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劲旅网 (ID:ctcnn1) ,编辑:壮壮,作者:陈杰tigereat,原文标题:《乌兰哈达火山景区打人事件背后,出片式旅行愈发遭到年轻人唾弃》,题图来自:AI生成
这几天,内蒙古乌兰哈达火山景区打人事件引爆舆论。
事情的经过并不复杂。
8月19日,该景区68岁保洁员因为劝说游客不要将用于拍摄道具的烟雾棒随意丢弃,遭到多名游客围殴。
事件被曝光后,舆论纷纷谴责动手的游客,当地执法部门也及时表态要严惩行凶者。
然而劲旅君却从整个事件中,看到一些大众旅行不一样的变化。
01
乌兰哈达火山景区打人事件中,大家忽略了一个小细节。
其实游客随地遗弃的绝非普通垃圾,而是一种烟雾棒。
你可能好奇,游客在景区拿着这玩意干啥?
这就要说到该景区的特别之处了。
乌兰哈达火山景区,是一家以火山为特色的观光景区。由于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特殊地理地貌,酷似科幻大片中荒寂的火星表面,吸引很多游客来到这里拍摄地球版的“火星漫步”。
而游客想要实现“火星漫步”的感觉,需要两个非常重要的道具: 宇航服和烟雾棒 。
前者让游客COSPLAY登陆火星的宇航员,后者则模拟火星火山喷发时形成的缭绕烟雾,营造出更为逼真的氛围感。
看起来似乎一切并没有什么不妥。
但问题在于,随着景区在社交媒体爆火,吸引来大量游客“火星漫步”,大家穿着宇航服拍照倒没什么,而当越来越多人点燃烟雾棒的时候,麻烦就出现了。
一方面,大量烟雾棒的点燃让整个景区弥漫在五颜六色的烟雾中,这些烟雾不但严重影响观景视野,而且气味呛鼻辣眼,经常是这边游客拿着烟雾棒拍得热火朝天,那边游客被熏得骂骂咧咧狼狈逃窜。
另一方面,很多游客在拍完照片之后,就将燃尽的烟雾棒随意丢弃,结果就是景区原本酷似火星表面的地面上横七竖八丢满了废弃烟雾棒,看起来甚是倒胃口。
早在保洁员被打之前,乌兰哈达火山景区就已经因为烟雾棒影响他人观光体验以及随意丢弃破坏环境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多轮争议。
但在劲旅君看来,这些争议的核心点,既不是游客不文明行为,也不是景区管理不当,背后深层次原因在于,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对出片式旅行感到疲惫与厌恶,甚至对于因为在旅行中刻意追求出片而引发的一系列负面事件感到反感与抵触。
出片式旅行正在被年轻人悄悄抛弃。
02
出片式旅行,顾名思义,就是一切以拍出最美照片为核心任务的旅行。
秉持这一理念的人也被戏称之为 “出片党” 。
出片党的旅行逻辑非常简单,既然我旅行到了这个地方,就一定要留下一些我来过这里的痕迹,而且还要是能够对外炫耀的最美的痕迹。
甚至不管旅行体验本身好不好,景区目的地实际上美不美,这些都不重要,只要不影响我出片,一切都可以忍受。
“毛坯的旅行,精装的朋友圈”——社交媒体上此前流行的这句话,就是对出片党这一心态最精准的诠释。
出片式旅行本质上还是大众追求旅游消费高性价比的一种典型体现。
站在出片党视角来看,我好不容易凑到一个假期、千辛万苦攒了一笔旅游经费,一定要让这趟旅行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
拍出能够在朋友圈炫耀的好照片无疑就是最直接、最高效的方法之一。
这些年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是让出片式旅行大行其道的催化剂之一。
大家仔细回忆一下,小红书最初是怎么爆火的?
还不是因为总有人能够发现一些能够出片的刁钻机位。
正是依靠这一实用的功能,小红书在前两年一跃超越穷游马蜂窝,成为年轻人旅行消费决策的新当红工具,特别是在旅行途中,当年轻人来到一个景区,首先要做的不是去了解景区的过往历史,也不是关注自然人文,而是打开小红书找网红出片机位。
由此在过往两年,尤其是疫情期间缔造了一大批网红景区及打卡点。
国内景区的刻意迎合是刺激出片式旅行的另一大催化剂。
不少景区发现如果在景区挖掘一批网红出片机位,就能够吸引大批游客蜂拥而至。
于是景区开始邀请、鼓励达人、KOL在景区多点拍摄,找寻容易出片且出圈的拍摄机位;景区还开始有意引入网红打卡装置来人为制造出片机位。
前两年流行的“我在XXX很想你”的路牌、拍出天空之境的倒影设施莫过于此。
出片式旅行自此加速爆火,还衍生出“一生都在追求出片的中国女人”这样的网络热梗。
只不过,红红火火的出片式旅行,怎么就突然被这么多年轻人抛弃了呢?
03
出片式旅行的崩塌,早在几年前就开始。
这期间至少经历过两次标志性的大事件。
2021年底,小红书滤镜门事件本质上就是年轻人对出片式旅游的一次集体抗争。
小红书上大量出现的各地网红打卡出片机位,是需要特定角度、特定设备、特定时间、特定条件、特定模特等诸多特定元素叠加之后才能拍出的特定大片。
当无数年轻人被这些特定大片吸引而去之后,却发现自己被欺骗,甚至是戏耍,于是愤怒的他们开始不断揭穿各类网红打卡地的滤镜外衣。
这一举动不但导致一大批网红景点覆灭,而且还在舆论场上引发“中国年轻人到底需要一场怎样的旅行”的大讨论。
2024年起,各大景区封杀商业旅拍则是对出片式旅游的又一次全线绞杀。
因为 越来越多景区感受到来自商业旅拍流量的疯狂反噬。
一方面,这些商业旅拍机构从某种意义上,将景区切割成大小不同的商业出片区域,由它们牢牢占据最佳出片机位,只提供给旅拍客户使用,反而大肆排挤想要拍照留念的普通游客。这一举动不但引发游客不满,而且变相将景区运营方架空,让其从操盘手沦落为旅拍场景维护工。
另一方面,商旅旅拍的大肆横行,让热衷出片式旅行的游客对于景区的认知和理解产生巨大变化。很多游客不自觉间将景区当成了一个巨大的摄影棚,在这里只有摄影师、拍摄机位与拍摄模特。至于游客自己到底在景区看了什么,一问三不知。
以内蒙古乌兰哈达火山景区为例,随便打开一个社交媒体平台,输入景区名称,你所能看到的只有千篇一律的网红机位打卡照。大量帖子都是在讨论景区出片机位哪个更好,旅拍机构哪家服务更棒,涉及景区本身游玩体验的内容大幅锐减。
这进一步加剧了年轻人对出片式旅行的抨击与反思。
为了出片就可以大肆破坏景区环境吗?
旅行难道就是为了最终多拍几张照片?
旅行对于我们的终极意义到底是什么?
……
随着这样的讨论越来越多,年轻人对于出片式旅行的批判逐渐走向高潮。
04
越来越多年轻人正在抛弃出片式旅行,他们开始将目光和精力投入到旅行本身的体验。
一个有趣的信号,那就是在社交媒体上怀念穷游马蜂窝长图文内容的声音与日俱增。
这些年轻人希望能够从别人高质量的旅行游记中提取引发自己共鸣的旅行灵感,而不仅仅是找到几个容易出片的网红打卡机位。
需要强调的是, 他们并不拒绝出片,但是拒绝为了出片而出片。
他们更在乎旅行途中拍摄的这张照片对于自己的特殊意义。
这可能不是一张精修过的照片,甚至是一张从出片角度来看,无论角度、光线,还是人物、背景都很糟糕的图片。
但这却是一张在他的旅行过程中充满故事的图片。
有人在社交媒体上讨论乌兰哈达火山景区的帖子下留下三张自己在海外火山群游览时拍摄的照片并留言称,游客为了出片污染环境,对火山本身的执念为O,这样的火山旅行很可悲。相较而言,我在危地马拉探索火山时,向导会给每个人发一个垃圾袋,当这个垃圾袋在游览火山途中被填满后,可以获得一个纪念礼物,这样的火山旅行才是值得被纪念的。
劲旅君认为,乌兰哈达火山景区保洁员被打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大众反思是一个鲜明标志。
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国内反出片式旅行声浪将迎来一个巨大的高潮。
本质上还是因为当下年轻人旅游消费理念再次发生迭代。
中国正在逐步进入日本学者三浦展在《孤独社会》一书中提出的“第四消费时代”,在这一阶段,大众消费最大的特征是不再盲目从众,在消费上寻求一致性,而是追求更环保、更温和、更简约、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且这一阶段大众消费不再以最大限度满足自己的利己主义为主,而是会兼顾他人需求的利他主义。
这是大众旅游消费理念的一次重大进步,同时也是国内旅游业迎来的一次新机遇,值得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