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 亿,张一鸣供应商卖了

砍柴网  •  扫码分享

字节为最大客户。

9 月 10 日晚,贝恩资本宣布旗下数据中心 投资 组合公司 WinTriX DC Group,已与深圳市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简称 " 东阳光集团 ")牵头的银团达成协议,出售其中国业务(即 " 秦淮数据 ")的全部股权。

40 亿美元,约 280 亿人民币,一举成为中国数据中心迄今规模最大的并购交易。

复盘下来,贝恩资本的一系列运作令人印象深刻:六年前以约 10 亿元收购秦淮数据股份,随后再度注资 5.7 亿美元,后来秦淮数据顺利在美 IPO,贝恩收回了大部分投资。2023 年 8 月,贝恩宣布对秦淮数据私有化,以 228 亿收购其全部在外发行股份。

两年过去,贝恩资本又以 280 亿卖掉手中股权,落袋为安。

280 亿并购诞生 PE 漂亮退出

根据公告,这笔交易分为三部分——首先,上市公司东阳光及其控股股东深圳东阳光实业分别与东数一号签署《增资协议》,拟对其增资 35 亿元、40 亿元;增资完成后,分别持有东数一号 46.67%、53.33% 的股权。

第二步,东数一号将上述资金注入全资子公司上海东创未来数据有限责任公司(下称 " 东创未来 ")。与此同时,东创未来已与银团签署并购贷款合同。

最后,东创未来拟将出资款及相关贷款出资至其全资子公司东数三号,由东数三号作为最终交易主体收购秦淮数据中国 100% 股权。

280 亿,张一鸣供应商卖了 此番交易的秦淮数据中国相关资产主要由梧桐数基 科技 、河北思达歌数据科技、河北秦数信息科技等 8 家企业组成。经评估,秦淮数据中国的股东全部权益为 290.93 亿元,其 100% 股权交易作价 280 亿元。

公告特别指出,东数一号将进一步引入其他投资方,为收购筹措资金。交易完成后,东阳光对东数一号的持股比例不超过 30%。这意味着,交易采用 " 先锁价后募资 " 的结构——保障控制权的同时,又为后续资本运作留足空间。以此计算,其他交易方参与金额或将不低于 41 亿元。

此次买方东阳光,外界可能不太熟悉。1997 年,浙江东阳人张中能在深圳 创业 ,从电子新材料起家,如今旗下拥有东阳光、东阳光药两家上市公司。

东阳光解释了此次出手原因:旨在响应国家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部署,基于对数据中心行业前景的看好,拓展自身业务边界并培育新的增长曲线。

其实一切早有征兆。

早在今年 5 月,就有消息传出贝恩资本拟出售秦淮数据中国区业务,正与潜在买家进行洽谈,交易估值超 40 亿美元。

贝恩资本(Bain Capital)成立于 1984 年,管理着近 1850 亿美元的资产,2006 年在亚洲设立了第一个办事处,之后便一直活跃在亚洲市场。目前,贝恩资本在上海、香港、广州设有办公室。

细数起来,贝恩资本与秦淮数据渊源深厚。2019 年,贝恩斥资约 10 亿元人民币,从网宿科技手中接过秦淮数据股份。而后又向其投资 5.7 亿美元,创下国内数据中心单笔最大融资金额纪录。紧接着,秦淮数据顺利在美股上市,贝恩通过转让老股在上市前就已收回了大部分投资,手法老练。

直到 2023 年 8 月,贝恩资本宣布与秦淮数据达成私有化协议,以 8.60 美元 /ADS 的价格,收购其所有已发行的股份,总估值约 228 亿元人民币。

如今两年过去,贝恩资本即将一笔落袋 280 亿,回报可观,不失为一场漂亮的退出。

" 秦淮数据的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贝恩资本与卓越管理团队合作,共同打造开创性基础设施平台的投资理念。" 贝恩资本合伙人兼中国区主席竺稼表示,相信东阳光将在此基础上继续发挥其强大的产业能力,推动秦淮数据进入发展的新阶段。

最大客户 张一鸣的供应商

秦淮数据,有何来头?

创始人居静是算力老兵,早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业前就参与开发数十个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园区项目。2015 年,秦淮数据正式成立。初期以 " 前店后厂 " 模式发展,围绕北京、上海、深圳为核心的环首都、长三角、粤港澳进行数据中心建设。

简单来说,数据中心即 IDC 是 互联网 数据的 " 大型机房 ",用于存储、处理和分发海量信息。第三方 IDC 公司的 商业 模式是前期投入建设机房,搭建完毕后根据客户使用的带宽、机柜等资源收取租金及增值服务费用。

到了 2016 年,专注于云分发及边缘计算的网宿科技入局秦淮数据,但因认为 IDC 重资产模式项目前期投入资金量大、回收周期长,于两年后退出。当时接手的正是贝恩资本。

彼时,贝恩对秦淮数据的前景信心满满,称信息基础设施产业是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 这只是个开端。"

此后,贝恩注资数亿美元,并将秦淮数据与东南亚数据中心运营商 Bridge Data Centres 合并,于 2020 年推动合并后的实体在纳斯达克上市。IPO 当日,秦淮数据市值达 58 亿美元,以贝恩当时持股 49.1% 计算,其持有市值达约 28.5 亿美元,相较此前投资赚得盆满钵满。

如今,秦淮数据作为第三方超大规模算力基础设施解决方案运营商,已形成覆盖环首都、长三角、粤港澳、中卫及庆阳等西北地区的算力基础设施网络,是 " 东数西算 " 枢纽节点投运规模最大的 AIDC 运营商之一。

一路走来,秦淮数据依赖的正是第一大客户字节跳动。

2018 年前后,字节跳动旗下抖音 App 突飞猛进,带动了秦淮数据崛起。财报披露,2018 至 2020 年,字节跳动为其贡献收入占比从 33% 跃升至 82%,称得上是秦淮数据的核心支柱。

公司业绩也随之扶摇直上。2018 年秦淮数据营收为 9848 万元,次年达到了 8.53 亿元,同比增长 766%。到了 2022 年,秦淮数据总营收飙升至 45.5 亿元。贝恩资本坦承,该公司的增长与头条、抖音的受欢迎程度相连。

不过,与字节跳动关系紧密,也带来了一些质疑和隐忧。曾有分析师在财报会上提出质疑:除了字节跳动,是否还有其他需求量大的潜在客户?对此,秦淮数据表示正在努力获得订单,字节跳动仍是公司非常重要的客户。

正是手握字节跳动大单,秦淮数据一直炙手可热。

2022 年末,创始人居静退出,秦淮数据成为当时中概股唯一由外资基金全面实质控制的上市公司。次年,贝恩试图私有化秦淮数据。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招商局资本突然出手,提出总代价为 34 亿美元的要约。

面对更高报价,贝恩资本迅速做出反应,表示不打算将其实际拥有的公司股份出售给任何第三方。最终,贝恩资本胜出,结束了这场 " 争夺战 "。退市后的秦淮数据更名为 WinTriX DC Group,并将国内及海外两项业务分别在 WinTriX 旗下分拆运营。

然而兜兜转转,直到这次交易,秦淮数据还是回到了国内企业的手中。

下一个超级战场

数据中心,堪称 AI 系统的心脏。

众所周知,AI 的发展离不开算力、算法、数据三大要素。AI 技术,尤其是大语言模型、生成式 AI 等前沿应用,需要处理海量参数和复杂运算,而这些计算所需消耗的电力远超以往,所以 AI 又被称为 " 电老虎 "。

数据中心正如同一座座数字文明的发电厂,在这一套复杂的运行中,成为 AI 的 " 物理基座 " ——不仅提供不可或缺的算力支撑,避免因硬件不足或环境波动导致运算中断;更是海量训练数据的存储地,作为计算和存储的统一平台,成为了 AI 计算流程的高效枢纽。

简单说,AI 的竞争首先是算力的竞争,而算力的竞争直接体现在数据中心规模和质量的竞争。

人工智能浪潮汹涌,如今,谁建设和掌握了最先进、最大规模的 AI 数据中心,谁就在这场全球 AI 竞赛中占据主动权。因此,数据中心市场正迎来算力需求爆发与资产价值重估的双重机遇。

不久前,普洛斯宣布中国数据中心收益基金一期完成募集,投资规模约 26 亿人民币,这是普洛斯推出的首个数据中心主题投资策略。普洛斯透露,新基金拟投资位于环京区域最大数据中心集群的普洛斯数据中心园区。普洛斯此举,押注的是未来十年 AI 公司对算力的饥渴程度。

黑石也不遑多让。2021 年,黑石以 100 亿美元收购了上市数据中心公司 QTS。到了 2024 年,黑石进一步吹响号角,以 160 亿美元收购了亚洲最大的数据中心运营商 AirTrunk,刷新行业最大交易纪录。

印象深刻的还有高瓴与万国数据。

2020 年,高瓴与 ST Telemedia(万国数据当时的大股东之一)达成协议,斥资超过 50 亿人民币购入万国数据部分股份,同时,高瓴还认购了万国数据发行的可转债,总额约 5.05 亿美元。这笔投资如同 " 雪中送炭 ",为万国数据的扩张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弹药。去年,高瓴再度投资了万国数据的国际业务子公司—— GDS 国际,负责国际数据中心资产和运营。

放眼国内,中国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在 2025 年至 2029 年期间预计增长 2740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1.9 万亿元),复合年增长率(CAGR)超过 38% ——一条万亿超级赛道崛起。

来源:投资界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