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家支持 Google Lens 的博物馆快来了,但用 AI 取代人力还有点早

砍柴网  •  扫码分享

首家支持 Google Lens 的博物馆快来了,但用 AI 取代人力还有点早

在 2017 年的 I/O 大会上,Google 发布了一款能识人又能识物的新产品:

你只需要对着别人的名片一扫,所有信息就能存进通讯录;

你只需要对着景物一扫,就能获得当前景物的所有信息;

当你在游览时,它还能担当你的随身翻译、导游 ……

更重要的是,这款产品打破了智能 手机 的档次局限,无论是高端旗舰还是低端入门,只要搭载的是智能系统,任何手机都能用得上它。

首家支持 Google Lens 的博物馆快来了,但用 AI 取代人力还有点早

这个在当时有着神仙功能的新品,就是我们在往后两年 I/O 活动上都能看到的「Google Lens」,如今这个产品经过两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识物工具中的佼佼者。

而随着今年 Google 在这款工具里加入 AR 和朗读功能后,有着 124 年历史的笛洋美术馆(de Young museum)也在近日宣布,将全面支持游客用 Google Lens 游览展馆。

这也是世界上第一家支持 Google Lens 的美术馆 / 博物馆。

首家支持 Google Lens 的博物馆快来了,但用 AI 取代人力还有点早

▲ 图片来自:Artnews

在笛洋美术馆内,游客可以通过 Google Lens 对展品进行识别,系统在进行识别后会推送当前作品的作者、历史等相关信息,用户可以在馆内通过这个功能自由获取想了解的内容。

首家支持 Google Lens 的博物馆快来了,但用 AI 取代人力还有点早

而且更有意思的是,除了对作品进行识别外,游客还可以通过 Google Lens 对特定物品进行识别,识别成功后系统会播放作品相关的 AR 图像或视频内容。

通过这种方式,用户能获得面前这幅作品以外的信息,譬如让作者在视频中介绍当前作品的创作经历等,让游客通过具象且优雅的方式获得知识内容,就像和艺术家面对面交流一样。

不过,AI 识物能在未来取代传统人力向导成为游客获得新知识的主要途径吗?我认为这个想法是不错,但现在说似乎还有点早。

强大的 AI 人工智能让 Google Lens 成为了当今世界上数一数二的识图工具,越来越多的应用途径,也让这款工具走出实验室和 PPT,成为用户了解新事物的另一种途径。

首家支持 Google Lens 的博物馆快来了,但用 AI 取代人力还有点早

▲ 图片来自:9to5Google

但这种机械式的向导能取代人力成为未来游览的发展主流吗?我认为说「取代」那这话可能说得有点早了,而且在短期内,AI 向导不会取代人工成为主流。

首先我不否认 AI 的两个优势:全天候运作和可延展性。

相比于人工向导,AI 能 24 小时全天候工作,同时通过自学习能力,AI 能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学习。而且在网络的帮助下,AI 并不是一个大脑在学习,而是服务器主脑和终端「大脑」们的信息互通,从而组成一张存储特征的智能网络。

首家支持 Google Lens 的博物馆快来了,但用 AI 取代人力还有点早

从表象来说,比如我用手机对着我面前的杯子进行扫描,系统会记录物体的特征信息,当其他用户扫面类似的物体时,AI 会进行特征识别和结果筛选,快速得出识别结果。或者当我第一次扫描这个物体时,AI 会先记录特征,当我第二次扫描时,AI 会继续增加特征点,从而全局提升识别的速度和准确率。

神经网络的自学习能力能让 AI 的识别效率接近人脑,甚至有着不受情绪和精神的影响,它可能还会超越人脑,但是能得出准确无误的结果,前提是需要大量训练。

首家支持 Google Lens 的博物馆快来了,但用 AI 取代人力还有点早

AI 能在短时间内得出识别结果,实际上有赖于研发团队在功能推出前的各种训练工作。譬如在 Google 的 TensorFlow API 中,他们会通过 COCO 数据库的 90 大类、共 30 万张图像对 AI 进行识别训练,继而通过图像去提升 AI 的识别能力。但即便有着大量的训练信息作为基础,AI 也并非天下无敌。

首家支持 Google Lens 的博物馆快来了,但用 AI 取代人力还有点早

The Verge 在近日的《人工智能难以识别低收入地区的日用品》这篇文章中,就对 AI 识别的基础进行探讨,并给出了「AI 训练不平衡」的观点。

研究人员发现,物体识别算法在识别月收入 50 美元的家庭物品时,结果的误差大约会比超过 3500 美元的物品增加 10%。而且不同地区物品的准确率也差异甚大,比如算法在识别美国物品方面会比索马里和布基纳法索的物品提升 15%~20% 的准确率。

另外这篇文章有意思的论点在于,由于 AI 识物在训练时大多都是在发达地区训练,因此对于非发达地区的物品,AI 识物会出现识别失效的情况,这种不平衡的现象很可能会影响未来自动驾驶在非发达地区的发展,因为自动驾驶需要依赖传感器和 AI 识别。

首家支持 Google Lens 的博物馆快来了,但用 AI 取代人力还有点早

▲ 同一个 Soap(肥皂),不同的结果 . 图片来自:The Verge

所以尽管 AI 在某些方面比人类表现出色,但前提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对于存在变量的物品,人脑在学习和处理上则会比 AI 优秀。面对博物馆固定的展品,AI 能带来低成本、快捷的体验,但应对互动和数据库没有的物品,人力向导仍然占有一定优势。

不过 AI 要取代人力,真正要克服的不是知识量,而是交互情感。

AI 识物能提供详细的知识传播,但却不具备人类最可贵的互动交流。虽然 AI 识物方便参观者通过手机查看当前展品的详细信息,但这只是机械性地获得千篇一律的内容,而并非是人与人交流。这种区别就像网上授课和面对面课堂,获得的信息是不变的,但若是要提问详情中没有的知识,谁能解答呢?

当然,面对情感这个大问题,不少厂商也正通过语音优化让 AI 贴近人类发声,比如 Google Duplex 在语音中加入了仿人类的语气和停顿,「唔」、「哦」这些助词让 AI 说出的话更像是个真人而并不是机器人; 苹果 也在 iOS 13 通过 TTS 对 Siri 进行多语音拼合优化,让 Siri 的发音更加自然。

首家支持 Google Lens 的博物馆快来了,但用 AI 取代人力还有点早

▲ Google Assistant 有特别的发音技巧

总体而言,虽然目前 AI 有着强大的学习能力和识别效率,但作为知识的提供途径,AI 当下仍处于辅助为主的发展阶段,拥有情感和交互的人力依然占有主流优势。

不过不可否的是,在 互联网 技术推动下,AI 已经踏上了高速路,越来越贴近真实人类,尽管目前我们还在为「人工智能」和「人工智障」而辩论 ,但是让 AI 在若干年后给我们提供新知识,并非不可能。

【来源:爱范儿】

随意打赏

office lensgoogle lenslens杂志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