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锤定音,“大城市化”来了!

砍柴网  •  扫码分享

优先发展 " 大城市 " 还是 " 中小城市 ",终于有了定论。

近日,中财委召开第五次会议指出:

经济 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中心城市和城市群 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 ……

增强 中心城市和城市群 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 ,增强其他地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

这段表述意义深远。

它不仅明确经济空间结构之变," 中心城市和城市群 " 在其中处于关键地位,而且更进一步提出,要增强这些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力。这可视为 最高决策层对城镇化大战略的一锤定音

至此," 大城市化模式 " 终于呼之欲出。

01

" 大城市化 " 来了

诸多迹象表明,中小城镇化战略正在逐步退出,大城市化取而代之。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在此前后," 国家中心城市 "、" 推进城市群发展 "," 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 "、" 收缩型城市要瘦体强身 " 先后进入规划。

这是影响深远的新变化,表明我国城镇化战略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大转向。

过去一段时间, 以县域为主导的城市化 一度占据主流,无论是建设用地指标、财政投入还是政策红利,都向这些地方投注。

然而,实践证明,即便政策不断,中小城市并未留住人口,也未能发展出足够有优势的主导产业,更未能实现整个区域的均衡发展。

相反,无论如何限制,人口、资本和产业,都还在向大城市聚集。 北上广深的资金总量和高新产业数量,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广深杭成渝这些头部城市,每年的常住人口流入量都以数十万计。

一锤定音,“大城市化”来了! 与此对比,一些三四线城市陷入收缩困境。 最近,黑龙江鹤岗和甘肃玉门频频刷屏,这些地方普遍面临着经济增速下滑、收入增长过慢和人口持续流失的困境。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在于大城市化更符合客观经济发展规律,也与城市扩张的逻辑相契合,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同样证明了这一点。

更关键的是,我国城镇化正在进入后半场。 如果说上半场以农民工进城为标志,后半场的关键就在于培育经济增长极,而 " 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 " 无疑是重中之重。

这一切都表明,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将是优先发展对象,小城镇将处于从属地位。

02

国家中心城市: 谁是第十个?

在所有大城市中,国家中心城市无疑具有重要地位。

国家中心城市,是我国城镇化体系的最高层级。 按照官方说法,国家中心城市居于 国家战略要津、肩负国家使命、引领区域发展、参与国际竞争、代表国家形象 的现代化大都市

目前,我国已确定九大国家中心城市: 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天津、成都、武汉、郑州、西安。

一锤定音,“大城市化”来了! 不难看出,这些城市都是区域门户和交通枢纽,在全国经济矩阵中都处于领先水平,且都对应着强大的城市群,这些城市在各自城市群中处于主导地位。

这九大城市,综合优势突出、地理区位一流。北京作为首都,地位超然。上海代表华东,广州代表华南,天津代表华北,成都重庆代表西南,武汉代表长江中下游,郑州代表中原,西安代表西北。

目前,第十个国家城市之争如火如荼。全国已有至少七大城市将国家中心城市作为冲刺目标。

这七大城市包括长三角的 南京、杭州 ,山东的 青岛、济南 ,东北的 沈阳 ,东南的 厦门 ,中部的 长沙

那么,谁最有可能晋级第十个国家中心城市?

从地理区位来看,东北需要一个国家中心城市。从经济实力来看,杭州南京一马当先,不过长三角已有上海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参阅《谁能跻身第十个国家中心城市?》)

从人口分布来看,人口过亿的大省山东似乎也需要一个国家中心城市,而济南和青岛则要首先面临 " 二选一 " 的竞争。

那么,最终谁能胜出,我们拭目以待。

03

城市群: 谁是第四大城市群?

与国家中心城市一样,城市群的地位正在变得日益重要。

根据十三五规划,我国共规划了 19 大城市群。这些城市群分布了大江南北,几乎覆盖了所有重要区域,成为区域协调发展和城市竞争的重要支撑。

一锤定音,“大城市化”来了! 这 19 个城市群定位不同、成熟程度不一,有的规划已经出台,有的还停留于概念,有的尚不具备形成城市群的条件。

这是 19 个城市群及其中心城市:

三大世界级城市群: 珠三角(广州深圳)、长三角(上海杭州南京合肥)、京津冀(北京天津)。

南方区域(3 个): 长江中游城市群(武汉、长沙、南昌)、海峡西岸城市群(福州厦门)、北部湾城市群(南宁)。

西南区域(3 个): 成渝城市群(成都重庆),黔中城市群(贵阳)、滇中城市群(昆明)。

北方区域(6 个): 中原城市群(郑州)、山东半岛城市群(青岛济南)、辽中南城市群(大连沈阳)、哈长城市群(哈尔滨长春)、山西中部城市群(太原)、宁夏沿黄城市群(银川)。

西北区域(4 个): 关中平原城市群(西安)、呼包鄂榆城市群(呼和浩特包头)、天山北坡城市群(乌鲁木齐)、兰西城市群(兰州)。

在这 19 个城市群中,珠三角城市群已经升级为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都已步入正轨,发展相对成熟,城市融合更好,说是中国最成熟的三大城市群,并无疑义。

那么,谁会是城市群的第四极?

前不久出台的《2019 年城镇化重点任务》已经透露端倪,根据文件:

加快 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 建设。扎实开展 成渝城市群 发展规划实施情况跟踪评估,研究提出支持成渝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培育形成新的重要增长极。

有序推动 哈长、长江中游、北部湾、中原、关中平原、兰州—西宁、呼包鄂榆 等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建立健全城市群协调协商机制。加快出台实施 天山北坡、滇中 两个边疆城市群发展规划。

可见,在粤港澳、长三角和京津冀之后,成渝城市群将会是重点打造对象。

而长江中游、关中平原等城市群则是 " 有序推动 ",至于天山北坡、滇中则还处于 " 加快出台 " 阶段。

04

收缩型城市: 哪些地方要谨慎?

有的城市在扩张,有的城市在收缩。

今年 4 月,发改委首提 " 收缩型城市 ",明确指出:

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转变惯性的增量规划思维,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

这意味着,收缩型城市,正式进入国家规划视野。这些人口流失、产业衰退、城市空间不断闲置的城市,未来发展将会受到诸多限制。

那么,到底有哪些城市在收缩?

目前,这方面并无官方数据。根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特别研究员龙瀛的研究,在 2000 年到 2010 年间, 中国有 180 个城市的人口在流失,三分之一的国土人口密度在下降。

一锤定音,“大城市化”来了! 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吴康副教授也曾发布研究成果称, 2007~2016 年间,中国有 84 座城市出现了 " 收缩 "。 这些城市都经历了连续 3 年或者 3 年以上的常住人口减少。

一锤定音,“大城市化”来了! 一般而言,常住人口连续 3 年以上持续流失且缺乏回流的城市,均可被视为收缩型城市。这一过程,如果伴随着人均 GDP 减少、财政收入下滑、城市建成区面积缩小,那么问题更加严重。(参阅《官方首提 " 收缩型城市 ",这些三四线城市要小心了》)

根据如是 金融 对 2014-2017 年人口数据的梳理, 发现共有 26 个城市出现连续 3 年的人口净流出

一锤定音,“大城市化”来了! 这其中,四川有巴中、内江和广元市三个城市入围,内蒙古有通辽一个城市,陕西有安康一个城市,其余的 21 个城市都集中在东北三省 ,其中,黑龙江 8 个,吉林 7 个,辽宁 6 个。

显然,城市收缩,会显著影响到资产价格。

房地产的根本支撑在于经济和人口,经济衰退,产业衰退,人口外流,那么原来的房地产价格自然难以维持。

05

没有大城市,连竞争资本都没有

大城市化模式在政策上被一锤定音,究竟意味着什么?

其一,强省会获得政策加持。 要不要做大省会,要不要打造区域中心城市,这在过去争议不断,如今方向已经明确:做大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那么做大强省会就是题中之义。(参阅《百强城市排行》)

其二,未来人口还会继续向大城市和城市群集中。 今年 4 月,发改委出台文件指出,除了北上广深四大超大城市,其他城市都要放开或放宽落户限制。其中,城区常住人口在 300 万以下的大城市,则要取消落户限制。(参阅《大变局!全面放开大城市落户限制,哪些城市最受益?》)

一旦大城市的落户限制不复存在,大城市对农村和中小城市的人口虹吸效应还会更加突出。

其三,大城市不只有虹吸效应,还有溢出效应。 发达的中心城市会反哺城市群的兄弟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之所以被着重提及,就在于它们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工具。

上海大都市圈,广佛肇,深莞惠的互动,充分证明这一点。深圳制造企业向东莞迁移,深汕特别合作区、广清特别合作区的横空出世,都说明了城市群巨大的辐射效应和溢出效应。(参阅《粤港澳大湾区 投资 指南》)

其四,没有大城市的区域,恐怕连竞争资本都没有。 这些年的国家大战略,从都市圈、城市群到自贸区,以及产业和企业的竞争,无不围绕着大城市布局。如果一个区域没有大城市作为支撑,那么恐怕连竞争的资本都没有。

所以,请接受大城市,认识大城市,并且拥抱大城市。

来源:国民经略

随意打赏

一锤定音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