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伤人的分手方式,它排第一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假如现在你的面前有一张白纸,需要写下困扰自己的3个烦恼。写完你会发现,这些烦恼大多数可能都来自“关系”——你和伴侣的、朋友的关系,或者和自己的关系。


心理学的不同流派都强调关系的重要性,痛苦从中产生,但治愈也来自其中。


本篇我们为你准备了一些和关系相关的有趣新研究,或许你的烦恼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


  • 班克西分手:你还在畅想未来,对方已经在偷偷策划分手了;


  • 亲密关系里的“强迫症”,常被人们误解为爱;


  • 原谅自己真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向你寻求建议的时候,他们心里早就有主意了。


一、你还在畅想未来,对方已经在策划分手了


班克西 (Banksy) 是一位以匿名身份从事创作的英国街头艺术家,擅长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绘制壁画和其他类型的户外墙绘,他来无影去无踪。没有人注意到他的创作过程,当人们发现时,作品已经完成了。


如今,社交媒体上的人们用班克西的名字来指代一种分手行为“ Banksying” —— 提前很久就秘密计划,并在数周甚至数月的时间里逐渐与关系疏远,直到最终实施分手行为


Banksying是有计划地、故意且缓慢地从关系中抽身,同时不让伴侣察觉,最终完成一场只有自己知道,但对伴侣来说毫无预兆的分手。


Banksying的发生可能存在多种原因,人们可能还没有勇气承认自己的真实感受并从当前的关系中解脱出来,也可能与伴侣在情感、心理、社会、经济或生活等方面存在某种纠缠,无法简单地直接分离。


Banksying也可能用于维护良好的自我感觉。无论是给自己足够的时间为分手做心理准备,还是无法忍受突如其来的孤独,甚至是为了避免感情的空窗期提前寻找下一个伴侣,都有可能成为“Banksying”式分手的原因。


但无论原因如何,Banksying都是一种相当自私的行为。 有人在分手后才发现自己的伴侣已经花了很长时间来策划分手,伴侣甚至向朋友和AI寻求如何在不知不觉中分手的建议,其中涉及大量的“策略”和“伪装”,这显然不是一种友善的分手方式。


与此同时,它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时间和精力的巨大浪费,毕竟与错误的对象多相处一天,可能就少了一天与正确对象相处的机会。


分手可以是一个过程,从设定界限和减少交流开始,转移情感依赖,拓展新的社交圈,在不引发冲突的情况下将能量分散到关系之外。双方应当一同面对关系的失败,就像开始一段恋情一样,结束一段关系也应该是双方达成共识后的决定。


坦诚地表达感受,勇敢地面对后果,才是正确的处理方式。


二、这种“强迫症”,常被人们误解为爱


强迫性关系障碍 (Relationship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ROCD) ,也称关系强迫症,通常被视为强迫症的一种亚型,缺少独立的诊断标准且常常被漏诊。


强迫性关系障碍的症状主要为: 过分关注 亲密关系 ,并因这些强迫思维感到沮丧和衰弱。


强迫性关系障碍的症状包括两种特定亚型:以关系为中心 (Relationship-centered) 和以伴侣为中心 (Partner-focused)


在以关系为中心的强迫性关系障碍中,强迫性思维围绕关系展开,人们会反复问自己是否真的相爱,是否“将就”,是否真的“注定”要和对方在一起,或者怀疑伴侣是否忠诚,这些问题通常无法回答,但他们会在反复的询问和思考过程中想象一个灾难化的答案。


经历这种情况的人可能会频繁地向他人寻求保证,将自己的关系与朋友的关系进行比较,反复进行“自我检查”以确保当下的感受是“正确的”。


然而在强迫性关系障碍中,寻求保证是无效的,纵使不断去进行确定,也仍然得不到满足,因为如果焦虑只有在求证后才会减轻,那么人们很快就会养成强迫性地求证的习惯。


而以伴侣为中心的强迫性关系障碍,则使人更多地关注伴侣眼中的自己,而不是真正的自我。这种强迫性思维大多与“吸引力”和“缺陷”有关:我是否对我的伴侣有足够的吸引力?我是否足够聪明、健美、富有、受欢迎?我的某些缺点是否让伴侣开始对我感到厌烦?


人们可能会不自觉地将自己和伴侣遇到的每一个人,甚至电视或电影中的角色进行比较,或者反复想象如果自己在某个特定方面有所不同,那么双方的关系是否会变得“更好”。这些想法不仅引发焦虑,还会让人们感到羞愧或内疚,因为这些思考常常围绕着自己的不足之处展开。


这种不断追求“确定”的强迫症带来一种类似完美主义的弊端——由于人们追求一种无法触及的“完美幸福”,因此永远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在一段关系中感到幸福,来自于承认正常的怀疑,忍受它们,并学会不屈服于焦虑及其引发的强迫行为。


因此,理解和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一段关系的不完美也许才是幸福的开始。


三、为什么你无法原谅自己?


你可能也有这种感觉:有时候知道应该原谅自己,但就是做不到,即使那件让你感到羞耻和罪恶的事情已经过去了好几年。


近期一项研究考察了那些被困在罪恶感和羞耻中的人们的真实经历。研究者比较了80个参与者的个人故事,有人最终选择了自我宽恕,有人仍被困在过去。


无法自我宽恕的人会反复重温那个时刻,并频繁体验强烈的情绪,包括内疚、后悔、羞耻和自责等。


研究者表示,自我宽恕远比人们常说的“放下”要复杂得多,他们对比了无法自我宽恕之人与成功自我宽恕之人的区别,其中包括:


  • 对于无法自我宽恕之人,过去即是现在,而自我宽恕之人着眼于当下和未来;


  • 无法自我宽恕之人认为自己永远无法摆脱当时的错误,而自我宽恕之人则接纳了有缺陷的自己;


  • 无法自我宽恕之人将解决问题等同于减少负面的记忆和情感,而自我宽恕之人则努力应对后果并做出弥补。


当我们伤害了自己在乎的人,或者需要为某个糟糕的结果负主要责任时,自我谴责、内疚和羞耻感会油然而生。


这种“道德创伤”是对心理需求 (如自主性、可选择感、控制感) 和归属需求 (成为群体的一员或他人的伙伴) 的核心威胁,因此我们通过反复回忆时刻提醒自己不再犯错,通过自我谴责来主动承担责任,同时向群体表明自己仍然尊重群体规则,仍然是一个良好且适应的群体成员。


从这个角度来说,羞耻、内疚和自我谴责并没有错,实际上是大脑在帮助我们处理道德创伤。


真正的问题在于, 如何避免被这些行为和情绪所限制,避免沉浸在过去无法自拔。


文章主要作者Lydia Woodyatt博士说:“自我宽恕并非告诉自己不要为这件事感到羞耻,这不是你的错。而是理解这种羞耻或内疚的来源,并处理这些潜在的心理需求,从道德创伤过渡到道德修复——重申他们未来的能动性和道德身份。”


四、向你寻求建议的时候,他们心里早就有主意了


当朋友向你寻求建议的时候,他们想要的也许不是建议,而是通过外界的回应来坚定自己的决心。


滑铁卢大学的一项国际研究调查了3500多人的决策习惯,这些人来自天南海北,有些是大都市白领,有些是亚马逊雨林原住民,是迄今为止对跨文化决策风格偏好最广泛的测试。


参与者的实验任务是在不同情境下选择自己的决策策略,这些策略包括:直觉、个人思考、朋友建议和群体智慧。


结果表明, 即使在高度相互依存的社会中,大多数人仍然倾向于自己做出的决定,而不考虑其他人的建议。


在所有策略中,个人思考最常被使用 (37%~60%,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存在差异) ,其次是直觉 (23%~40%) ,朋友建议 (9%~22%) 和群体智慧 (2%~12%) 则普遍不受欢迎。


整体来看,自我依赖策略的总体偏好率为69%~87%,人们认为自我依赖策略更为智慧,对决策结果的预期也更加积极,有更高的主观效用。


研究者将这种广泛低估他人建议的现象称为“建议折扣” (advice-discounting)


传统观念认为西方世界更注重自我,因此倾向于自己解决问题,而在一个注重集体和相互依存的文化中,人们会倾向于寻求建议。


研究结构表明,社会文化对独立或相互依赖的重视程度的确会影响这些决策偏好,但在研究涉及的所有国家中, 直觉和自我反思都胜过朋友建议或共同讨论,文化背景只能调节,而不能扭转决策上的偏好。


研究者认为,这也许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常常忽视良好建议,无论是健康建议还是财务规划——即使这些建议可能帮助他们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参考文献

Lydia Woodyatt,et al.,What makes self-forgiveness so difficult(for some)?Understanding the lived experience of those stuck in self-condemnation,Self and Identity(2025).DOI:10.1080/15298868.2025.2513878

Grossmann Igor,et al.,Decision-making preferences for intuition,deliberation,friends or crowds in independent and interdependent societies,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2025).DOI:10.1098/rspb.2025.1355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5/08/250811104206.htm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5/08/250812234529.htm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i-hear-you/202508/do-you-have-relationship-ocd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elationship_obsessive%E2%80%93compulsive_disorder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