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鲍威尔真坐不住了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丁萍

头图 | 视觉中国


美联储近期释放出了迄今最清晰的降息信号

 

自2025年以来,美联储一直行走在通胀顽固与经济疲弱的钢丝绳上,陷入两难困境,内部存在巨大分歧:

 

降息?通胀会失控 。当前美国通胀依然顽固,6月核心PCE同比高达2.8%,且面临关税、劳动力紧缺和地缘政治等多重通胀压力。鲍威尔多次公开警告关税延迟可能会使通胀更持久。美联储降息可能刺激物价上涨,形成“高通胀预期锚定”丧失的恶性循环。

 

不降息?经济会疲弱 。在7月非农数据公布之前,虽然市场预期美国经济会“软着陆”,但劳动力市场的整体降温趋势并没有改变。尤其是摩根大通在6月25日最新发布的年中展望报告预测,受贸易政策尤其是关税上调的影响,美国经济可能陷入“滞胀式”放缓,衰退风险高达40%。

 

不过,近期美联储风向明显转变。

 

美联储理事鲍曼和沃勒罕见公开支持降息,认为就业市场疲软已成事实,在高关税和复杂外部环境下,继续维持高利率不再合适,需“更积极主动”地将利率调整至中性,以防劳动力市场进一步恶化。

 

沃勒更是强调,目前通胀风险有限,就业市场接近“失速”,不应等待情况恶化后才行动,反对过度观望。鲍曼也认为限制性货币政策的风险大于收益,主张防止对经济造成过度压制。旧金山联储主席戴利也公开表示就业疲软迹象明显,支持年内两次降息 (9月和12月)

 

基于以上这些信号,资本市场迅速由观望转向押注——美联储9月降息概率已由37%跃升至75%以上。甚至有多家机构预计,若失业率走高,9月降息幅度或至50个基点。

 

可以说, 降息基本成为市场共识,但背后却远非简单“刺激经济”那么光鲜

 

降息是无奈之举

 

美联储可能要降息了,但不是主动出击,而是无奈之举,这是因为美国“美化经济”的遮羞布被撕下来了,真实经济疲软暴露无遗

 

2025年8月1日,美国劳工统计局发布的7月非农就业报告显示,新增就业岗位仅7.3万,远低于市场预期的11万。这意味着美国就业数据跌破了市场普遍认可的“10万岗位衰退警戒线”,失业率也升至4.2%,释放出明显的经济降温和衰退信号。

 

更糟的是,5月和6月的非农新增就业数据分别从14.4万修正至1.9万、14.7万修正至1.4万,两个月合计修正后减少了25.8万个岗位。下修幅度如此之大,甚至触动了政治神经,美国总统特朗普怒斥劳工部下属劳工统计局局长埃丽卡·麦肯塔弗,指控其“出于政治目的操纵就业数据”,并下令解雇。

 

媒体和市场震惊之余,普遍认为美国此前看似坚韧的经济数据被人为美化,本意是释放经济复苏信号,实则劳动力市场已出现恶化。

 

就业数据作为衡量美国经济温度的第一指标骤然恶化,投资者对美国经济更大范围放缓甚至衰退的担忧在明显升温。 不降息将加大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风险,叠加通胀顽固,美国正处于滞胀“前期”或“类滞胀”阶段。虽还没全面陷入1970年代那种深层、持续性的“高通胀+高失业+增长塌陷”,但滞胀风险明显在迅速累积

 

除此之外,特朗普再次对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发出“威胁”。8月1日,特朗普在“真实社交”平台发文称,拜登任命的美联储理事阿德里亚娜·库格勒已宣布辞职。他表示库格勒“知道鲍威尔在利率政策上犯了错误”,并认为鲍威尔也应当引咎辞职。

 

与此同时,特朗普也加快了美联储人事布局。8月5日,他宣布已将未来美联储主席的潜在人选范围缩小至四人,其中包括前美联储理事凯文·沃什和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凯文·哈希特。市场普遍推测现任美联储理事克里斯托弗·沃勒也包含在名单内,第四人尚未公开。

 

这些候选人大多被视为更倾向于采取灵活甚至偏向宽松的货币政策,反映了特朗普希望通过人事调整推动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的意图。这一举动让美联储9月降息几乎成定局,降息概率飙升至94.4%。高盛和花旗等机构进一步预测,美联储可能连续降息三次,联邦基金利率最终降至3%-3.25%区间左右。

 

美联储要是降息了,对我们会有怎样的影响?

 

降息如何影响我们?

 

先来看A股行情:如果以2024年9月底行情作为牛市第一浪起点,2024年10月至2025年4月的贸易战引发的调整即为浪二。当前明确的是,浪二调整已经结束,但浪三主升段是否启动,还需依赖经济复苏的基本面与市场乐观情绪的共振。

 

从市场情绪看,较为乐观,上证指数临近924前高;但基本面边际走势仍存疑,重点关注两大因素:

 

一是 中美贸易战走向 。虽然尚未完全结束,但已进入阶段性缓和与动态博弈阶段,目前对经济的整体影响可控。

 

二是 国内政策 。宽松货币政策利好A股市场,但我们对降息保持谨慎,主要是因为中美利差过大——10年期中国国债收益率约1.65%,而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达到4.3%。利差扩大易引发资本外流,若美联储降息,将为我们释放一定的货币政策空间。

 

我国降息空间虽有限,但仍有助于提升政策灵活性,缓解资本外流顾虑,增强市场对经济增长的预期 。与此同时,美联储降息可以释放全球流动性,资金有望流入国内资本市场。

 

关于国债,尽管降息利好债券,但当前国债收益率已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2025年降息预期,市场需求部分“透支”了利率下降预期。 所以我们仍然建议采用波段操作策略,高抛低吸 。按照我们的经验,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1.8%-2%区间时可考虑买入,跌至1.65%以下则应考虑卖出,具体买卖点可根据个人风险偏好和具体的货币政策灵活调整。

 

从美债角度看,短期内美联储降息通常推动美债价格上涨、收益率下降,因为降息降低融资成本,提升债券吸引力,但长期风险仍然存在。

 

如果美国陷入“滞胀”局面——经济增长放缓同时通胀依然高企,降息带来的低真实 (扣除通胀后) 收益率将削弱债券的吸引力。投资者在实际收益被侵蚀时,会要求更高的名义收益率进行补偿,推动长端收益率上升,从而使美债价格承压。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美元信用疲软,美债正逐渐被更多资金视为“风险资产”,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无风险资产”。这意味着 只有通过更高的收益率,才能提供足够的吸引力,满足持有美债投资者的回报预期

 

总之,在劳动力市场“爆冷”的压力下,美联储会被迫降息,这会为我们的货币政策提供一定的调整空间,利好国内资本市场。但如果美联储9月仅降息25bp而非市场预期的50bp,或国内经济数据不及预期,可能触发“预期差”回撤,建议分散配置高股息和避险资产对冲风险。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照,文内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读者谨慎作出投资决策。


这次,鲍威尔真坐不住了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