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的蜜糖,美团的砒霜
我之蜜糖,彼之砒霜。
这是看到8月29日晚阿里财报后,笔者的第一感受:在外卖大战“持久战化”之际,一场持久战对阿里而言是千载难逢的“机遇蜜糖”,对美团而言则是难以下咽的“危机砒霜”。
而这背后的本质逻辑是,在这场互联网圈历史级大会战里,京东、美团、阿里的竞争要素,已经从表层的“运营效率”、“商家数量”,深刻为了三个更关键的要素:整体资源体量、内部协同及抗压力、高层战术决心和定力。
8月29日傍晚,阿里公布了截至2025年6月30日的季度财报:收入同比增长2%至2476.5亿元,经调整EBITA同比下降14%至388.4亿元( 经营利润349.8亿元,同比下降3% )。阿里对财报数据中经调整EBITA下降的解读是直率的:主要归因于淘宝闪购。
数据来源:阿里财报
同样受外卖和即时零售大战影响的,还有阿里的现金流,财报显示阿里自由现金流从去年“净流入”173.7亿元变为本季度“净流出”188.1亿元,阿里对此的解释是:云基础设施支出增加,以及对淘宝闪购的投入。经过这些变化,截至季度末阿里的现金及其他流动投资为5856.6亿元。
在解读阿里这份财报之前,我们不妨对比一下战场上另外两家,最新季度财报中收入、利润、现金储备方面的关键信息:
美团:收入918亿元,同比增长11.7%;经调整 EBITA为28 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 81.5%;1711亿元。
京东:收入3567亿元,同比增长 22.4%;经调整 EBITA为30 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 77.8%;现金及其他流动投资总额为2234亿元。
不难看出,受到冲击最为明显的是美团,而其账上的“现金”储备以及收入规模,比阿里和京东有明显的身位劣势。
如果再考虑到市场份额的变化,则这种“蜜糖与砒霜的分别感”会更强。如虎嗅此前报道中提及,在年初美团在“外卖+即时零售”的市场份额超过70%,而最新的订单量上“淘宝闪购和京东的“外卖+即时零售”日单量总占比至少已经超过40%”,而在8月初美团某几日的日单量已经被淘宝闪购实现反超。
当然这里面存在一个时间错位。京东、美团以及阿里本次财报,主要反映的是2025年4月到6月的情况。而此时阿里尚未全力杀入“外卖+即时零售”市场。而市场份额发生质变,实际上是7~8月发生的事情。所以在下一次季度财报时,我们大概率会看到阿里账面因外卖大战而出现的更明显变化。
但藏在这三份财报里面的趋势和脉络是不变的:其一,作为曾经的优势方,面对京东和阿里的冲击,美团目前守住市场份额优势是较为困难的;其二,当这场外卖大战成为持久战后,美团在现金储备和造血能力上,相比于京东和阿里都处于下风。
这也是笔者基于这三份财报,对整体行业趋势的一个基本判断:外卖大战“持久战化”,从市场份额争夺角度看,对阿里是有利的。简言之,外卖大战持续越久,阿里越有可能抢占更多的“外卖+即时零售”份额。
而另一个深层问题是,这场外卖大战,对阿里自己是有利的吗?
这也是8月29日财报会议上,多位分析师对阿里高层提问所指:这种投入会维持多久?协同效应是怎样的?
阿里到底是如何理解外卖这件事的?
在8月初,有阿里业务相关核心人士向虎嗅表示,疫情后这几年阿里用于营销( 包括了外部采买流量、域内用户增长与复购 )的费用平均每年超过千亿。对阿里而言,外卖+即时零售,可以视为把原本用于外部投流的费用,投入到生态内“高消费频次、存在新用户增量”的业务场景之中。
这和财报会议上,阿里电商事业群首席执行官蒋凡的描述有相似之处:我们不会单独看外卖的盈利情况,而是考虑电商的综合收益,闪购对平台整体产生了正向的经济收益。
那么这个逻辑,到底在阿里生态内是否成立呢?这里面的两个核心问题是:1.外卖和即时零售,是否给阿里带来了新的用户 2.外卖和即时零售是否给阿里带来了既有用户的新的消费( 或频次提高或尝试新品类或推高客单价 )
从8月29日的这份财报看,这个趋势有,但还不能说“严丝合缝”一般证明了这个逻辑,因为真正的“验收数据”会出现在下个季度的那份财报里。
但我们可以从这次财报,看看趋势。
阿里透露了一个关键信息:财报显示“8月前三周带动淘宝app的月度活跃消费者同比增长25%,中国电商集团的月度活跃消费者和日订单量持续创新高。
不过在电话会议上,蒋凡透露了四个重要信息:
1.从用户视角,淘宝闪购显著带动了手淘整体用户规模和活跃度。淘宝闪购拉动了淘宝8月DAU20%的增长,带动了手淘大盘用户活跃天数的提升。
2.新流量的上涨带来了广告和CMR的提升
3.用户活跃度提升+用户拉新,减少了本身的流量费用投入,这个持续后续还可以继续放大,对电商侧整体而言是明显收益。
4.新用户留存很好,订单结构也因此而优化,用户的高价值正餐订单、零售订单占比都在提升
那么,财报所涵盖的季度,围绕外卖+即时零售的开销,到底是多少呢?我们可以通过财报内相关信息进行一个简要的估算,季度内销售和市场费用为531亿元,而去年同期为326亿元,同比增长62.8%,其中的增额大约为205亿元。这里面肯定不全是淘宝闪购的相关投入,因为季度内还有618等几个传统促销节,但大体上我们可以推测出在4~6月阿里在外面和即时零售上的增量投入应该是超过100亿的,这和京东季度内的针对外卖和即时零售的投入规模大体相当。
虎嗅在2023年,曾与阿里核心人士交流时获悉,在疫情后的前两年,阿里曾在抖音、小红书、B站等渠道大规模采买流量,当时传言在某单一渠道内一个季度的投流开销超过百亿。如果这个消息为真,我们其实可以窥探出4~6月阿里内部的一个心态:以投流的心态,去把原本外部的投流资源转移到内部渠道,从电商的大帐去看,这确实不是一个“纯亏”的事情。
但7~9月最终的业绩是否真如蒋凡所描述的那样,还是需要下一季财报,我们才能看到真章。
不过,一个隐性的挑战,已经伴随阿里在外卖和即时零售市场扩张而出现:新的用户和更多的订单,意味着阿里需要重新优化运营效率,并花费时间和资源培育新用户的心智和习惯。
被外卖掩盖的双线作战
这份财报的另一个关键点在于,它明示了一点:在投入外卖大战之际,阿里在AI和云上的火力未减。
这意味着,阿里实际上在双线作战。
从业绩上看,截至6月底,双线作战的阿里,整体态势是平稳的。
季度内云智能集团收入为333.9亿元,同比增长26%,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八个季度保持同比三位数增幅。在经调整EBITA上,云智能集团同比增速也为26%至29.5亿元。
数据来源:阿里财报
值得注意的是,在AI和云上,阿里正在做和即将做的事情有很多:一方面他们在继续发力通用模型,另一方面在AItoC、AI硬件等方面频频开火。比如就在几个月后,阿里将发布新的AI眼镜。
这意味着投入的加大。
“我们会坚持原来的3年投入3800亿的计划。”阿里CEO吴泳铭在电话会议上说。他还透露了一个关键判断,“AI的出现,会让客户偏向选择具备全方位技术产品组合的厂商,市场集中度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但这里面的挑战其实不小,目前阿里所发力的几个AI相关项目,都属于“激烈竞争的斗兽场”。在AItoC产品上,字节、腾讯自2025年开年以来就在大举投入;而在AI眼镜上,圈内已经进入千镜大战的前夜。
虎嗅了解到,阿里内部比较希望年内可以在C端打磨出至少一款出圈的产品,甚至其形态不被拘束,可以是APP也可以是硬件。其实某种意义上,这和阿里在外卖上的逻辑有类似之处:通过找到更高频次、更大触达面的产品( 场景 ),引流到核心基本盘( 大电商则是淘系 ),AI则是通义模型。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似乎意识到它正在进行的双线作战实际上是和不同对手、在不同生态内,进行的不同类型竞争。
阿里采用了“区隔化”。
虎嗅获悉,2025年以来,AI相关的部门和团队,其相应的管理方式、晋升方式、招聘体系,都更具独自特色,和电商所在的板块可以说“两种不同的风格和文化”。
但这种区隔化之间,又在2025年通过大量新的机制和策略,加强协同。比如大电商板块的多个核心业务线,都得到了千问团队相关的协助以共创新的AI工具;以及,吴泳铭在集团内部多次强调聚焦,并通过组织体系变化、绩效模式调整、强调创业精神等方式去推动内部协同。
眼下,摆在阿里面前的其实是两场持久战:在外卖和即时零售领域,面对倔强且极具韧性的美团,这场大战可能会持续到明年甚至更远;在AI端,无论是模型还是C端产品,阿里也都遭遇到了诸如字节这样“底气十足”的强硬对手。
不过,上半年在外卖上赢得市场份额这件事,在阿里内部被视为士气变化的节点性事件。有内部人士告诉虎嗅,在阿里内部外卖日订单超过友商那天,业务线整体的士气出现了近几年少有的一幕,大家普遍觉得团队打了一场胜仗。“对于疫情后的阿里而言,这一幕珍贵而重要。”该人士说。
文章标题:阿里的蜜糖,美团的砒霜
文章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751154.html
阅读原文:阿里的蜜糖,美团的砒霜_虎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