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构想初探到召唤主办方:掌上大学以“承办者” 叩响赛事大门,校园赋能新路径待验证
7月24日,掌上大学官微以一句“领导要我造火箭???”的诘问,首次抛出办赛构想。8月初,其迅速转向理性分析,发布“那些超牛的大学生赛事”专业盘点。8月下旬,剧情再度推进——平台以“求指教”姿态主动召唤赛事主办方,表态愿以 承办者或深度参与者身份介入赛事运作 。连续三周递进式发声,显露的不只是试探决心,更勾勒出一条清晰的战略曲线:从理念发问到路径探索,再到躬身入局。
当这家服务全国2800所高校的校园生态运营者,不再满足于连接资源而是试图 亲手塑造资源 ,一个关键命题浮出水面:企业以承办者角色叩响校园赛事大门,能否为当代大学生开辟一条赋能新路径?
一、破门之钥:企业办赛的差异化优势
与传统教育部门主导的赛事相比,掌上大学若以承办者身份切入,其核心价值在于 产教融合的基因优势 :
真实场景反哺: 作为日均触达百万级学生的平台,其“掌上商城”“校园集市”等业务天然构成 营销 与电商的实战沙盘 。赛事可无缝接入真实业务场景,如让学生团队为合作品牌制定校园增长方案,优胜策略直接获得孵化落地机会。
就业通道前置: 入选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的资质,使其能打通“赛场-职场”闭环。参考温州大学“掌上大学杯”十佳歌手赛模式——优秀选手直通名企实习,未来赛事可升级为 人才直通车 ,企业评委现场锁定潜力股。
执行网络下沉: 8万名校园代理构成的终端网络,可化解全国性赛事“最后一公里”难题。这些分布在高校寝室的“神经末梢”,既能精准触达参赛群体,又能承担场地协调、物料分发等执行重任,大幅降低跨校协作成本。
二、路径创新:承办者角色的三重赋能试验
掌上大学选择的“承办者”定位,本质是探索一种 轻量启动、深度协同 的新模式。其可能开辟的赛事赋能路径有几种:
路径1:赛事成为实训基地的“动态教材” 在已建成的湖北 经济 学院“数智实训基地”中,学生需操作企业真实项目。若将赛事任务(如AI工具开发、直播带货实战)纳入实训课程,则赛场即课堂、评分即考核。掌上大学可借此输出 标准化赛事-实训融合方案 ,向合作高校复制推广。
路径2:企业资源池激活赛事价值链 赛事赞助不仅是资金支持,更可设计为 资源包植入 :品牌提供产品作为电商赛选品,派出导师评审营销方案,实习岗位成为赛事奖品……掌上大学作为资源整合方,使赛事跳出竞技范畴,进化为 校企联动的微型生态 。
路径3:代理体系升级人才孵化器 校园代理可从地推执行者转型为“赛事运营官”。通过组织校内选拔、带队参赛等任务,其领导力、项目管理能力得到锤炼。表现优异者进入掌上大学“青年人才库”,获得名企内推资格——这使赛事成为 代理职业进阶的跳板 。
三、关键挑战:新路径的“通行证”何在?
企业以承办者身份办赛,需跨越多重门坎:
公信力构建 : 商业 机构需联合高校、教育部门背书。教育部就业育人项目或成关键合作框架,引入高校教师联合评审提升学术权重。
赛教融合深度 :赛事设计需对标高校学分体系、专业培养方案,让学生参赛成果可转化为学术评价依据。
可持续性验证 :初期需平衡投入产出,通过企业赞助、高校联合承办分摊成本,逐步孵化赛事IP。
门后的风景
掌上大学创始人张良玉在温州大学建立首个校园工作室时曾言:“让学生的每一次实践都被市场看见”。如今,以承办者身份叩击赛事大门,恰是这一理念的延展—— 将赛场转化为产教融合的试验场,让胜负之外更有成长可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