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无处不在的小应用,与行业发展的大困局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前段时间重点关注AI领域的新突破,结果众多大厂的新版本都低于预期,许多新技术和理念禁不起推敲,目前的窘境不由得使我对未来发展多了一丝担忧。


但在参加几次AI落地实践有关的交流后,我对AI的态度又变得乐观了: AI已经大面积铺开,在千行百业发挥着作用,潜移默化地在改变我们的世界。


用简单的AI能力破解数字化难题


什么样的系统才算是AI系统?


有专业人士觉得,AI是高科技领域的创新,大语言模型、自动驾驶、机器人,包含这些元素的技术热点才值得被关注,在这种技术档次之上的AI才是真AI。相应地,像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这些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算不得本事。


随着各方面对AI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也有不少单位和组织把原来的电算化系统、数字化基础设施、自动控制组件,以旧瓶装新酒的方式去蹭AI的边。似乎用了计算机就是AI,细看都是话术包装,实际并没有什么进步。


我觉得这两种情况都有问题:前者把AI狭义化,好像只有高端技术专家才可触碰,过高的技术门槛抑制了普通用户的使用;而后者把AI过度泛化,挂羊头卖狗肉的方式会引发使用者对AI的反感甚至敌视。


AI不是高不可攀的神器,而是人人可用的工具。借助这些工具和能力,可以在具体的场景中提高效率,改善效果,让使用者感受到时代与技术进步的价值。


我们现在算不算进入了AI时代?


阿朱说, 如今的AI能听、会说、会看、会写,还能交流,所以现在就是AI时代。


我是认可阿朱这个说法的,现在AI可以完成很多辅助性的工作,大幅提升了数字化能力。已经有大量的案例,就是利用常规的AI工具对数字化系统的输入进行结构化处理。


比如,通过语音和语义识别,在线会议软件将会议过程进行自动转录,法院专用软件将庭审自动生成为文书,客服系统把用户的语音内容自动转化并进行结构化分类和处理,客户经理用语音方式回顾走访客户的过程,由系统转化为结构化的走访记录,并以此为基础自动完成客户画像、梳理商机等动作。


比如,一线人员对服务现场进行拍照,系统自动进行图像识别,完成数据采集和录入工作,既减轻了一线人员的工作负荷,又大幅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


不少从事AI研究工作的专业人士对这些案例嗤之以鼻, 但这些看似土里土气的应用场景最能体现出价值,最容易被记住;AI表现出受使用者欢迎的能力,最容易被推广。


参与过ToB数字化改造项目的人都有体会,前期的数据治理和转化工作是非常辛苦的。把非结构化数据转化为标准结构,在传统模式下工作量巨大,要消耗大量的人工、资源和时间。


即便系统建成,这种数据采集和处理还不能自动完成,仍要消耗大量的运营资源。


那些看似普通的AI自动识别能力,此时化身成为助力数字化的利器。 借助AI发展的东风,不少基层单位都在这方面进行了技术升级,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用通用的AI技术实现规模化知识管理


ChatGPT3.5横空出世以来的这几年,似乎大语言模型成了发展AI最正确的路径,海量的金钱、资源和精英人才都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条赛道里。


于是我们看到,国内大厂和海外高科技公司都在这条赛道上狂奔,面向个人客户的智能问答和信息查询已经实现了规模化拓展,很多老年客户热衷于与AI频繁互动,熟练程度甚至超过了大多数年轻人。


好像 去年下半年开始,大语言模型的发展势头有所减缓。 虽然不断有国内外厂商发布新产品、新模型、新理念,但大都是发布阶段热闹一下,然后就回归到四平八稳的状态。


与之相对应的,AI的幻觉甚至谄媚等行为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的人在使用过程中发现AI的错误,对AI的质疑声音也越来越响亮。


如果说中国这方面发展速度下降是受制于芯片和算力被卡了脖子,那么海外不差钱的那些科技大佬迟迟交不上作业,就有些令人费解了:美国高科技产业几乎将全部赌注都押在了AI上,现在仍只能做成这样,很难让投资者满意,更让指望以此保持美国领先的政客们失望。


但如果我们抛开对大语言模型持续向前发展的奢望,回头看已有产品和能力的应用情况,蓦然发现它们已经在领域知识工程化、大规模的学习和信息检索等方面,做了不少事情。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商业的变化,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产品越来越丰富;相应地向普通员工传递信息和知识的难度也就越来越高。


不能指望每一个员工都是专家,能自行建立索引快速解决问题,一线员工总在吐槽查询搜索文档的时间长,互动界面不友好,学习效率低下。


提升后台系统的智能化水平,才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佳模式。


有企业通过系统直接调用大模型能力,形成企业内部的知识中台,以智能互动的方式帮助员工快速进行文档检索以及解决方案查询。


有企业在系统中建立自有大模型能力,将企业内部各种产品进行整合, 向客户经理推荐适合的产品, 并以交互方式提供营销话术,解答客户疑问,准确地推送使用场景和案例。


有教育机构汇聚海量的优秀课件,在辅助教师备课的过程中,借助AI能力找出适合的参考素材,就像一个优秀老教师给年轻人开小灶,在AI与教师的不断互动中,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与行为得到了更加广泛高效地传播。


还有企业在尝试建立面向最终客户的数据平台,直接将专业知识、操作视频、使用场景、成功案例等向客户开放, 引导客户通过自服务的方式定位故障,快速解决问题。


这些AI落地的项目,一方面源于现实问题,另一方面也让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相关方都感受到了AI技术创造的价值,因此无一例外地收获了众多好评。


AI喧嚣背后的困局与出路


如今AI是科技行业的头号热点,在形势一片大好的喧嚣声中,看到这么多优秀的案例,找到了这许多有价值的场景,那么AI从业者们是不是该欢呼雀跃呢?


恰恰相反。


细算经济账的话, AI产业依旧是在赔本赚吆喝。 企业自身造血能力不足,项目投入产出比差,导致此前AI泡沫破裂的相关要素并未发生质变,这就意味着AI发展的格局和框架依旧不稳。


首先,从供给侧的视角看,AI应用往往不具备规模效益。


AI可以将非结构化的数据进行结构化处理,然后呢?后面是千行百业五花八门的数字化系统,数据处理和建模都很难标准化和产品化。如果只有前端数据转换才是标准化产品,后端大量应用仍需要定制化开发,供应商就会再次陷入到项目制的坑中。


知识领域工程化也是类似的情况。通用大模型的精准度明显是不够的,要为使用者提供专业且准确的答案,目前看很难迈过定制化开发的这道坎。更何况这类能力建设往往特别强调专业性,很多问题IT技术专家都不一定能理解,更不要说能完美解决了。


也就是说,在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这些通用性的AI能力只是工具,在费用中占的比重小,而且与客户的距离远、客户感知弱,再加上有同质化的竞品的干扰,很难卖出好价钱。


其次,使用者认为AI应用成本必须足够低,恨不得免费使用,才划得来。


放眼望去,虽然AI应用遍地开花,但只能是在AI能力调用成本相当低的情况下,才能达成经济效益的提升。


一方面,目前AI应用主要是围绕降本增效进行的,计算其产生的价值和效益,必须考虑AI的使用成本。当下各方全力推广AI,成本的影响并没有凸显;但等尘埃落定,需要计算长期运营状态的性价比,那些花10块钱结果省了1块钱的事情就不会做了。


另一方面,AI产业正处于竞争最激烈的阶段,为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众多企业投入了巨额补贴,而这些补贴中很大比例来自于投资者。 这个阶段AI的低价甚至免费并不是可持续的常态, 等供应商开始明码标价收费的时候,还能剩下有多少会继续使用的?


不收费的AI不赚钱,收费的AI没人用,除非最终客户对AI产生了依赖,不得不用。


第三,对于未来AI的发展,分歧可能造成投资分散。


有的人想在AIGC的道路上继续跑下去,这个版本不行就再升级,这个产业不好就再迭代,只要投资不断,就继续买卡攒算力搞研发,相信大力就会出奇迹。


有的人是理想主义者,想象AI时代的终极形态,据此进行产品规划和功能设计,希望在产业投资的驱动下,以最直接的方式冲向终点线,实现真正的智能化。


有的人开始调整方向,寻找新的概念以吸引投资者。比如去年开始谈智能体,今年的热点是机器人,理念和PPT先行,以领跑的身份去享用下一波红利。


有的人转身做现有技术的商业化,借助目前的AI发展热潮做场景的落地,扎扎实实地与产业相结合,真金白银地创造价值,认为这才是真正的AI红利。


想得都挺好,各有各的道理。但资源总是有限的,无法达成行业共识的情况下,分散发力的商业结果大概率是“共输”。


然而AI润物细无声般的扩散过程中, 全社会的数字化水平得到了提升,智能化进一步改善了工作和生活,个人和组织都将随着数字化和AI的进步而进化,这何尝不是更高层面的“共赢”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尚儒客栈 ,作者:开心爹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