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铭,输了

i黑马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郭台铭,输了

来源:华商韬略(ID:hstl8888),作者:华商韬略

“我们希望依靠高科技。”

2012年,蒂姆·库克苹果高管团队,到访富士康

郭台铭当场给库克画了一张大饼,他演示了一段视频:在iPad生产线上,用机器人取代所有的工人。

库克看得两眼放光,他本以为,接下来几年,会见证奇迹。

结果却是……

01 富士康急了

这场演示过去10年后,库克并没有等来机器人革命。

但郭台铭却等来了进入大陆34年,年轻人第一次集体逃离富士康工厂。

从2022年10月下旬开始,随着厂区内疫情扩散,富士康郑州工厂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开始集体大逃亡。

由于无法乘坐交通工具,这些年轻人只能拖着行李,风餐露宿,穿越农田和高速路,徒步几十甚至几百公里回家。

富士康大逃亡事件,震动海内外。自从1988年,郭台铭在大陆开设第一家工厂以来,这还是第一次。

过去30年,这个中国台湾商人,借助大陆低成本的人力优势,逐渐将一个小厂,做成了全球最大的代工厂。

巅峰时,富士康拥有100多万员工。纷至沓来的求职者,踏破富士康的门槛,很多地方甚至要花钱、托关系才能进厂。

然而,时过境迁,眼下的富士康却面临招工难问题。

年轻人集体大逃亡,导致郑州富士康人员短缺。

眼看着刚发布不久的iPhone 14 Pro,产能大跌,富士康急了。要知道,苹果可是富士康最大的客户。

为了缓解产能危机,郑州富士康紧急招人,一次放出10万个名额。

地方政府也亲自下场,协助富士康招工,甚至给部分乡镇下达了招工任务,引发很多人的质疑。

这不是富士康第一次面临招工难问题。

2021年,由于苹果手机热卖,郑州富士康先后6次上调内部推荐奖金,最高时推荐一人重奖1.27万元,就为了找到足够的人手。

这也不是富士康第一次因为员工问题,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2010年,深圳富士康接连发生13起员工跳楼自杀事件,震惊全世界。大家都在问:这个全球最大的代工厂内部,到底发生了什么?

随着媒体跟进报道,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南方周末》的记者在卧底调查后,忍不住为那里严苛的劳动环境感叹。

长长的流水线上,工人们每天机械地重复几个动作。上班时间,禁止交谈,每2个小时上厕所10分钟,工人经常被管理层大喊大叫。

基本工资很少,想多赚钱,就必须不停地加班。

“这是一种病态,工业化冷漠。”《第一财经日报》的一篇报道,曾这样写道。

人们的愤怒,在郭台铭两年后的一次讲话中,达到了顶点。

2012年富士康台北年会上,郭台铭对着台北动物园园长,调侃道:“人类也是动物,如何管理这100万动物让我很是头疼。”

很多人将富士康,同百年前以压榨员工著称、恶之花盛开的泰勒制,相提并论。“血汗工厂”的名声不胫而走。

从深圳富士康13连跳,到郑州富士康大逃亡……郭台铭被员工问题困扰的10年,也是人工智能大爆发的10年。

难道这位精于计算的代工大王,就没考虑过,用机器人来代替工人?

并不是富士康不想。

02 苦干10年,还是败给了工人

在蒂姆·库克到访富士康的2012年。富士康其实已经为机器人项目准备很久了。

早在2004年,郭台铭就花重金,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请来戴家鹏博士。

戴家鹏这个名字,在自动化领域久负盛名。1978年加入通用汽车后,戴博士一直负责开发涂装机器人等汽车自动化设备。

80年代,通用汽车与日本发那科,联合组建机器人公司,戴家鹏是主要负责人之一。

郭台铭从美国请来这样一位大神,足见其涉足机器人领域的野心。事实上,他的胃口也确实不小。

2007年1月,富士康机器人事业部在深圳成立,由戴家鹏挑大梁。

三年后的“13连跳”事件,加速了这个代工帝国向机器人转型的步伐。在舆论的口诛笔伐中,焦头烂额的郭台铭制定了一个疯狂的计划。

2011年,他正式公布了这个计划:到2014年,雇用100万台机器人。

这个计划有多疯狂呢?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统计:

自从1961年,第一台工业机器人被安装在通用汽车的生产线以来,到2014年,全球也只生产了200万台工业机器人,大约一半仍在运行。

郭台铭的计划,意味着富士康在三年内,将拥有地球上一半的工业机器人。

相比人类,机器人不会偷懒,不会抱怨,更不会自杀,还能24小时无偿劳动,可谓代工厂的天作之选。

对于因富士康跳楼事件,在美国饱受质诟病的库克而言,机器人让他看到了脱身的希望。

因此,当他在富士康,看到郭台铭画的大饼时,两眼是放光的。

这不仅是因为脱身有望,还有藏在他心底的一个小算盘:苹果全球产业链雇用了100多万人,如果用机器人取代,能省下大量的成本。

事实上,库克前脚刚离开中国,转身就在加州森尼韦尔,秘密组建了一个机器人团队。

面对百万员工难题,郭台铭和库克,都选择了豪赌机器人。

但随后,残酷的现实,却让两位大佬用机器人一统天下的豪情,最终化作无奈的伤感。

尽管郭台铭一再表示,用机器人取代80%的直接作业人员,五年做不到的话,十年也一定做得到。

尽管在苏州昆山,富士康通过机器人计划,一度削减了近6万名员工。

但直到2019年,富士康工厂也只配置了10万台机器人,与百万机器人计划相去甚远。iPhone 14 的生产线上,依旧人潮涌动。

库克的计划也好不到哪里去。

尽管苹果从全美招募了大量的机器人专家;尽管库克要求日本三菱和电装,开发最先进的机器人,组建自动化生产线;但由于技术原因,苹果的这个机器人团队,还是在2018年被迫解散。

在业内专家看来,富士康和苹果的错误在于,把汽车行业机器人的经验和技术,用在了3C行业。

与汽车行业的“傻大笨粗”相比,3C行业由于零部件小,对机器人的精度要求很高,是汽车行业的10倍以上。

这意味着,生产线需要更灵活的机器人。

但就灵活性而言,目前的机器人技术还无法取代人工。

以拧螺丝为例,工人可以感受双手的阻力,然后轻松操作,机器人却无法准确评估钻入螺丝所需的力量,这可能会造成良率的下降。

此外,涂胶水也是电子产品少不了的工艺。经过训练的工人,比机器人更擅长涂胶水。

更要命的是,电子产品迭代速度快,需要不断调整生产线。工人可以随意组合,但搭建一条手机自动化生产线需要3—5个月,还容易出错。

2014年,当苹果试图推动MacBook生产线自动化时,机器人专家大卫·伯恩曾建议苹果不要冒险,因为生产线可能会崩溃。

“一旦出现故障,你无法预料会发生什么。”

但自信的库克,没有听从建议。最终,由于生产线出错,零件开始大量堆积,直接导致当年新款MacBook推迟半年发布。

就这样,郭台铭和库克,经过多年反复实验,最终不得不承认:在组装环节,机器人干不过富士康工人。

03 机器人真能干掉人类?

用机器取代人工,是人类古老的梦想。

早在4000多年前,古埃及人就运用杠杆原理,制作出取水装置——沙杜夫(Shadoof),用于灌溉农田。

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将人类带入工业时代。此后,经过电气时代和IT时代,人类发明的机器越来越先进。

尤其是,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人工智能,在最近10年出现爆发式增长,工业机器人被越来越多地用到生产制造环节。

很多人惊呼,机器人很快就会取代人类。

在美日韩、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工业机器人已上升为国家的顶层战略。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更是对工业机器人报以极大的热情。

一方面,随着工资水平的上涨,过去30年中国制造业的低人力成本优势正快速消失,产业向越南、印度等国转移的压力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新世代的年轻人越来越不愿进工厂。对他们来讲,送外卖、送快递、开网约车是更好的选择。

诸多迹象表明,中国制造依靠低人力成本、海量劳动力的道路,已经走到尽头。要想继续引领全球制造,就必须找到新的出路,而机器人就是其中之一。

但苹果和富士康的实验告诉我们,机器取代人工,远非想象中那么乐观。

尽管长期来讲,随着技术的进步,现在面临的很多难题,都会在未来得到解决,从而推全球动制造业的升级。

但在短期内,机器人要想完全取代人类,还不现实。

事实上,在苹果和富士康之前,很多企业都尝过盲目自动化的恶果。

2013年,美国波音公司制定了一个野心勃勃的机器人计划。他们从德国找来全球四大机器人厂商之一的库卡,试图打造一套全自动化的生产系统。

库卡在汽车制造业,拥有深厚的功底,曾帮助许多汽车制造商实现了自动化。

然而,这一次,库卡却栽在了波音777的机身装配环节。

2016年,一台机器人在工作时,严重划伤机身的金属蒙皮。紧接着,一架由机器人装配的货机被发现安装精度不够,几百个铆钉不得不全部拆下来返工。

一系列失误,让波音高层对该系统彻底失去信心,最终在六年后,终止了这个计划。

波音的失败,并没有吓退后来者。

2018年,为了发动对传统汽车制造业的革命,特斯拉设计了一条拥有1000多个机器人的高度自动化生产线。

然而,在Model 3产能爬坡的关键时刻,这条生产线却在组装、质检环节问题百出,高达40%的产品需要报废或返工。

为了解决问题,马斯克不得不每天睡在工厂里。

事后,他承认,“特斯拉工厂的过度自动化是个错误……人类被低估了。”

参考资料

[1]《激辩大厂富士康:进入大陆34年,年轻人第一次集体逃离》一号企业家

[2]《工业化冷漠下的富士康“帝国”》第一财经日报

[3]《波音公司:自动化VS人工化》中国航空报

文章评价
郭台铭,输了 匿名用户
发布
发布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