚曾经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拆解出三个创业方向,野火视频、春风阅读、又生招聘。其他的不论,野火主打小视频,产品构想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杀掉无聊的碎片时间,这个在后来看肯定是有前瞻性的。

方刚给搜狐新闻客户端定的调子和战略,也是拿搜狐微博做战略掩护,all in 资源到搜狐新闻客户端上,集中优势资源,狠砸预装机。「要挑粪,不要绣花」、「把对手甩开几条街」这些都是方刚在搜狐 自媒体 上隔空喊话时说的。但一个产品刚有起色的时候,他依旧避免不了被明升暗降的捉弄。这之后,搜狐新闻客户端随着整体预装机成本的升高,加之搜狐资源有限,逐渐显得优势不再。

但这都是后话,毕竟距离方刚离职,也已经N年多了。

如今新浪微博早已上市,新浪也借助微博完成了新的再造,无论它曾经多么被唱衰过,但它如今是中国互联网产品形态中无可替代的存在。微博完成了为新浪的媒体业务续命的使命。而搜狐微博,如今连一个传说都不是,五道口的空气里早已没有它的任何痕迹和讯息。

这个管理系统的诡异之处在于,它需要一个灵魂人物,可但灵魂人物在场时,却不不可避免的要支开干将,进而陷入抓什么什么玩完的怪圈。核心原因在于,这个中央集权帝国的大Boos的OS已经更不上这个系统发展的需要了,但谁又能公开的点破这一点呢?毕竟迎合老板,能获得实际收益更多。

四、搜狐新闻客户端:战略突围型产品的致命缺陷

在认清搜狐微博追赶新浪微博已经无望的现实之后,搜狐微博承载着战略掩护功能存在了一段时间,然后断崖式陨落。搜狐新闻客户端作为一种背负着战略突围的产品,逐渐浮出水面。一度被鼓吹为搜狐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拿到船票,成为搜狐在媒体板块最主要的拳头产品,这除了主事者PR的努力,最主要的也是得益于数据表现优异。

搜狐新闻客户端在产品上运营上,和网易新闻客户端相比,并无新意,如果有,那就是方刚最早在搜狐新闻客户端上提出了自媒体这个概念。它真正脱颖而出,是在前期投入重金做预装机。在当时,这是一条竞争压力并不很大的赛道。

新浪已经有了微博,而且按照当时的舆论, 科技 评论者们认为,新浪微博就是最好的移动端新闻客户端的形态,而且符合个性化的需求,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订阅来看自己喜欢的内容。直到今天,新浪新闻客户端,也没有任何动静,或许也是基于这种考量。

网易新闻客户端最大的特色是评论跟帖,这是增强用户粘性很重要的一个阵地和手段,而且也是网易最重要的特色。凤凰新闻客户端,当时也存在了,但除了延续凤凰网一贯的时政新闻把脉很准的内容特色,在产品上运营上根本不在主流赛道。新闻客户端,是留给搜狐最宽的一条超车道。而且,这一次,搜狐的战略和思维表现出了少有的清晰,坚定不移的在预装机上砸下去。

方刚在自己的搜狐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上对领导干部喊话,要挑粪,不要绣花,要把对手甩好几条街,让他们在回过神来的时候早已追赶不上。搜狐新闻客户端确实抢占了这个先机,但很不幸,这当中杀出了今日头条这样的新锐。

今天来看,今日头条沿用的打法,和搜狐新闻客户端的思路何其相似。搜狐曾传出和今日头条谈论收购事宜的消息,最终因为价格过高而放弃,这些消息,真实性无从考究,是不是当事人用来证明自己有技术敏感性和远见卓识也自然无从求证。但哪怕同样的打法,放在后发者和先驱者这里,效果也截然不同。从投入上来讲,考验今日头条的是融资能力,而不是从自己兜里掏钱的能力,换句话说,对于张一鸣来说,他没有花钱的心理负担,只要今日头条的数据表现优异,只要资本市场认可,今日头条就能玩下去。而搜狐则不是也不能,它需要考量投入和收益回报。

今日头条的后发优势还体现在,它用无限模糊稿源的方式降低了内容的成本,既模糊了内容的源头,又让内容的丰富性极大的提高了。而搜狐新闻客户端,在内容上基本上就是门户的平移,虽然想从自媒体这条路上有所突破,但内部的各种掣肘和地盘意识,让这个想法执行的效果平平。

今日头条还抓住了媒体监管的空窗期,因为它不能被搜索。今日头条迅速发展的阶段,依旧是中国大事频发的阶段。虽然媒体监管已经进化到了会管微博,但对今日头条这样的算法主宰的新事物,监管还是很陌生的,而且作为后来者它目标很小。

搜狐多次针对版权问题起诉今日头条。这对今日头条和传统媒体都是利好,但对搜狐却是在让渡自己的影响力——今日头条可以获得更大的知名度,传统媒体可以因此开出更高的版权价格,因为你打版权的官司,就等于你搜狐也开始强调内容的价值了。而今日头条对于斤斤计较版权的媒体机构来说,目标还很小,更何况在用技术手段无限模糊稿源之后他们也很难找到抄袭的痕迹。

关于搜狐新闻客户端,某篇PR稿里说当时它也酝酿过分拆上市的计划,但张朝阳并不同意,这造成搜狐产品副总裁方刚和新闻客户端总经理岳建雄的出走。这其中,张朝阳的心态是可以揣度的——先做出个样来再说,那轮得到你们一上来就谈条件?而对于具体的执行者来说,心态就会变成——做成了你还会给我吗?尤其是参照搜狗和搜狐的微妙关系中。尤其是回归后的张朝阳明显感觉到自己控制力在减弱,在这种情况下,他更不会同意了,这样的要求只会加重他的狐疑。至此,这个中央集权帝国内部,"君"已经变得狐疑,"臣"也已经动了妄念,一切都昭然若揭,大家开始想玩权力的 游戏 了,这个帝国开始被情绪主导,没有了理智。

到今天为止,搜狐新闻客户端的运营,依旧是个四不像。在内部至少已经喊了N年的狐友项目,除了自嗨式的校花评选,它变成了某种迎合张朝阳意志的项目。在内容上,搜狐这个系统也没办法容忍像陈朝华这样的传统媒体人慢工出细活的节奏,它等不及也不愿意补上这么多年来在内容上毫无沉淀的亏欠,于是它祭出了彻底的自媒体化这样的手段。但又看不到类似新浪微博当年打江山一样的动员组织方式和今日头条一样无限模糊稿源的技术突破。最终它在追赶中慢慢迷失,在对明星营销的路径依赖中自娱自乐,变得泯然众人矣。

五、只有焦虑且没有具体招数的人在重复自己

在写张朝阳的文章中,被引用最多的材料,是张朝阳在世界上最大的广场上滑滑板、秀肌肉,以此来例证他的先锋和前卫。这论式看上去并无问题,但情随事迁,这先锋和前卫放在当年,很有冲击力,其中包含着张朝阳作为一个海龟,对国际世界关于中国刻板印象的深刻理解,他用这种阳光的形象去冲击一个呆板的国家印象,这种组合留给传播极大的解释空间,这是他的高明之处。

张朝阳对搜狐的定位是"媒体机构的性格和属性",与其说这是搜狐的组织人格,不如说这是他对自己个人属性的描述。在搜狐发展的早期,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他用张扬而真实的自我形象为最大的资源,替搜狐赢得了传播。但一个大的背景是,那是个呆板的时代,他的个性会被放大,会被冠以出格,引起人们心理上的冲击。

谁会不喜欢这么一个人呢?1986年出国,清华毕业,在美国顶级名校读到博士后,没有90年代末的中国大陆众所周知的时代情绪的负担,两边都能轻松的赢得信任。干干净净,阳光灿烂,要从事的又是时代前沿的事业,最重要的是,还有孙正义所说的"时间机器"下的巨大机遇——雅虎已经在美国成功了。

而今天,在经过媒体一遍遍的洗礼之后,站在舞台上的装逼贩子们,一个比一个更加擅长讲述和催泪,张朝阳的"演技"放在今天这个时代,就再也不会出众。论概念包装,论演讲煽情,论传播扩散,这个时代的明星创业者,和当年的张朝阳比起来都不逊色。

就连某次打车,无意间听到梁东吴伯凡这两个半吊子神棍在广播里阴阳怪气的讥讽说最近某公司老板为了要搏出位,居然自己主动拿某明星吸毒的事往自己身上贴。我当然能听出来他们说的是搜狐,后面说那一堆,我没有听进去。但它提醒了我一个事实,哦,在外人看来,搜狐没落了,至少他们对张老板没那么客气了。

搜狐心心念念的 社交 梦想,在微博之后,被寄托到了前面提到过的「狐友」上面。这个只活跃在朋友圈的产品,日活不得而知。与之搭配的是,校草校花评选大赛。让人不禁会想到 Chinaren,或者校内,那些已经是明日黄花的产品。

一个靠营销起家的公司,做社交最大的困境在于,一开始就没有实实在在的用户沉淀和积累。小米也做过米聊,为什么 微信 能后来居上?因为有 QQ 强大的积累的兜底。新浪赶上了微博,全力以赴,赢了战役,除了组织动员能力之外,可能最隐蔽的变量在于,新浪真实的用户积累可能要比搜狐强很多。

这些早年的短板,逐渐一一被产品的更新迭代放大。在最初的那一段赛程,它们显得无关轻重。但越往后,就越显现出那几步的关键。

六、当你想到搜狐你会想起什么?

在每一次喊出要重回互联网第一梯队的时候,我们都能感觉到张朝阳有一种试图通过喊话,来赢得关注,继而就会到第一梯队的逻辑假设。这是典型的营销思维的路径依赖。然而,这个时代,注定众声喧哗,每个声音都不可能持久。人们翘首以待的是你鼓捣出什么新的服务,新的产品,并提供真正的价值,真的变牛逼。

在门户的第一个回合结束之后,紧接着就是SNS浪潮。在搜狐内部SNS产品白社会败北之后,门户们几乎都把眼光盯紧了微博,搜狐内部的老人甚至认为搜狐微博比新浪微博起步要更早。但搜狐微博依旧黯淡落幕。这其中也有张朝阳对自己营销路径的过度依赖的影子。

这么多年,搜狐除了营销,有什么真正的能被当作核心竞争力的东西吗?当我们想到搜狐的时候,会想到什么呢?会想到关于老板的各种想象和八卦,还是会想到哪个有特色的内容和产品?这难道不是一个互联网媒体机构的悲哀吗?

在各种关于张朝阳的文章中,被提及最多最正面的一个标签是"好人"。该如何界定"好人"呢?Nice?念旧?性情?可能都是。人们会提到搜狐的自由宽松的氛围,会提到在楼下的面馆或者电梯间碰到老板,听多了这样的例子,其实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就好像一个粉丝说一个明星是好人一样空洞,但这么说的人其实就是粉丝的心态。

七、"中央集权帝国"最致命的伤是管理层的官僚化

前面提到了搜狐管理层的官僚化,但这官僚化其实就是这家公司的源代码。因为搜狐能拿到融资能上市最主要的决定性因素是张朝阳这个人,而不是其他的。他完全不需要像马云那样去搭建一个系统。在业务发展很好的情况下,这种企业的基因是不需要被讨论的,大家努力去拼自己的那份蛋糕就够了。到了你能够到的格子里,你就会很舒服。爬格子才是关键,其他的可能都不重要。而搜狐内部,并没有像陈彤那样一个对编辑近乎严苛的打手去锤炼他们的业务能力。所以,这个体系,很容易就失去了对业务能力的追求,很容易就丧失了活力,所以才会存在在大公司好不好"混"的问题。

搜狐的命门在于它是个一元制的媒体公司。而新浪和搜狐最本质的文化基因在于,搜狐靠营销,新浪靠苦干。所以新浪更像罗马军团,在内部有严明的纪律,有扎实的训练,也有攻城略地的能力,也更容易在落马之外安营扎寨。在这里也顺便纠正一个以讹传讹的观点——搜狐是中国互联网的黄埔军校,其实不是,准确的说,搜狐是市场营销人才的黄埔军校。它在骨子里带着早熟和投机的气质与基因。

而被我们反复提及过的阿里,在人事制度的设定上不知道比搜狐高到哪里去了。它的人事制度设定,几乎活学活用了唐朝官职设置,它严格区分了荣誉/待遇和权力/执事体系。那些拥有专家头衔的,在阿里系统相当于唐朝散官/勋官,你有系统内对应的级别和待遇,但你有可能什么具体业务也不管。而那些具体做事的,就相当于唐朝官制中的执事官。这样的安排最大的好处在于核心业务部分永远是稳定的不受干扰的,同时也满足了一部分人升迁/分蛋糕的需求。

论者经常把张朝阳和马云、马化腾、丁磊放在一起,试图通过这种摆放,来营造一种"我不做大哥"很多年的印象。但他和这些人有本质的区别——

马云可以靠摆弄阿里的多条业务线来制衡各种力量获得自己的存在感,而阿里本身是一个平台,这个系统也不可能让谁一家独大;马化腾、丁磊则在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断进化,他们不会有被架空的焦虑,他们在自己熟悉的业务线上很容易找到参与感和存在感。张朝阳没有这种业务能力,他不懂产品,更不会写代码,最致命的是他还不会驾驭搜狐这台中央集权的机器,在营销的使命和喧嚣过后,他要靠什么才能填补内心的空虚和焦虑?从个人属性来说,和张朝阳相比,丁磊喜欢音乐,喜欢历史,喜欢美食,有自己真实的兴趣,张朝阳可能不具备这些,他陷入对人生意义的追问也很容易理解。他以五十多岁的高龄再次奔赴马拉松的赛道,怎么看,都像是对青春岁月的缅怀,试图通过奔跑来找回曾经那个斗志昂扬意气风发的自己。但问题的根本在于,不是你不Nice了,而是时代变了。

搜狐内部的张朝阳魔咒——张老板管什么,什么就发展不起来,其实也没那么玄乎,核心就是他不懂这些,而他又是这个系统里唯一的「王」,在核心命题是分蛋糕的后搜狐时代,没有人再回去试图要以业务逻辑去说服他了,因为对抗的代价很大,迎合的收获会很丰厚;更可怕的还在于,那些昔日的盟友,都一一离去了。

八、搜狐再出发

无论如何,搜狐是家伟大的公司,它在中国最先复制了雅虎的 商业 模式,把当时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带到了中国,让信息比以往几千年不知道快多少倍的速度开始流动起来,张朝阳鼓舞了那个时代一大批的创业者,搜狐除了给受众更多元的信息选择之外,还给了很多优秀的人不一样的人生选择。

张朝阳在某次访谈中说,以后要强调员工对搜狐的忠诚,而不是来搜狐干几年,积累点资源,镀镀金就走了。他这么说,也许是因为他觉得风起云涌的创业大潮,把那些在这个系统里中层甚至高层纷纷席卷走了,却没有及时有效的替补,造成了的是原有的职级系统的含金量的下滑和价值观的瓦解。但这依旧很皮毛,他依旧没有意识到这个中央集权帝国需要的人事制度和对他匹敌的掌舵能力的要求。如果不能从人事制度上进行改革,单纯靠价值观强调并不能遏止这种局面。

搜狐最缺的,其实是中层,是能干活的、有能被充分授权的、和被良好的利益分配机制鼓励的中层。

破解搜狐困局的法门,不是张朝阳在千帆直播上卖力的飚英语,也不是张朝阳心血来潮要学好量子物理(既然一开始就没去搞学术,现在去学肯定也没戏),更不是张朝阳老当益壮跑马拉松,因为一个人的状态就是一个人的状态,和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不大,如果这个关联大,那就是在上演现代版的「金枝」,是另一种迷信。

撕掉空洞的「好人」的标签,做一个有真实内容的「恶人」,比这些虚名强一万倍。理顺人才流动的机制,才是当务之急。虽然为了节省运营成本,搜狐已经经历了几次裁员。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搜狐的人事制度,也就是说这裁员很失败,它并没有挤压掉好"混"的空间。

也许下次喊话前,张朝阳可以不用在打坐冥想,可以去台湾的阳明山走一走,可以体味一下当年蒋公的心态,可以追忆一下蒋公当年逃到台湾之后如何痛定思痛,如何痛下杀手换掉自己旧部,反倒理顺了管理系统的往事。某种意义上,他和蒋公当年在大陆的尴尬处境何其相似,对自己的团队不信任,自己上,反倒越搞越糟。独裁无胆,民主无量,摇摆不定,一锅饭夹生。到了台湾,蒋介石这位圣徒的反思中最让人触目惊心的莫过于"杀人太少",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在彻底的独裁后,反倒为蒋经国赢得后来改革的条件。

摆正心态,结束苦情叙事,认清楚自己现在已经不牛逼了,不必再拿曾经的辉煌折磨自己。很多感慨感悟会把人搞迷糊。想想雷军,在做小米前,也不在第一梯队,虽然小米一度被嘲讽为耍猴,但现在体量不在那放着吗?营销中的炫技过后,终究要留下些东西,才能长久。腾讯牛逼,是因为它深耕了十多年中国人的沟通和人际关系,阿里也不是这样吗?如果明天微信QQ淘宝不存在了,我们的生活会有什么样的恐慌?而明天搜狐没有了呢?我想没有人会太恐慌。

休假和冥想,并不能治愈一个人,真正能治愈一个人的是胜利,是对生活的热情。能被时间铭记的是扎扎实实趟过的脚印。本来就没有好好趟过路,现在下车好好走一遭,又有何妨,更何况一下车路上还铺着红地毯。

九、后记

搜狐的下滑,也不是很多人讲的,搜狐变成了一个养老院和母婴室。这是相互选择的结果。说句自私点的话,员工享受这个,是很多年后为数不多的时间红利,为什么不享受呢?是不是一群人扑上去,就能释放精神原子弹让搜狐变好?显然不是。这就好比抗日神剧的爱好者们,在论及那场战争时,常常捶胸顿足,张口就我们要是争气一人一口唾沫也能把小日本淹死一样荒谬。

闲适和懒散,只是表象。归根结底是没有新的业务线,没有新的拓展空间。阿里有多少条业务线?腾讯有多少条业务线?每一条业务线都能释放新的增长点,和带来组织内部新的希望。但搜狐没有这样的布局,张老板的苦心孤诣在于要像草船借箭一样,把所有的船都牢牢捆在一起,集中在自己手里。

马云退休了,可以有其他人接任。张朝阳退休了,谁来接任?就像一个不结婚的人,并不一定是清心寡欲,也有可能是想拥有更多,好弥补当年做为清华学霸的寡淡生涯。就像一个处处标榜好人的老板,也并一定就是文质彬彬,商场更多的需要的是杀伐决断,坏脾气和其他的瑕疵其实很容易被利益分配时的公正和慷慨盖过,其效果总体来说也会更长久。

来源:天一观察

随意打赏

日本帝国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