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高才离开:为什么香港留不住内地精英?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2022年,在经济低迷和人口流失的压力之下,香港政府大力推行的“高才通”政策,以高约80%的通过率迅速走红,成为不少内地人赴港发展的首选路径。


三年过去,数据揭示了另一面:只有54%的申请者选择续签。曾经对香港身份趋之若鹜的精英,为何近半都不再续签?


“蹭身份”申请,两年便利期已过


“高才通”续签率低,并不是因为门槛太高。 根据港府数据,在选择续签的人中,94%都顺利通过;极少数不通过的,大多与学历造假或资料不全有关。


小K今年刚刚完成续签。作为C类高才,她从第一次申请到本次续签,都没有找中介,全程DIY。在小K看来,高才的续签并不复杂,只需要按照港府要求递交相关材料、确保材料真实,很顺利地就通过了。她身边也没有高才续签被拒的案例。


不少人当初申请时,实际上看重的并非在港发展的机会,而是身份所附带的福利:出境旅行的便利、子女教育的可能性等等。


然而,现实却是高才通采用“2+2+3”的续签模式,首次只批两年,之后续签必须满足在港工作或有紧密业务往来,并且保持一定的居住时间。很多人并未认真研究过这些规则,只是“先上车再说”。中介更是只管上岸、不管维护。结果两年一过,身份带来的便利用过了,但真正的续签条件并未满足,自然就失去了继续维持的动力。


香港国际教育博主SuperEmma (小红书@SuperEmma) 的观察也印证了这一点。她身边不少中年朋友,申请高才几乎没考虑过续签要求,仅仅是为了孩子能在港读书才办了身份。可他们的生活和事业仍牢牢扎根在内地,既不打算在香港长期居住,也没有在港发展的规划。两年期满,索性就此作罢,连中介费都算白花了。


生活成本是一道硬门槛


就算仔细研读过续签条件、打算在香港长期生活,生活成本的隐形门槛往往来了才能感知到。


自称“广东小城女孩”的起司,从小习惯了宽敞的居所,实在难以接受香港合租的逼仄。她最后选择在远离市区的新楼独居,换来一方属于自己的小天地。为了这个小独居,起司付出的代价是一年十几万的房租,外加每天至少三个小时的往返通勤。


“倒贴钱上班”,是起司现在的真实写照。收入一半直接交给房东,剩下的部分则勉强维持与内地相当的生活水平,偶尔还得父母补贴。


这种落差并非个案。 对很多人来说,三至五万的月收入是生活品质的分水岭:低于这个区间,生活难以体面;但真要赚到那么多钱,其实并不轻松。 官方数据同样印证了这种分层:来港高才的月薪中位数为四万港币,而其中有40%的人收入落在两万到三万之间。


仅仅养活自己也就罢了,如果想要举家来到香港发展,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三口之家需要的房子更大、子女教育需要的投入也更大。作为老港漂,SuperEmma从2012年留港至今,她给出的标准是:一个三口之家,如果年入不到一百万港币,不适合放弃内地的一切来香港; 要想维持和内地中产相当的生活水准,至少需要两百万。


她见证过不少举家迁港的中产。有人放弃了内地的稳定岗位,抱着为孩子争取教育资源的愿景而来。现实却是,狭小的两室一厅每月租金三万港币,昂贵的国际学校学费动辄几十万一年。数字摆在眼前,很多家庭的理想很快被击碎。


让律师卖保险,让程序员写报表?


在高企的房价和拥挤的生活之外,更深层的结构性因素,在于香港的产业结构与高才群体的背景之间的错位。


在SuperEmma看来,如今的香港产业格局相对单一,缺乏创业土壤,机会高度集中在金融、商贸等传统强势行业。对于外来者来说,职场机会几乎是一潭死水:能留下来的,要么是带着资金和产业优势的高净值家庭,要么是藤校、清北出身的名校精英,否则很容易陷入职业发展的困境。


更现实的是,那些放弃内地优渥岗位的人,来到香港并不一定能过得更好。SuperEmma本人从事保险,她观察到,不少原本在内地是律师、医生的专业人士,来到香港,一无本地人脉二无专业资质,只能改行卖保险,放弃在内地获得更高社会地位的可能。网络上甚至有人讽刺,高才通简直成了“保险人才引进计划”。更尴尬的是,香港入境处助理处长翁荣桢曾公开承认:部分从事保险等佣金制行业的高才,因为无法证明在港有稳定收入而最终被拒。


香港的强势行业固然高端,但容量有限,而且极度看重本地经验与人脉,非顶尖背景者很难突破。许多通过高才通来港的人,偏偏来自互联网科技、人工智能等在内地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而香港新兴行业不仅规模小,更多是为了金融行业服务。高才们希望在职业上更进一步,但往往找不到匹配的舞台。


这种错位带来的后果就是,一个履历优秀的年轻人来到香港,要么硬着头皮转行到金融、保险等陌生领域,要么就只能降低预期,进入对口但规模有限、薪资一般的中小公司。职业上的降维与被迫转行带来的落差感和不稳定性,也是续签率偏低的重要原因。


这种落差感,起司也深有体会。作为985院校毕业的中产家庭子女,她赴港后发现自己所在的公司本地化、规模小,身边同事的学历和能力也不如预期,与她曾实习过的大厂氛围差距明显。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让她难免觉得“不值”。


就算是“粤语通”,也对香港没有归属感


生活成本、职场错位,都是道硬门槛,但只要勒紧裤腰带,想在香港扎根的人并非完全没有办法。所以让不少高才犹豫的,还有一种难以化解的生活隔膜。


这种隔膜首先体现在社交与文化上。Christine最初通过专才计划来港,希望满三年后转申高才。她形容在香港的日子舒适又孤单:职场氛围单纯,下班后同事各自散去,很少像在上海那样,能随时约人一起吃饭。但要成为真正的“local”并不容易,只能维持一种“在此生活、却不打算扎根”的状态。


语言是另一道无形的门槛。粤语不仅是一种工作技能,也承载着庞大的文化圈,决定了一个人能否真正融入。起司算是条件优越的,她是广东人,会讲粤语,从小对香港有认同感,也常随家人来港购物旅行。但即便如此,她也没有打算买房安家,除非哪天突然“发达”。


居住选择则更直观地反映了这种隔膜。小K从一开始就没打算长留香港。她从事国际教育业务,与香港保持紧密往来,但并未在港就业,而是注册了个人公司。她受不了香港逼仄压抑的生活环境,于是常驻广州。像她这样的“双城人群”并不少见,他们更多把香港身份当作备选,实际生活和事业依然扎根在内地。


事实上, 是否愿意买房置业,是衡量移民能否融入当地的重要指标。 一项针对新加坡移民的研究表明,与租户相比,拥有住房的移民在社会融入程度上更高。但根据劳福局的调查,高才续签人士中,约七成只能租房,仅有13%选择买房,另有17%长期住在酒店或公司宿舍。


数字背后,正是高才群体在香港生活的疏离与不安。


高才通还香吗?


归根结底,高才通是一个双向选择的政策窗口。


香港一直存在不同类型的人才引进计划:此前针对留学生的IANG签证、需要雇主担保的专才计划,以及门槛更高、审核更严的优才计划,等等。但这些计划要么通过率不高,要么门槛较高。“高才通”之所以在短时间内爆火,正是因为其申请简单、通过率高。


它的出台,本质上是一种“救急”之举:从2019年开始,香港经历了连续三年的人口流失。因此,高才通要吸引的对象无外乎两类:一类是能“出钱”的人,为香港带来资本;另一类是能“出力”的人,为香港补充劳动力。


也正因为如此,哪怕政策初期不够成熟,吸引来一些为了子女教育、旅游便利或身份套利而来的中产,甚至出现造假案例,最终都将在续签环节被自然筛掉——留下的,必然是能为香港带来实质价值的人。


相较之下, 最符合港府需求的,其实是内地年轻人。 他们学历背景优异,工作态度积极,薪资要求相对低廉,可以迅速填补岗位缺口,甚至与本地人形成竞争。在人才流失严重的当下,这批轻装上阵的年轻人,才是港府真正想要留下的。


起司认为高才通的核心逻辑还是一种互惠互利:“有利益,才能走得长久。如果一个人才计划只让内地人受惠,却无法给香港带来价值,那它也不可能维持下去。”


但问题在于,年轻人对香港的态度也早已不同往昔。“如今的香港和那个劲歌金曲的年代已相去甚远,各取所需罢了,在哪里都是一样的。”起司在采访中笑着说。在她看来,广州、深圳还是香港,本质上都是离开家去大城市打拼,只不过香港多了一张签证优势。Christine则更淡然,表示“没有一定要去哪里,各种机会都不会拒绝。”


香港曾是象征着东亚经济奇迹。但在年轻一代眼中,它早已不再是那个闪着金光的地方。对他们而言, 流动性才是常态,香港不过是跳板之一。


至于七年之后,会有多少人真正通过高才通拿到永居、在香港安家,恐怕不取决于政策本身的微调,更在于香港能否提供与高才们匹配的职业舞台与生活空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ELLEMEN睿士 ,作者:Susu,编辑:ccc,新媒体内容总监:TAN HAO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