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回收人”,默默“送”走无数小店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今年的天气不太寻常,全国温度直逼40度,热得像把人放在火上炙烤。


炙烤过后,连绵不断的雨水,营造出一种沉闷与窒息感,像是今年那些已经退场的、以及还在苦苦熬着的餐饮老板们的有苦难言。


上半年,电商平台接连高调入局外卖,短短数月向市场投放超800亿补贴。市场硝烟再起,“补贴大战”席卷整个行业。


早上才刚到店,打印机就开始疯狂吐单,当日销量突破1600单!但老板在扣除各项成本后,实在哭笑不得,忙到凌晨两点,当日利润却仅剩400元,这是杭州一奶茶店的真实境遇。 


湖南,某知名连锁快餐品牌,单店日均订单量从200单增至800单,但综合利润率却从15%跌至6%。


河南螺蛳粉店爆单后每单毛利仅0.49 元,最后资金链断裂停业,遵义米粉店,单碗成本8元的米粉售价5元,在扣除3元平台佣金后,每单亏损6元月亏2 万被迫关店…...


这场百亿、千亿补贴浪潮,最开始都以为是泼天的富贵,结果到头来,惊觉是平台强制要求商家补贴,成为中小餐饮商户的“生死劫”。 


 一、餐饮行业“秃鹫” ,默默“送”走无数餐饮人 


有死亡的地方就有秃鹫,在餐饮行业里也有这样一位“秃鹫”,也被称为餐饮行业的“收尸人”——狗哥。


狗哥,从2018年开始做餐饮的二手设备回收,见证了无数餐饮店的生与死,尤其是最近两个月,不光是小店、单店,就连老店出清和倒闭的数量在上半年已达到13%,奶茶、火锅、烤肉的回收率高居前三,那些加盟店、网红明星店更是惨不忍睹。


不久前,狗哥就碰到过一个奶茶店的小伙,二三十岁左右的年纪,加盟了一个台湾的三线奶茶品牌,只因为这个奶茶品牌的代言人是他喜欢的,觉得肯定会有人因为偶像来为奶茶买单。


品牌方跟他说只要40万就能开起来,但实际上还没开业,装修期就把40万用完了,又从银行和亲朋好友那里凑出了25万,最后花了65万,总算把店开起来了。


补贴大战一开始,给了小伙很大希望——活动开始了,补贴来了,订单有了,店里也忙起来了。刚开店一下子涌来这么多订单,让人很难不兴奋。


结果,干了三个月,该给供应商结款、给员工发工资的时候,算完账才发现一直没盈利,账上又没钱了,最后实在撑不下去,找狗哥收货了。


第一次见面,是谈设备的回收价格,那时候小伙看起来还挺平静,等到价格都谈妥,第二次过去搬设备,刚抬起第一件,他就绷不住了,整个人瘫坐在地上放声大哭。


据狗哥说,那天这个小伙就这样哭了一下午。


但狗哥没有刻意去劝慰,一是他明白小伙子只是需要发泄下情绪,二是,最近倒闭的餐饮老板太多了,他也看太多了。


狗哥还提到一个做重庆火锅的餐饮老板,自创的品牌,巅峰期间开了7家火锅店。火锅店偏重堂食,在他的感知里,外卖补贴大战后,来店里吃饭的人锐减。他的店一家接一家关门,最后只剩一家,等到这家也撑不住了,房子也卖了,婚也离了。


狗哥对这位老板的印象很深,收完设备后便约着一起吃拉面,加上助理,三人消费了一百来块钱,老板性格很好,说狗哥我请客,但狗哥敏锐地觉察到,他是有点艰难地付这笔钱的,便立即抢着付了帐。


狗哥有些感慨:你能想象一个曾开过7家火锅店的人,现在沦落到拿出100块的拉面钱都很艰难吗?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二、餐饮人纷纷陷入“囚徒困境” ,进不了也退不得 


中小餐饮商家苦苦挣扎,行业协会也坐不住了。


据媒体统计,上半年至今,国内已有近20家餐饮协会发出倡议书,认为“外卖大战”带来的超低价已经击穿利润底线,严重威胁餐饮商家生存的根基,呼吁停止这种“内卷式竞争”。


与其说是“倡议书”,还不如说是“求救信”。2025年的外卖补贴,让无数中小餐饮商家深陷“不参与就淘汰,参与就亏本”的两难境地。在短视频平台上,随处可见餐饮老板们的抱怨:做外卖吧,订单忙到手软,利润没多少;不做外卖吧,消费者都被线上低价吸引走了,店内堂食几乎没人。


对无数的小老板来说,无论怎么选,都难以逃脱利润被蚕食的命运。 


如果参与补贴,短期订单暴涨,但长期利润却会暴跌,因为在“满XX减XX”的数学游戏中,有的平台强制商家承担60%-70%的补贴成本。


据凤凰网财经披露,所谓的10元补贴中,平台实际承担3元,而商户需倒贴7元,在“满18减18”活动中,平台仅分担3-5元,剩余13-15元由商家负担。 


江苏,某茶饮店参与补贴后,20元的订单,在扣除各类成本后仅余3元;杭州某快餐店订单从200单日增至800单,但利润率从15%降至6%,“越忙越亏”。


“18元的外卖补贴券,我要倒贴12元!”一家川菜馆老板愤愤地撕下外卖平台的宣传海报,表示退出补贴活动。 


如果不参与补贴,就用流量绑架,因为平台算法会优先推荐“高补贴”商家,不参与补贴的店铺曝光率暴跌,甚至被挤出首页,最终的结果是,订单锐减,现金流断裂,也将面临生存危机。


上海某面馆坚持不参与补贴活动,导致3个月内订单减少40%,还是走上关店这条路。


7月14日下午,嘉和一品创始人刘京京在社交平台上控诉这场大战:“商家不参加补贴活动,就没有流量,而被迫参加了,来的又是赔本赚吆喝的羊毛单,员工快累趴了,餐厅也快赔干了。”


而在补贴浪潮中,更小的餐饮商家尤其是夫妻店更是弱势群体:缺乏大品牌、连锁店的体量和声量,难以吸引消费者,整体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差,销量增长能力有限,没法通过规模化的效应来平摊运营成本,成本一旦把控不好,这些店很容易就出现亏损。


部分小商家在突发爆单的情况下,应急反应能力也相对较差,比如原材料紧缺、出餐效率变慢、餐品损耗率上升等等。


但这一切,还隐藏着更深的危机。


在外卖补贴的狂轰滥炸下,消费者低价预期被迅速固化,“超5元不喝奶茶、超10元不点餐”的心理逐渐蔓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低价驯化后,大量消费者不愿为正常价格买单,导致非补贴商家订单下滑30%-50%,并且堂食订单急剧下降,甚至出现大量顾客坐在店里点外卖的现象。


 三、淘汰出局还是适者生存?中小餐饮该何去何从?


黑龙江的“李先生餐馆”,7月份外卖单量增长50%,但总利润反而下滑28%。


18元的补贴,商家占了12元,还得加上配送和包装费用,最后到手的不足菜品成本的60%,再加上超低外卖对堂食的冲击,占大头的酒水饮料的营收也被迫腰斩。


世间永远是有人欢喜有人愁,有落得一片干净什么都不剩的,也有大浪淘沙淘出金子的。


距离“李先生餐馆”三条街的距离,有一家叫“菜菜快餐店”的连锁餐厅,七月份外卖订单暴涨到300%,但整体毛利增长22%。


其中的原因,在于连锁餐厅特有的“以量补价”策略,通过中央厨房统一配送将食材成本压低18%,用20家门店的规模分摊平台抽成,最终在每单利润压缩5元的情况下实现总收益增长。


狗哥表示,2025年他回收的连锁商户数量在上涨,但占回收总商户的比重在下降,这说明部分连锁商户成了受益者,主要原因是靠供应链降低成本,跑通了低价模型。 


据相关数据统计,这次外卖补贴中,库迪等咖啡品牌借助平台扶持就成了连锁品牌的“幸存者偏差”,库迪单日订单翻四倍。 


狗哥的态度总体还是冷静的,他说:现阶段餐饮行业可能处于变革期,从未来的长远角度来看,外界的影响肯定是有的,但最根本的原因可能是模式落后了,所以没有办法活下去,但也有不少能活下去的餐饮店。


比如,那些有特色的地方菜的餐饮店,它其实活得还是蛮不错,我接触过一些做湘菜、粤菜的,甚至还有做老北京炸酱面的,老板也开出了10多家店。


还有做那种小的垂直品类的,像京都板面,那个老板也是从第一家店到现在开出了20多家,现在的行情,倒闭的确实很多,但也有存活下来并活得很好的。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想要不被拍死在沙滩上,那就寻找新出路。


安徽的糖水店主赵宁,这家店铺原本依赖会员充卡打折带动复购,但是在百亿补贴后,外卖的价格远低于充卡优惠,结果堂食订单、会员收入、顾客粘性依次受到影响。


权衡之下,赵宁果断放弃了低价补贴,专注堂食与会员体系,以口碑和差异化维系核心客户群,效果也很明显,一段时间后利润率回升至12%。


现在,赵宁重新上线了外卖,但不再做低价补贴,只免除配送费,她称,“外卖订单多少无所谓了,我从来没有因为大额补贴降低品质,老顾客会留下来。”


江苏,开日料店的周信则选择了另一条路,放弃堂食,全力投入外卖,新盘了家小店做轻食,只做外卖,总体上看,降低了成本也提高了出餐效率。 


有餐饮店转租小档口专做外卖,降低租金与人力成本,适应低价竞争,还有进行技术降本和精细化运营的,比如某餐饮企业就引入AI备货系统,食材损耗率从12%降至5%,库存周转效率提升37%。


在狗哥看来,其实哪个餐饮品类都有人赚到钱,哪怕小到一个螺蛳粉的垂直平台只不过很多人认知还不到位,所以驾驭不了这个品类,是整个商业的逻辑没有完成闭环。


有人黯然退场,也有雨后春笋,每个行业都是如此,关键是得想办法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的模式,多元化经营。


8月1日,美团、饿了么、京东联合声明,承诺“规范促销、抵制恶性竞争”,叫停“0元购”等极端补贴,算是就此“暂时休战”了。


然而,这场补贴浪潮过后,餐饮行业恐怕很难回到从前。狗哥说,经过这半年的补贴,低价心智和消费习惯已经发生改变。即便补贴大战现在就能停止,但补贴结束后,客单价偏高的商家将很难匹配消费者已经养成的低价消费习惯。


8月7日,有最新的外卖高频消费者调研显示,75%消费者因外卖更便宜而放弃堂食,86%的被调查者表示如果发现常去的餐厅外卖价格比堂食便宜时,更倾向于选择“改点外卖”。仅有15%的被调查者会在外卖价格回升后仍然选择购买原来的商品。


这些,对狗哥来说,或许并非坏事,因为餐饮这个行业,每年都有人垮掉,每年也总有人在新开。在产能汰换的过程中,总有新的生意机会不断出现。


但这场莫名开始的外卖战争中,中小商家承压最大:一边是新平台狂欢式补贴,试图再造“双11”神话;一边是实体店默默失血,转让闭店。 


在热闹的订单数字后面,更应该关注小店的遭遇——千万小店构成了餐饮乃至服务业的基石,也吸纳着最多的就业,当这些“毛细血管”受到侵蚀的时候,受损害的是整个行业生态。


别再让中小商家,成为平台之战的“代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凤凰网 ,作者:凤凰网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