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造假、逼迫员工贷款投保273万,保险真的卖不动了吗?

i黑马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业绩造假、逼迫员工贷款投保273万,保险真的卖不动了吗?

来源:深氪新消费(ID:xinshangye2016) 作者:沐九九  编辑:黄晓军

平安保险火了。

前段时间,一位自称在平安人寿保险公司重庆分公司工作了11年的老员工,实名举报重庆平安人寿以各种手段诱导、逼迫代理人给自己和家人投保19份保单,保费共计273万。

随后,关于#中国平安员工实名举报公司业绩造假#的话题登上热搜,阅读人数超8800万,参与讨论3719条。

业绩造假、逼迫员工贷款投保273万,保险真的卖不动了吗?

图源:微博截图

在相关媒体报道评论下面,不乏有人指出“平安保险逼迫购买自保单,我有证据”。

事件曝光后不久,平安人寿也第一时间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对事件进行核查,并积极和当事人进行沟通。

绕了这么一圈,作为今天的主角—“自保件”究竟是什么玩意?

01

“你自己签的,怪谁。”

#中国平安员工实名举报公司业绩造假#话题下,在一众批评指责之中,出现了不一样的声音: 这件事责任不在平安保险,在员工自己。

新闻报道之下,有一网友表示:“这个不存在逼迫,你自己不签字不同意划款谁也拿你没有办法。”

事件就此反转?说到底,还是和“自保件”本质有关。

所谓“自保件”,即视频中许英琼所说的“自杀保单”,指保险行业中,保险代理人为了佣金、提成或者转正,为自己或亲属购买的保险业务。

此前,一位离职的保险代理人就曾告诉深氪新消费, “自保件”是行业内部心照不宣的存在

因为在保险公司看来,“自保件”是一个双赢的存在。员工签订“自保件”后,公司获得业务,员工得到利益提成。

不知不觉中,新员工入职培训期间,领导便有意让新人签订“自保件”以表忠心,甚至部分作为衡量转正的标准。

知乎上就有网友表示,在加入平安保险不到两个星期,就有老员工告诉他当月签单(即“自保件”)能快速转正,否则影响转正时间,更有网友直言“在有自保件的基础上转正真的很简单”。

业绩造假、逼迫员工贷款投保273万,保险真的卖不动了吗?

图源:知乎截图

这样一来,“自保件”和转正扯上了钩,而所谓的“双赢”只是披了一件色彩斑斓的外衣。

“自保件”就像个坑,你进去了试图跳出来,很难,也很容易滑坡把你填在里面。

在许英琼这个事件中,273万令人震惊,19份保单让人错愕。更何况,许英琼也直言,如今因为“自保件”,自己已负债百万。

购买26份“自保件”,许英琼先后申请了平安银行的“白领贷”和“循环贷”,总共贷款110万元,每月利息8000元。

直至后来不堪重负,她只得选择退掉部分保单,3单亏损近14万。

负债买保险,许英琼不过沧海一粟。

保险代理人忽略保险真正价值,以及经济承担能力,白买一堆不实用“自保件”,欠一身债的比比皆是。

此前,在知乎上就有网友提问“在家里经济条件不富裕的情况下,父母成为保险代理人后,购买了各种商业保险,导致家庭欠债几十万,真的值得吗?”

所以明明看起来是个坑的“自保件”,保险代理人为什么又前仆后继往前跳呢?

其实,这是 保险代理人不断涌现的焦虑

02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保险不好卖了”成了谈起来就直摆手的事。

老张是一位保险代理人,他告诉深氪新消费,曾经并肩作战的同事们大多已经离职跑路,自己如今也有了离开的打算。

毕竟, 保险卖不动了,现实却需要新的出路

如今试图在别处寻找出路的这些保险代理人,当初同样在保险上看到希望。

2015年,保险从业资格考试取消。随之而来的,是保险业的急速扩张, 保险代理人从业人数由2014年的325万增长至2019年的973万人,扩充了648万人

“到处都是卖保险的”成了常态,保险好卖赚钱也成为共识。

疫情冲击下,回归至健康和意外的关注,本该成为消费者心头好的保险,却不小心扑了空,连带保险代理人也为之失望。

2020年年末,保险代理人从业人数出现近几年来首次下滑,流失130.2万人。

保险真就卖不动了?

比起相较于买基金之类的投资行为,保险对于很多人而言是一种消费行为,短期内看不到太大的回报。而在疫情结束短期内,手中拥有中许多现金流,是人们思考更多的问题。

在保险上,消费者看不到太大的希望。

近几年来,能够为买卖双方带来利益的好保险越来越少。

在保险公司激烈竞争下,各家保险公司的产品差异性逐渐缩小,各类型产品之间的竞争也越发激烈,健康险、重疾险等也越来越回归至保障本身,而传统的高收益理财型保险产品也早已没了踪迹。

各家保险公司的“精细”化竞争,让消费者逃之不已,然而却喂肥了一批截胡的人—保险经纪人。

和“保险代理人”只代理一家公司保险产品不同,“保险经纪人”可代理多家保险公司产品,替消费者提供最优保险组合方案,在售前、售中和售后为客户提供全流程跟踪服务。

不少消费者告诉深氪新消费, 比起找保险代理人买保险,更倾向于保险经纪人

市场需求趋势下,保险经纪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百度爱企查显示,截至目前,我国有超过2万家保险经纪相关企业。而有数据显示,在2020年相关企业新增注册量达1.04万家,同比增长41%,这一趋势有望持续发酵。

在保险交易市场上,如果保险代理人站在保险公司,”卖方“的角度去销售,那么消费者同样希望有人能站在他们的角度,为他们的利益考虑。

保险经纪人,不过是应运而生。这个”运“,是需要,也是时机。

保险代理人的“排他性”,让其不被接受,而这一切的根源,实则是持续近30年的保险代理人制度。

1992年,打破寿险盈利需5-7年的美国友邦进入中国,其创立的保险代理人制度,也逐渐被国内保险公司所模仿。

保险代理人制度,类似金字塔式多层级组织发展模式。“能力”越高者,越处于金字塔顶端,获益也最多。

40

图源:保险观察

有意思的是, 处于金字塔顶端的人,和业务能力高的人,并没有划上等号

这和保险代理人制度的各层级长期利益捆绑关系有关。处于金字塔非底层的人员,可通过带团队来获利,而后不断把自己推向金字塔顶端。

如此一来,”聪明“的保险代理人更热衷于增员而非提升业务能力。

保险代理人,也越来越混乱。

结语

许英琼之事无疑将”自保件“曝晒在阳光之下。

如今,这事也有了定局,平安保险回应将开除相关涉事人员。但购买“自保件”,早已不单单是逐利的工具,其背后其背后更深层次的是保险代理人的恐慌,保险公司改革的迫切。

消费者不买账,保险经纪公司截胡……代理人卖不好保险,在不断指向其本质。

传统的保险代理人制度已经过时,保险公司迫切需要改革,否则卖不动保险的代理人终究跑路去向别处,甚至是竞争对手。

此前,有媒体报道,跑路的132万代理人里,其中有一部分人群流向保险经纪公司。

因此,传统的保险代理人制度是要走向独立代理人制度改革,还是转而服务客户,都是保险公司需要思考的问题。

文章评价
匿名用户
发布
发布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