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专生,干出3500亿

i黑马  •  扫码分享

成都中专生,干出3500亿

来源:投资界(ID:pedaily2012) 作者:冯雨晨

AI造富。

“过了很多年后,我们也许仍然要说,那是一个好的时代,因为,它允许新的可能性发生。”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中写道。

如此机会时代,造神又造富——新易盛,AI时代算力基建龙头,靠光模块业务半年暴赚40亿,过去5个月内股价累计涨幅超400%。

背后掌舵者高光荣,中专毕业后从成都一家无线电厂入门光通信行业。2008年,快40岁的他才创立新易盛。也许,哪怕在2016年登陆创业板激情洋溢之时,他都没想过,十年后梦想还会沸腾至3500亿。

今年,新易盛、中际旭创、天孚通信因为大涨被称为“易中天”。趁着AI的东风,序幕拉开。

AI东风,市值3500亿半年大涨400%

先从新易盛半年报说起。

过去半年,新易盛实现104.37亿元营收,同比增长282.64%,净利润则同比暴增355.68%至39.42亿元。代表“造血”能力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翻了四倍增至9.53亿元。

这到底是怎么样一门生意?AI背后的“卖铲人”——外界如此形容新易盛。

新易盛主营业务正是当下炙手可热的光模块,客户群体包括英伟达、微软亚马逊等。其中对新易盛最具风向标意味的,便是英伟达。

关于光模块,我们不妨作个比方,把光纤通信比喻为高速公路,那么光模块就是出入高速公路的匝道。也就是说,光模块承担着数据传输的基础设施角色。

更进一步看,光模块有着不同规格,从100G到800G再到1.6T,光模块的带宽是递增的,越大带宽越能满足更大规模的数据传输需求。

如此,市场竞争逻辑不言而喻。

早在2018年,新易盛就推出业界首款低功耗400G光模块,至2019年实现400G批量出货,2020年再推出800G。今年上半年,新易盛又推出了1.6T及800G 的单波200G光模块产品。

耕耘多年,新易盛的绝佳机会到来。AI技术爆发式增长点燃基建竞赛,全球科技巨头疯狂抢购光模块和相关组件。因此2024年,新易盛业绩得以激增3倍首次突破20亿元,光模块产销量分别为979万只、873万只。

“抓住机会”,这一信念跃然纸上。2025年上半年,新易盛光模块的产能已达历史最高峰1520万只。

中专生,来自四川39岁正式创业

站在AI风暴的核心,但外界鲜少知道,高光荣将近不惑之年才创立新易盛。

1969年,高光荣出生于四川乐山,他是那个年代的中专生。从成都无线电机械学校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后,20岁的高光荣加入乐山无线电厂光通信分厂,成为一名技术员。

这个岗位高光荣一干就是10年,成为他走进光通信技术行业的重要开端。

“新世纪来得像梦一样”的兴奋旋律响遍大街小巷,正值青年的高光荣决定在新世纪前夜离开无线电厂子“下海”。此后十年间,高光荣在多家光通信相关公司任职,技术、采购、销售、管理,这些岗位他轮了个遍。

2008年,已经积累将近20年光通信相关经验的高光荣,拉着胡学民、廖学刚、黄晓雷、韩玉兰、李江等人一起,正式创立新易盛,专注电信光模块生产和研发。

此时大洋彼岸,那个叫黄仁勋的男人还尚未带领英伟达All in AI,新易盛做的还主要是国内电信市场生意。要直到2019年,新易盛才开始打入亚马逊等海外云巨头供应链,步入数据通信领域。

即便如此,国内生意也敲开了上市大门。随着2016年新易盛登陆创业板,47岁的高光荣成为百亿上市公司的掌舵者。2020年,高光荣以26亿元身家登上当年的《胡润百富榜》。

但那时候的高光荣应该也没想到,梦想还可以被放大至几十倍。直至今天,新易盛市值已然超过3500亿元。十年前10G光模块生产线,尚且是招股书里力争上游的募资投建目标,而今天已是800G、1.6T承接着未来的梦想与希望。

时代发展得比想象中快多了。

谁赚到大钱了?

一个令人澎湃的问题,谁在买入新易盛?

我们从半年报窥见一角。新易盛股权结构较为分散,前两大股东高光荣和总经理黄晓雷合计持有14.53%的股份,易方达创业板ETF、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华夏沪深300ETF等5只基金则占据新易盛前十大股东的一半席位。

将目光拉长,2024年新易盛前十大股东之列同样至少5个席位都由基金霸榜。机构看多,助推着新易盛估值飙升。自然,那些重仓机构也获得丰厚回报。

资金扎堆的理由不难理解——全球AI算力依赖光传输,驱动高速光模块的需求持续高增长。

连新易盛自己也对外预期道:“结合市场应用端及客户需求预期,公司预计今年(2025年)下半年到明年行业将持续保持高景气度,公司持续结合客户需求情况积极准备产能以满足订单交付。”

机会来了,站在风口起飞的还少不了同行。

光模块厂商新易盛、中际旭创、天孚通信被市场合称为“易中天”老师,自今年4月以来,三家股价均实现翻倍。

而AI算力那头,寒武纪、工业富联、海光信息组成的“纪连海”老师名号也流传于江湖。当中最为震撼的是寒武纪,两个月时间,股价从约560元/股暴涨至超1400元/股左右,市值突破6000亿。

“如果不是IPO前的老投资人,就只能参与定增。如果定增也没机会,就只能看着了”,一位投资人向投资界聊起这些走出火爆行情的硬科技公司,羡慕不已。

对于那些早年选择押注的耐心资本,当下无疑称得上拨云见日时刻。

这不得不提“寒王”背后的一众投资人。早在2016年寒武纪成立之初,元禾原点、科大讯飞等就投资了寒武纪的天使轮。随着近日寒武纪登顶“新股王”,元禾原点费建江不由得在朋友圈感叹,称去年“目光短浅”200多块一股清仓了寒武纪。但陪伴近十年,作为天使投资人的元禾原点注定收获颇丰。

此后寒武纪的几轮融资中,阿里巴巴、联想创投、国投创业、国科投资、越秀产业基金等诸多投资人纷纷入场。A轮进场的联想创投事后回忆,由于估值贵的问题对这笔投资不是没有犹豫过,但尽调后还是打消了顾虑。

这样的硬科技回馈样本还有海光信息。在发起设立之初,尽管海光信息业绩尚处于亏损,多家市场机构、国资机构、地方产投等依然选择入股。由此我们得以看到,诸如陪伴至IPO并持股至今的成都产投有限,其持有的1.68亿股结合当下海光信息股价,账面价值已超320亿元,收获斐然。

“硬科技投资是一场长期主义的跋涉。”这便是生动的写照。

文章评价
成都中专生,干出3500亿 匿名用户
发布
发布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