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阻碍了你开始创作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如果你觉得做一名艺术家完全就是一个不能实现的美梦,你就会亲手为它标上个价格,数额昂贵得令你望而却步。由此,你就会继续安于你的瓶颈状态。”


——Julia Cameron


从儿时到成年,人生中至少会有一个瞬间,你想要创作:写一个短篇故事、画一幅油彩画、哼一段小曲、扭一支舞……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成为创作者。在那些想要创作的瞬间,想着“再等等 / 我不行 / 这也可以? / 我感到羞耻”,将创作的欲望咽回去。反复几次,创作欲再也难以出现。


创作欲被反复阻断的同时,流动的情绪和感受也在受到阻碍:对生活变得麻木;缺乏自信;失去自己的判断而随波逐流;在意他人的看法却说不出来为什么……


这些阻断创作的瞬间背后,往往是一些你潜意识里早就认同的消极信念。它们非常简单,但你就是会对简单的事情产生的恶劣影响视而不见。


本文面向潜在的创作者,列举几个阻碍创作的消极信念。


哪些消极信念,阻碍了你开始创作?


01 “我做的东西,怎么能算创作”


创作大概必须非常有独创性吧?譬如一部剧本,里面的每一段对白、每一个舞台设计,都要是从我脑子里冒出来、没有参考任何东西的。譬如一幅画,我的每一笔都不能像任何画家。


因此,如果我把现实生活中的东西原原本本地写下来,那就不叫创作;如果我只是用油画棒把照片画到纸上,那就不叫创作。我只是在拙劣地模仿现实世界罢了,这也能算是创作吗?


认为创作必须是独一无二、前所未有的,以至于一旦从前人身上找到了一点相似的痕迹就认为自己做的不是创作——这样的信念看似是在追求和攀登艺术的高峰,实际上是将自己阻隔在最小单位的行动之外。


事实上,创作并不是有边界的、崇高的事情,而是你个人感受与思考的自然流露。 只要你做的事情带有你自己观察世界的视角,都可以算是创作。 这世界上没有两个你,你的视角或许会与别人相似、但一定不会完全相同。


罗素在《赞美闲散》中说:工作不过分为两种,要么改变两个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要么吩咐别人去做。依我看来,创作也分为两种,要么说你自己的话,要么用别人的口吻说你自己的话。


——我这不就用罗素的话,来说我自己的话了吗?


潜在的创作者,缺少的不一定是开始创作的能力,而是把自己做出来的东西识别为创作的能力。 随意扭的几个动作说不定可以变成一支舞;信口哼的几个音符也可能发展为一首歌。但首先,你要把它们当作是创作。


严肃地识别创作,用创作的态度去对待创作,不躲闪、不抗拒、不回避。


02 “不成名成家,创作就没有意义”


“你想要写作啊。可是,靠写东西成名成家可是很难呢。”


很小的时候,我第一次向父母倾诉我的梦想,得到的回应便是如此。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不敢和他人提起这个事情。一想到奋力写作也不会有出头之日,小小的我就感受到了大大的痛苦。


直到有一天,我挣到了自己的第一笔稿费,才突然明白,那回应里跳过了太多中间步骤:“想要写作”和“成名成家”之间,并不是一望无际的虚空。我可以写我力所能及的稿件、可以开自己的专栏、可以在社交媒体上畅所欲言,这些都算是写作。


我喜欢的,真的只是写作的过程而已,却被“成名成家”的难度吓到近十年不敢跟人承认这个事实。


如果无法成名成家,写再多普通的东西都没有意义?可创作不是“不成功便成仁”的非此即彼。就像做企业、做学术、做任何一份普通的工作一样,哪一行哪一业,都有大量的普通人,用普通的产出换取普通的收入。


只不过,人们比较熟悉的是成为企业、学术单位、某某机构的一分子而换取收入,但并不熟悉以某种具体的创作方式换取收入。


距离感带来想象,想象带来混淆。比如当你站在月球上,你会觉得北京和上海离得好像很近。同样的,当我的父母离创意行业很远时,他们就会觉得“想要写作”和“成名成家”之间非得靠得很近才行。


但其实,北京和上海之间还隔着:廊坊、天津、沧州、德州、济南、泰安、曲阜、滕州、枣庄、徐州、宿州、蚌埠…… (credit to Emily, lol)


一切说“不成名成家,创作就没有意义”的人,只是离创意行业很远而已。可真正想要踏入创作的人,是你哦。


03 “我没有天赋”


天赋不是天生的,而是逐渐成为的。


不好意思,波伏瓦。我套用了你的话,因为我觉得“有没有天赋”这件事和“是不是女人”挺像的。


画画好看被表扬过一次,绘画的天赋就得到一次证明;唱歌走调被嘲笑过一次,音乐的天赋就被削弱一分。所谓天赋,大多数时候并不是生来就金光耀眼的标签,而是一次一次微小选择选出的道路,有其特定的曲折形状。


觉得自己不够聪明、不够年轻、不够灵活……总之,觉得先天条件不够好。这些都是“觉得自己没有天赋”的近义词。


固然,先天条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在行业里能否做到顶尖。在一个把人当作投资品和耗材的世界里,你的属性决定了你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前途”。先天条件好,意味着你在这个行业的预期表现就有相当的概率会高。


但概率之所以是概率,是因为它还没有被你的选择和行动证成。


另外,我们对于天赋的理解,很多时候都是唯结果论的。当一个人创作小有成就,我们便反推TA在这一领域大概拥有天赋。没有被兑现的天赋就等于没有天赋。可换个时间、换个场景,你怎么知道你的天赋能否被兑现呢?


或许可以换个角度去理解天赋:在某件事情上有天赋并不是说你能做的比其他人都好,而是说你做这件事情比其他事情更轻松。


相比起坐在桌前画三个小时画,写两页小说会更轻松;相比起扯着嗓子唱一小时歌,练两小时琴会更轻松。


“轻松”这种感觉,是不是很久没有体会过了?


可能是因为习惯了受苦,都快忘了轻松地做事是什么感觉。就像儿时蹲在墙根观察蚂蚁的行进,站起身时也不觉得背包有多沉。无需理性反复确认的身体感受,时刻告诉你:你可以轻松地创作,让你轻松的地方本就该是你的天赋所在。


天赋是一种轻盈。


04 “为了生计,我放弃了创作”


天赋可能是轻盈的,现实的压力可能是沉重的。为了眼前的面包、手头的正经事,忍一忍那个遥不可及的创作之梦,看起来蛮合理的;等挣够了钱,我们自然会去自由创作的。


但是,等到那个时候,你的创作欲真的还在吗?


钱的确是很重要的事情。我最近在学单簧管,买一支管就要3000多人民币,对于暂时没有稳定收入的我而言,这是一笔巨款,买的时候花了我一个月的生活费,我也很肉疼。


但是,我计算了自己的存款、评估了自己学习的欲望。我发现,学习一门管乐的念头在我脑子里萦绕了很久;学会它对我当下的音乐生活大有裨益;这种旺盛的学习欲可遇而不可求。于是我买了。


艺术的创作始于对时机的把握。 如果你反复多次尝试创作但总是无法完成哪怕一个作品,你或许会对此深有体会:在形成规律稳定的创作习惯之前,完成最早的作品往往需要一气呵成、抓住灵光乍现的那几个小时。而要让这种创作的感觉延续下去,你需要不断地在未来的生活中埋下“钩子”,钩着你在想放弃之前再坚持一点点。


要把握住那个入场的契机,代价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高,甚至它会激发你后续的创作而很快赚回来。我后来发现,虽然一支单簧管是我一个月的生活费,但它同时竟然也刚好是两篇稿子的稿费耶!于是买下单簧管的投入不仅帮我开启了一个新的爱好,还激励我写了几篇文章投出去。


我们做了注定要做的事,资源自然会为我们打开。


当然,也常有为了虚无缥缈的梦想而放弃全部身家、最后满盘皆输的故事。我认为那不是珍重对待创作的态度。如果真的珍重于手头的创意,你不会是一个耽于幻想的赌徒,而是一个诚恳接受所有资源并善用它们的投资者。


创作并不需要你放弃手头的生计来all in。正如炒股一样,任何事情all in都是不合理的。二八法则告诉我们,80%的精力要花在20%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你要做的事,应该是合理分配自己的精力,而非榨干自己去疲于奔命、或者轻易放弃某一部分的自己。


一个多潜力者曾告诉我:当你同时喜欢着好几件事时,投入一定量的努力、保持自己不下牌桌就够了;等你发现你的努力积累到足以支撑你all in时,再去考虑加大砝码的事情。


为了生计放弃创作、或者为了创作放弃生计,都是苛待某一部分的自己。可以有取舍,但不要放弃—— 不下牌桌就足够了。


05 “我害怕成功”


当你的文章还没发出去,你就先担心会被网友骂了。当你唱歌还没上场,你就先担心会被听众轰下台了。当你的画还没有给人看过一眼,你就先自我批评它丑了。是的,大多数人其实是害怕成功、害怕得到过多的关注的,于是会提前用恐惧和自我批评来规避它们。


其实,你的第一个作品一鸣惊人的概率很低。一鸣惊人的故事广为流传,其实是一个统计偏误:人们喜欢听那些富有张力的故事。


但是,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一鸣惊人的梦想。当那个梦想萌生、而你还没有准备好成熟、理智地和它做朋友时,你会被那个梦想束缚住:“我多么想一炮而红、一鸣惊人啊!可如果我没有做到一鸣惊人,我的创作是否就失败了呢?……”


我曾经有幸采访过一名音乐人,他说:“梦想是一个咒诅。”的确如此。梦想给你本该踏实每天做的事情蒙上梦幻的滤镜,在滤镜的衬托下,现实的生活变得哪儿哪儿都不得劲儿了。


超越当下生活的渴望有时会带来创作的欲望,但更多时候会让人望而却步:“只要我不去实现我的梦想,它就永远不必承受破灭的风险……”


可正如一开头就引用的那句话一样:


“如果你觉得做一名艺术家完全就是一个不能实现的美梦,你就会亲手为它标上个价格,数额昂贵得令你望而却步。由此,你就会继续安于你的瓶颈状态。”


恐惧有时候不是一种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选择。看清这一点,需要一个人非常、非常、非常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愿望。


结语:修复创造性自我


创作的过程其实有点像是心理咨询,创作时人面临的阻碍往往也是成长过程中人会遇到的阻滞。


当你在创作中反复审视、评判自己的成果并拒绝接受它的价值时,你大概率也会在生活中反复审视、评判自己的表现并否认自己的价值。当你因为看不到成名成家的希望而放弃创作时,你大概率也会因为看不到长期的意义而焦虑、无法享受当下。当你害怕成功时,你大概也有一个理想化的自我、并为自己和那个“我”的差距过大而感到黯然神伤。


Julia Cameron 在  The Artist's Way  中,将恢复创作的过程视作“修复创造性自我”。我很喜欢这本书,因为它展现出一种存在-人本主义的思考方式:


人不是一个抽象的心理结构,而是一个具体的、存在的人;一个存在的人,总是面临死亡、自由、孤独与无意义的焦虑;但也正因此,人不是被动修复缺陷的机器,而是有能力不断创造自我的存在。


为了让自我能灵活、舒展、富有力量地应对当下,我们需要做的是给自己的身心创造一个舒适而包容的环境。


创造这个环境的第一步,永远开始于“识别”:识别什么阻碍了我们。


“最重要的是,修复创造性自我的过程,也是在练习旷达心境。再把心灵想象成一个留着一条门缝的房间吧,旷达心境,就是把这扇门再推开一点点。”


——Julia Cameron


你认为还有哪些因素阻碍了你的创作?


参考资料:

Julia Cameron - The Artist's Way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My Quiet Draft ,作者:Susu树树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