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吞噬软件又一案例?谷歌Nano Banana走红,美图股价重挫
谷歌新款AI模型Nano Banana的爆火,引发了市场对“AI是否将吞噬应用软件”的深度忧虑。然而摩根士丹利分析师认为,这一担忧过度。
9月2日,摩根士丹利研报指出, 美图的增长轨迹并未受到AI模型Nano Banana的影响,其真正的价值在于提供了基础AI模型无法企及的“最后一公里”解决方案
报告强调 美图凭借其在垂直领域的深厚积累、专有数据以及对核心付费功能的专注,构筑了坚实的护城河。 此外,公司对所有AI模型保持开放和中立,并已将Nano Banana等新技术无缝整合进产品中。
摩根士丹利重申对美图的“增持”评级,目标价15.70港元,认为其长期价值依然稳固。预计2025年收入将达到40.21亿人民币,2026年增长至51.20亿人民币,2027年进一步增至67.71亿人民币。
Nano Banana引发的市场恐慌
近期,由谷歌发布的新型图像AI模型“Nano Banana”在中国 社交 媒体 上迅速走红。
该模型于8月26日发布,凭借其能将照片通过提示词转化为3D模型图片的强大功能,在8月30日引爆了舆论。
这一事件立刻触发了 投资 者担忧——功能日益强大的基础AI模型将跨界“侵蚀”美图等应用软件的核心业务。
受此恐慌情绪影响,美图股价在消息发酵的交易日里暴跌14%,而同期的恒生指数则上涨了2%。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孤例。
今年以来, 每当有类似GPT-4o或谷歌Veo3等重量级AI模型发布更新时,美图的股价都曾出现过类似的波动。
这反映出市场对于AI时代应用层软件生存模式的普遍焦虑。
"最后一英里"价值难以替代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强调,在AI时代,应用软件的价值在于提供"最后一英里"服务以优化结果,而这正是通用AI模型无法完全实现的。
视觉行业的"最后一英里"尤为复杂,原因有二:
场景的碎片化和需求的多样性
:用户的需求千差万别,从个人照片的美化、广告图的生成到海报设计,每个场景都有独特的标准和工作流。
个人偏好的主观性
:美学和视觉偏好高度个人化,这很难完全通过标准化的提示词来精确捕捉,也无法由通用AI模型完美实现。
正是这两大特点,决定了通用AI模型难以提供端到端的完美产品来满足所有用户需求。
因此,专注于特定场景、优化用户体验的应用软件,其存在价值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愈发凸显。
美图的优势:场景、数据与核心付费点
摩根士丹利认为美图凭借其长期积累,在最大化“最后一公里”价值方面已建立起显著优势。
首先,公司业务聚焦,积累了深厚的场景认知。 美图专注于非专业休闲和非专业生产力场景,并进一步将后者细化到电商设计等领域。
这种专注使其能够深入理解用户在特定场景下的痛点,并开发出高度优化的工作流程,提升用户体验。
其次,海量垂直数据构筑壁垒 。通过与阿里巴巴等伙伴合作以及自身产品的长期运营,美图积累了海量的、高质量的垂直数据,尤其是在人像美化和电商设计方面。
美图利用这些私有数据,在第三方基础大模型之上进行“后期训练”,打造出效果远超通用模型的小模型,成果更贴近用户需求。
最后,清晰的 商业 模式 :用户为“核心功能”付费。美图的功能可分为“趣味性功能”(如AI表情包生成)和“核心功能”(如AI人脸精修)。
前者可能吸引用户尝试产品,但后者才是驱动用户付费订阅的根本原因。通用AI模型可以模仿前者(如Nano Banana的3D模型),但很难渗透到美图提供的高质量“核心功能”领域。
此外, 美图采取AI模型中立策略,运用AI模型容器技术,能够快速将不同AI模型的能力整合到其产品中
在3D模型图片广泛传播之前,美图已经将谷歌Nano Banana整合到其海外产品中,包括美图秀秀、BeautyPlus和RoboNeo。
【来源:华尔街见闻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