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平自述:我和电影《中国合伙人》的那些事儿 |i黑马

i黑马  •  扫码分享

来源:i黑马

口述:徐小平

整理:王根旺

【导读】“《中国合伙人》最终剧本只用了我剧本的18个字,中国合伙人、新梦想学校、还有3个主角名字,这使我很‘愤怒’。”日前,真格基金创始人、新东方创始人徐小平道出了自己和电影《中国合伙人》之间的一些轶事。与俞敏洪此前针对电影《中国合伙人》的有礼有节的回应不同,徐小平的讲述可谓天马行空,里面夹杂了自己对中国梦的个人解读。以下为徐小平自述全文。

《中国合伙人》的确是根据新东方的原型改编的,成东青就是俞敏洪,王阳就是王强, 孟晓骏也可以说是陈可辛。这个剧本初稿确实是我提供的,大概一年之后陈可辛把剧本给我看,他改了很多只用了我剧本的18个字,中国合伙人、新梦想学校、还有3个主角名字,这使我很‘愤怒’。有一段时间,陈可辛还想把“中国合伙人”改成“中国先生”。

为什么写《中国合伙人》?

我写这个剧本和今天的演讲主题也相关。小时候,我对文学感兴趣,但那时是文革时期,没什么可干的,我就背唐诗宋词,差点成了神童;中学毕业以后,我拉起了小提琴,上了中央音乐学院。我从事音乐研究,做学生会干部,是学生会的文艺部长,然后我就被调到北大,成为北大的艺术团长,实际工作就是和学生打交道,做学生活动,梦想就是改变中国。但发现改变中国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只能从政,当时我在北大认识了俞敏洪,王强还有李克强,只可惜我没给李克强留下好印象,否则前途无量。我最初也很想从政,但到北大五年后,我改变了这个想法,自己的兴趣和理想都发生了转折。

徐小平(资料图)

后来,我到了国外,按理说可以自由自在追求自己的梦想,no!到了国外有一个残酷现实——生存。我到了国外就不得不去打工,我们这一代全打工,孟晓骏打过工、陈可辛打过工、据说马英九也打过工,打工是这一代中国人的宿命,因为中国太穷了。但是在这个时候,反而我的兴趣就来了,天天洗盘子,我会什么呢? 我有音乐,一边洗碗,一边写歌,洗碗有洗碗的节奏,哗啦哗啦的水。洗碗洗碗,洗的是留学生涯,后来这首歌成了新东方第二校歌,每个人都要留学,倾听留学的心酸以及洗碗的节奏。之后,硕士毕业以后我就回国创业,创业一年,由于缺乏声音艺术,我没有失败,但是也没有成功,只是算一个preparation(注:准备),也可以说是exploration(注:探索)。

电影里,孟晓骏在海外走投无路,回国内来投靠成东青,“东青,我不走了,我要跟着你干。”可以说,这也是我当时的一种渴望,但做新东方,未必是我的激情和兴趣。当时,i’ve a dream,i’ve have to do something(注:我有一个梦想,想做一番大事业)。我到新东方以后,学生拿到托福和gre高分但申请不到奖学金,或者拿到哈佛的全奖但拿不到签证,或者哈佛、耶鲁、斯坦福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这个时候,我那种蕴藏已久的责任心、正义感和社会激情便爆发了。我就跟他们一个个聊,一个个讲,于是自己便成为了成了中国咨询第一人,或者说中国咨询第二人,因为第一人还不知道是谁呢。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