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创业者,应该选择二线城市?

砍柴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为什么创业者,应该选择二线城市?

一、 上海未来能否打败纽约、伦敦?

上海为什么能成为中国第一大城市?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我觉得至少有一半的功劳要归功于长江。

正是有长江这条黄金水道,上海的 经济 腹地无比之辽阔,可往上游纵贯三千公里,串联起苏州、南京、武汉、长沙、重庆、成都等中国主流城市群。

这些人口动不动就一两千万的特大城市超大城市,都将长江出海口的上海,当做货物和资金的集散中心,以上海为跳板融入全球贸易体系。

上海进而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航运中心,而航运中心的进一步就是贸易中心,贸易中心的进一步就是 金融 中心。

作为长江出海口与中国海岸线十字交叉的路口,这个得天独有的区位优势,注定了上海会成为中国的经济首都。伴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崛起,也会成为一个世界级的超级巨无霸城市。

然而,这并不代表上海未来一定会打败纽约、伦敦,成为全球第一。除了 GDP、税收、摩天大楼、立体交通网络等硬件之外,全球城市还要求软实力,比如法治环境、信息流通自由、制度引领等。

如果达不到这些条件,上海未来可能只是国际上的一线城市,而不是一个超一线城市。

二、内循环是省会城市的希望

受地缘政治影响,传统的全球格局即 " 拉美资源、中国制造、欧美消费 " 三角关系也变得不太稳定了。

因此,跨越胡焕庸线去构建起一个庞大的内需市场,比以往任何时刻都要紧迫得多。

只有中西部的人均收入上去了,中国才有更大的底气构建出以国内循环为主的新格局,进而为后期的大国崛起,提供更大的战略回旋空间。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成渝经济圈横空出世,大量财政转移撒到了四川、重庆的头上;中央往昆明体内打入三个楔子,推动昆明走向东南亚的经济首都;西部地区减按 15% 征收企业所得税的政策,至少将延续三十年。

随着中西部的崛起,中国就有可能将全球产业链的三级分工体系 " 内部化 ",从 " 拉美资源、中国制造、欧美消费 " 变成 " 中西部资源和制造,东部消费 ",以此重塑全球的经济地理空间。

除了影响到区域经济之外,内循环还会影响到地方上的产业经济。

以新能源 汽车 为例。这几年中国上上下下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除了疯狂补贴之外,还出台层出不穷的产业政策来引导,这并不单单是想要抓住一个新赛道那么简单。

除了产业自身的朝阳属性之外,新能源汽车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就是对于消解美元霸权的作用。

2018 年,中国汽车保有量 2.4 亿辆,一年要吃掉超 40% 的石油消费,也就是 2.6 亿吨,占比中国进口原油 4.62 亿吨的 56%。

如果电动车能够全部替代掉传统燃油车,我们理论上可以省掉一半的进口,对外依存度从 70% 下滑到 50%,提高内循环的底气。

这只是第一步。

自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美国就构建起了美元—石油体系,跟欧佩克做石油交易,必须以美元结算,而非欧佩克成员并没有这个强制性的规定。

所以,在剩下的 2 亿吨进口中,中国如果能拿人民币到俄罗斯、巴西等非欧佩克成员购买一亿多吨,就能满足国内的大部分需求了(2020 年,两国出口中国石油 1.25 亿吨),从而摆脱了对于中东石油的依赖。

此外,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工业经济体,才有如此庞大的石油进口量。

好些国家一旦迎来电动车时代,可能都不需要进口了,其自产石油量就能撑起本国工业体系。到那时候," 美元 - 石油 " 的体系就会逐步走下神坛。

因此,新能源汽车对于传统燃油车的颠覆,一定程度上会消解美元霸权。在国家战略的引导下,城市产业布局的选择也随之而动。

济南历史性的北跨,以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抓手,展现出了成为中国氢都和新能源汽车重镇的野心,试图从大明湖时代走向黄河时代。

尽管步履蹒跚,长春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决心没有变。此举的胜败,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汽车之都是否会重蹈柯达式的悲剧。

内循环犹如一盏灯,正指引着省会城市们走向一片未知的海洋。

三、出生率,影响最大的是中西部中小城市

未来是大都市圈时代,人口从中小城市往大城市集聚是长期趋势。

所以出生率下降对于沿海一二线城市来说,问题还不太大,因为人口机械增长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人口自然增长的下滑。

受到的冲击最大的,主要是中西部中小城市,尤其是远离特大城市一百公里以上的小城市。由于接受不了大城市辐射,中西部一部分的中小城市会慢慢衰败,成为收缩性城市。

不过,这也是一种自然规律,放全世界来看都是这样的,不必人为的强行扭曲,尤其是不应该通过天量转移支付,债务驱动给收缩性城市强行注入续命剂,长远来看都是不可持续的,浪费了有限的资源。

现在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结构性失衡,或者说是错配现象,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无所适从,不管在北上广,还是在小县城,都找不到适合自己发光发亮的岗位。

因此,我们应该改革教育体系,适应现实需求,培养出符合产业结构变化的拔尖人才,以及更具有创造性破坏精神,敢于蔑视权威的人才。

由此,我们才能在人口数量红利式微的情况下,扩张人口质量红利,进而加速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

四、 重庆不会替代广州,还有很大差距

北京是首都经济,上海是买办经济,深圳是移民经济,广州是商贸经济。

北京是全国系统内资源最雄厚的大城市,上海是技术官僚层级最发达的大城市,深圳是全国最年轻的大城市,广州是烟火气、市井意味最浓厚的大城市。

就长远而言,北京某种程度上在对标华盛顿,上海在对标东京,广深港在对标大旧金山。一个在收缩,一个在膨胀,一个在拆墙。

为什么创业者,应该选择二线城市? 重庆不会替代广州。重庆是以一个 " 省 " 的人口和面积,在 GDP 上超越广州,现阶段还属于大而不强。

在产业层级,人均收入等实实在在指标,距离广州还有很大差距。有点类似于上海与新加坡,中国与德国的关系。

五、北方城市,可能迎来转机?

从地理上看,整个北方的水运系统极为落后,远不及南方发达。无论是黄河,还是海河,辽河,黑龙江等,通航条件非常之差,或者断航或者水量小,严重制约了通行船舶的大小。

因此,整个北方的经济腹地并不能像南方的长江珠江流域一样,经由一条大江大河而通江达海,丧失了真正意义上的 " 出海口 "。这非常不利于北方内陆城市的发展壮大。

第一、上世纪的全球产业大转移中,中国承接的基本是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利润很薄,对运输成本极为敏感。

北方内陆城市没有廉价的运输通道,使得整个片区难以受到外资青睐,错失了大风口。

第二、没有航运体系会把一些特定的产业 投资 给吓跑了。比如说石化工业,它是一个典型的原料和成品大进大出的产业,依赖于港口和水运,地理位置就成为评估石化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标杆。

一个北方内陆城市,若非靠近原料供应地或者有管道运输,是无法搞掂生产基地的。

第三、水资源紧缺,产业选择面就受限。凡是高耗水的企业都难以落户扎根。

这些因素,决定了北方内陆城市的产业空间,从一出生的时候就遇到了天花板。在同等条件下,北方内陆城市早已落后别人一大步了。

而腹地经济不够强盛,也会影响到前端大连、青岛、天津等港口城市的发展,导致显性的南北差距。

目前,世界正在逐步进了空权时代。等到中国产业的转型升级取得飞跃式的进展,既各地均有能力生产如生物医药、光芯屏端网等中高端产品,从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向技术密集型产品之后,南北差距有望得到缩小。

因为这一类工业技术的集成物,对运输速度的追求,超过了对运输成本的追求,要飞机不要轮船。

那么,北方就可以摆脱水运体系的依赖,而全面走向临空经济,构建起双循坏的经济格局。西安、郑州等近来发展较快的城市,已隐隐然展现出了这种趋势。

六、合肥模式,是运气和技术的成功?

最近几年,深圳,上海国资委反向 " 混改 ",入股诸多民营企业,成为 商业 帝国里的特殊玩家。

" 深圳国资系 " 在资本江湖上四处出击,远近闻名。2020 年底,华为深陷美国制裁令的围剿,无芯可用的困境火烧眉毛。

那个时候,是深圳国资委果断接盘,联合其他代理商全面收购荣耀资产。这个举动,不仅给进退维谷的华为,带来了宝贵的现金弹药,也让荣耀得以用 " 寄养 " 的身份曲线救国。

同样是 2020 年,那场轰轰烈烈的恒大债务风波中,深圳市人才安居集团拿出 250 亿元驰援,从山东高速手里接过了恒大地产的 5.8797% 股权。这笔钱,在恒大 1300 亿元战投中占了近五分之一。

远的,还有 2017 年的宝万之争,深铁集团动用了 663.72 亿元的天文数字,先后受让华润和恒大所持股份,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最终结束了这场腥风血雨般的武林恩怨。

当大家还在纠结,这两年到底是 " 国退民进 " 还是 " 国进民退 " 的时候,深圳国资系用行动证实,国进并非就一定会吞食民间的利益。

深圳国资系在出击的同时,其实某种程度上也充当了一个居间调停的角色,为一众顶级民企接盘,帮助华为、苏宁、恒大、万科等储蓄好力量再战。作为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似乎示范了一种国进民进的的可能性。

上海国资委则为助推魔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频频出动,像前两年新设立的摩根大通证券,上海外高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持股 20%。新设立的星展证券以及野村东方国际证券,上海国资委通过旗下公司分别持股 49%。

2020 年 8 月,东方国际、张江集团等 10 家上海国资背景企业战略投资民生证券,使得这家三十年历史的老牌券商中,国资持股比例超过 30%,为民生证券提供了宝贵的融资。

作为交换,民生证券做出了券商发展史上甚为罕见的举动——实行总部搬迁,由北京迁入上海。

金融是中国经济的命脉,也是系统性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中央打开国门,欢迎四方来客。上海则主动出击,掌控更多话语权和表决权。上与下之间,颇为默契。

在风行全国的 " 投行模式 " 中,合肥是运气最好的那一个,也是魄力最大的那一个。

合肥模式简单点来说,就是在全球产业链当中,中国处于第二梯队,发达国家总是把最先进的技术掌控在自己手里,能卖给中国或者跑来投资开厂的,经常是过时的技术或者是落后了一个世代的生产线。

而合肥又非沿海发达地区,更是第二梯队中的第二梯队。如果循规蹈矩,被动式的承接,合肥永远都不可能站在全球制造业的前沿。

这种天生跛脚的出身,逼得合肥不得不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经常做出 " 冒险性 " 的决 策:

以地方融资平台为桥梁,通过政府出钱主导融资的方式引进行业巨头,再撬动上下游企业落地。即便这个巨头,正陷入困局或者备受争议。只要看准了,就不惜一切代价。

当然,是否能够引进,合肥当地也是有一套严谨的研究流程,有一帮非常厉害的技术官僚。

所以,合肥模式的成功,既有很大的运气成分,也有很强的技术成分。

七、二线城市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成渝经济圈,凭借着长江以及中欧班列这两条黄金通道,隐隐然有成为欧亚大陆门户中心的趋势,大为改善了深居内陆的区位劣势,成功晋升为国内重要的汽车制造重镇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带。

强二线省会当中,杭州的 互联网 经济,南京的软件产业,比起广州来说也是当仁不让

如果你是 创业 狗,誓要干出一番事业衣锦还乡,那你就应该去资金充沛的一线城市,或者杭州、南京这两个强二线城市,这样你拿到银行融资、风险投资、担保融资的机会都会更多一些。

对创业公司来说,钱才是最关键的。

那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往往就死在黎明前的黑暗。没有钱,就是做出不逊于 " 下周回国贾老板 " 的精美 PPT,也是分分钟就死。

有了钱,就是看不出盈利模式的共享单车,也能烧出几十亿美元的估值。这些城市里最好找的东西是钱,最难找的,是让钱生钱的方式。只要你故事讲得好,就有天使投资者敢于赌明天,出钱又出力。

如果你是一个精致主义者,喜欢浪漫、新潮、有品位的生活,然后又不喜欢节奏过快,太过内卷的生活,那么可以选择去厦门、珠海这些典型小而美的城市,成都、长沙这些爱耍爱玩成本又不是很高的二线城市。

来源:笔记侠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