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视听边界:东芝电视火箭炮 SOUND让声音直抵心灵
声音的艺术魅力,从不止于“被听见”,更在于“被读懂”,这背后离不开 科技 对声音细节的精准捕捉与还原。当声音艺术走出专业展厅,要走进大众生活、引发情感共鸣,电视便成为关键载体。它不仅是画面的呈现者,更应是声音的“翻译官”,将自然、人声、电子音等多元声景的情绪与质感,完整传递至家庭场景。
2025年8月24日至10月9日,东芝电视与北京声音艺术博物馆联袂呈现的国内首场《显声・视听拓扑》影像声音艺术展,正是这一理念的绝佳实践。这场展览,不仅是东芝电视技术实力的具象化表达,更让大众看到——客厅不再是单纯的观影空间,而是能承载声音艺术、实现情感共振的新现场。
声音的 “ 艺术觉醒 ” ,始于科技的精准赋能
声音的艺术性,藏在每一次声波振动的细节里。它能让自然流水显露出生命力,让人声对话传递出未说出口的情绪,让电子音乐勾勒出虚拟世界的轮廓。而这种艺术性的释放,始终依赖科技的推动,只有当技术能精准捕捉、还原、传递声音的细腻层次,人们才能突破“听得到”的局限,进入“听得懂、能共情”的境界,获得更丰富、生动的感官享受,对自然、人声、音乐产生超越表层的理解。
《显声・视听拓扑》展中,四件核心作品恰是“声音艺术+科技”的绝佳范本,且每件作品都暗含着对电视完整体验至关重要的元素,那就是“从极致低频到自然声场,从虚拟人声到记忆声景”,而东芝电视则成为将这些元素转化为优质体验的关键桥梁。
季俊的《目里跳线》以电子音解构城市建筑的冷漠,50Hz以下的低频是作品的灵魂,也是电视“澎湃音质”的核心测试维度。东芝电视的独家“火箭炮”低音炮把《目里跳线》里每一道低频都推至极限,让建筑失去距离感,让我们重新夺回对空间的掌控权。此刻,冷漠不再是壁垒,而是共振。
唐潮的《绿松石与阴影泉》用流水、鸟鸣、风雨等自然声,对抗 手机 媒介的注意力吞噬,而“自然声的真实还原”正是家庭电视的核心需求之一。东芝电视通过听觉感知芯片BRα的精准控制,把大自然的声音一并收进“客厅”,让注意力归位,让自然归位。自然声场还原上的能力,直接决定了纪录片、户外综艺等内容的观看体验。
黄安澜《未来自我容器》的虚拟人声与日系电子音,聚焦“虚拟场景的声音塑造”,这恰是当下元宇宙、二次元内容流行背景下,电视体验的新需求点。在东芝电视Z700QF 100吋巨幕与2000 + 分区Mini LED的加持下,虚实边界被打破;火箭炮音响让电子音如像素雨般滴落;量子点技术还原虚拟世界的霓虹质感,既让观众仿佛被“收纳”进屏幕,感受艺术作品中自我与幻想的碰撞,又展现出电视对“虚拟人声、电子音效”的精准驾驭能力。
杨迪《漂流纪念所》用影像与声音重构记忆,街道回声、童年对话等“生活化声音”是作品的核心,而“人声清晰度”、“环境音层次感”本就是电视音质的基础要求。东芝电视的360°环绕声场模拟巷口风声、树梢雨声,让记忆里的声音自然渗透,印证电视在“人声还原、环境音营造”上的硬实力,直接影响剧集、电影等内容的沉浸感。
这四件作品覆盖的“极致低频、自然声场、虚拟音效、人声环境音”,恰好是构成电视完整体验的关键声音元素。东芝电视以技术为笔,将不同类型的声音艺术化呈现,证明其在音质领域的全面性,无论是哪种声音元素,都能精准驾驭,为日常观影的全场景需求提供解决方案。
火箭炮 SOUND 技术平台,拆解声音艺术的 “ 幕后推手 ”
《显声・视听拓扑》中声音的艺术化表达,并非偶然,而是东芝电视音质技术领先性的必然结果。2025 年,东芝推出行业首个音质技术平台——火箭炮 SOUND,基于行业独家音质芯片BRα,配合先进的音效算法和专业声学结构,精准再现每个声场的音质细节,根据不同的应用环境和音频内容类型,提升音质的清晰度、 真实感、空间感,为声音的精准传递筑牢根基,也为电视音质的 “标准化、场景化” 提供了新范式。
东芝电视Z700QF行业独家的第二代听觉感知芯片BRα,能够实现全部8声道独立驱动发声,包含了天空音和低音,将音频信号精确地驱动到对应的扬声器中,营造出声音的空间感。其还引入了日本专业调音师最新技术-Eilex算法,自适应滤波器技术通过限制或者强调不同扬声器的频率,对偏转声音进行相位校正,实现多扬声器的有序发声,尤其是可以将人声分离增强或降低,在表现人声时,保证声音纯粹清晰。艺术展中,《目里跳线》的低频表现与《漂流纪念所》的人声还原上,BRα 芯片精准捕捉声音细节,避免低频浑浊、人声模糊的问题,让普通用户在观看影视剧的动作、对话片段时,都能获得 “细节无损失”的体验。
配合杜比 5.1.2 声道与Hi-Fi扬声器,火箭炮SOUND更构建出 360° 沉浸声场。观看《绿松石与阴影泉》时,流水声仿佛从电视两侧奔涌而出,鸟鸣声在空间中自然穿梭。这种“包围感”正是家庭影音从“平面”到“立体沉浸”的升级方向,也是行业追求的“客厅影院化”的核心指标。而帝瓦雷联名调音则进一步优化声音质感,让《未来自我容器》的电子音更具层次,人声更显温润,进一步链接“技术参数”与“听感体验”,解决了行业“重参数、轻质感”的痛点。
值得注意的是,东芝电视“音画双芯”为声音体验保驾护航。2025升级款视觉感知芯片ZR与Mini LED技术,在提升画面流畅度、对比度的同时,让音画同步更精准。这恰恰印证了又一行业共识,优质的视听体验从来不是“音质”或“画质”的单点突破,而是音画的协同共振,而东芝电视的双芯架构,正是对这一趋势的前瞻响应。
73 年声学积淀,以时代洞察力引领行业音质进化
艺术是人类对感官体验的至高探索,而东芝电视与北京声音艺术博物馆的合作,本质是其对声音 “极致追求” 的延伸,更是对行业趋势的精准预判。
上世纪末,当行业陷入“薄机身=音质妥协”的误区时,东芝推出第一代火箭炮音响,以独立圆柱形设计颠覆传统电视的声学结构,宣告电视音质进入“澎湃时代”,直接打破了“形态限制音质”的固有认知;进入多声道时代,当多数品牌还在堆砌扬声器数量时,东芝第二代火箭炮音响率先升级多声道系统,赋予电视环绕声场;2021年,当行业才刚刚意识到“算法对音质的重要性”时,东芝已率先发布行业首颗专业独立音质芯片“BR”,让声音的沉浸感、立体感实现质的飞跃,此后 “独立音质芯片” 逐渐成为中高端电视的标配,东芝再次定义了行业技术升级的方向。
如今,时间来到2025年,随着元宇宙、8K内容、全景声影视的普及,用户对音质的需求已从“单一场景优化”升级为“全场景适配”,东芝顺势推出基于BRα芯片的火箭炮SOUND音质技术平台,不是单一技术的升级,而是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沉浸式视听解决方案”,可根据不同内容(电影、 游戏 、综艺)、不同环境(大客厅、小卧室)精准调整音质,让“客厅全景声”从概念变为现实。
从独立音响到音质芯片,再到整合性技术平台,东芝电视的每一步创新,都紧扣用户需求变化与行业技术趋势。在行业频繁追逐“大屏”“高刷”等视觉热点时,东芝始终坚守“音画为魂”的初心,用73年的积淀证明,电视的终极体验,是让每一种音画都能还原其本真,让用户在家中就能触摸到音画艺术的温度。这种“以用户为核心、以技术为驱动”的洞察力,正是其能持续引领行业音画进化的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