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严版权令”实施一年 交易型音乐市场尚未到来

音乐版权

日前,IFPI(国际唱片业协会)发布了《2016全球音乐报告》,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音乐销量上涨63.8%,达到1.7亿美元,其中数字音乐收入整体上升68.6%,成为近年来中国音乐市场增长最快的一年。但业内人士指出,在“最严版权令”实施后,几个大的互联网音乐平台基本确立“音乐付费”规则,中国市场目前的付费情况有所好转。而IFPI给出的令人欣喜的增长数据来自于播放平台给唱片公司的预付款数据,并不能完全体现中国音乐市场的整体交易现状。报告中预测的中国交易型音乐市场正在形成为时尚早。

版权令实施一年 付费情况并不乐观

2015年是中国音乐版权格局市场震动最大的一年,7月8日,国家版权局下发《关于责令网络音乐服务商停止未经授权传播音乐作品的通知》,业内称为“最严版权令”。版权令一经推出,16家直接提供内容的数字音乐服务商主动下线未经授权音乐作品220余万首,各大播放平台也纷纷推出会员制度,以 QQ 音乐为例,普通付费包每月8元,豪华付费包每月12元。基于QQ拥有的庞大用户群和已经运营快八年的绿钻模式,付费效果明显。

《2016全球音乐报告》也指出,上一年度中国数字音乐收入提升了68.6%,但这不能体现音乐付费市场全貌。阿里音乐版权负责人表示,IFPI的报告不能真实体现中国音乐市场的付费情况。“IFPI的数据是从华纳、环球、索尼三大唱片公司收集来的,基于播放平台交付版权方的预付款情况得出,现在的付费情况并没有数据显示得那么乐观。”所谓预付费,是指在不确定收益的情况下,播放平台通常每年要花上亿元去购买唱片公司的数字版权,原则是“多补少不退”,即超出部分要继续与唱片公司分成,如果收益没有达到预付款数额,就以预付金额为主。“版权令实施之后,各大平台都推出了付费服务,付费情况有所好转,但从整体收入来讲,相对于预付的版权费没有可比性。”阿里音乐版权负责人表示。

“避风港”原则滥用 导致市场扭曲

IFPI的报告指出,虽然音乐消费获得全球性的增长爆发,但是版税漏洞依然是音乐人和厂牌收益可持续增长的最大阻碍。

由于数字音乐服务容易绕开传统音乐的授权规则,因而出现了版税漏洞。1998年,美国在著作权领域推出了“避风港”原则。如果搜索引擎提供的歌曲链接内容涉嫌侵权,在其能够证明自己并无恶意,并且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网络服务提供者不承担赔偿责任。如今,“避风港”原则被滥用导致市场的扭曲和不公平竞争,并使得艺人和厂牌无法获得公平的回报。此外,由于一些传播渠道相对隐蔽,音乐版权所有者特别是独立音乐人对于遭遇侵权未必知情,而维权成本与诉讼赔偿可能也不成比例。低廉的侵权成本增加了音乐由免费到付费的难度。

利益分配一直是中国音乐产业的痛点,有观点认为,互联网时代,版权方较之播放平台处于弱势。针对这一观点,阿里音乐版权负责人表示,在版权不健全的情况下,唱片公司因无法通过合理渠道回收利益处于弱势。“事实上,在版权健全的情况下,音乐版权的惟一性使得播放平台只能处于‘乙方’位置。从两三年前开始,因为独家市场的垄断性以及对于版权的重视,唱片公司愈发强势,从预付费方面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市场仍处于免费到付费转型期

所谓交易型音乐市场就是付费市场。在中国,长期以来音乐有较强的服务属性,而与交易属性无关。“餐厅、商场的背景音乐服务于商业环境、电影配乐服务于影片、KTV音乐服务于大众娱乐,这些都不具备交易属性。”恒大音乐市场总监王毅表示,“版权令下达后,付费音乐、会员制出现,这才使得音乐在内容上具备了交易属性。”

中国互联网经历了太漫长的免费期,为音乐买单的观念很难通过一年的时间实现。“观念的转型需要时间,相比于三年前,付费音乐从无到有,现在一些‘90后’已经开始拥有付费习惯。在播放平台上依然有免费和付费的选择,免费音乐依然是不少人的首选。”王毅说。

据新音乐产业观察所做的音乐消费调查显示,2015年国内64%的人全年音乐消费超过800元,56%的人全年消费音乐超过1000元,20%的人消费音乐超过了5000元。这些花费有69%用在了实体唱片上,63%用到了付费下载上,数字音乐消费比重提升。全球著名市场调研公司尼尔森也对中国音乐市场做出了十年预测,预测称,未来十年内,中国音乐消费市场全面爆发,有望达56亿元。由此可见,中国音乐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但转型期并不短暂。

随意打赏

音乐版权问题酷狗音乐版权qq音乐版权音乐版权保护版权交易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