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中年转型,还尚未成功的男士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认识A先生,是在一次给保险公司开讲座讲宏观经济的时候。


台下有三分之一左右是刚入行不久的新人,他就是其中之一。我注意到他的眼神非常认真,而且响应的表情很明显,是能听懂的,应该之前是财经投资方面的专业。


讲座一结束,他就来加我的微信,然后很认真地问了我一个问题:刘老师,你觉得做保险这件事有前途吗?


我被他问得有点懵,如果你不确认这件事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为什么要来做呢?他说他之前是一家大型外资企业中国区的高管,这家企业把整个中国区归并到亚洲区了,解聘了大多数用于业务拓展的高管和销售,留下的都是一些技术支持、客户服务人员,由亚洲区直接管理。


他找了一段时间工作,发现要想非常体面地延续原有的职业发展通路可能性很小。而接触了保险行业之后,他认为自己对经济和理财的认知是够的,口才也不错,说话很有条理性,身边还有相当一批中高净值的人群,所以他相信可以很快打开局面。


但是入职之后好几个月都没有开单,他觉得一切跟他的想象完全不一样,于是就有了一些怀疑。


我说中高净值人群早已被做理财的、保险的、移民的、高端消费品甚至做干细胞的无数人扫过无数遍了,对他们来说保险并不是新生事物。所以想立竿见影可能性当然很小。


但是过去疫情这几年之后,人们对于健康、对于应对一些未知风险都有了更多的认识,包括年轻人,因此保险这个行业还是大有可为的。


然后他问我,什么样的人能把保险做好呢?我说是那些把保险作为一种信念,因此准备好了用很长时间去坚持的人。客户都是聪明人,那个最能说会道的人只是用来了解信息的,而选择在谁那里购买,他需要的是一个踏实可靠、很多年以后需要理赔的时候还能找得到的人。


我见过的所有在这行超过8~10年的人,就没一个不挣到钱的,他们都有自己稳定的客户群。而前提是他要真心认为这是一份终生的事业,是真心,而不是培训时的那些话术。无论如何都会坚持的那种内心信念,客户是能感受得到的。


他听得似懂非懂。眼神里还是有一些犹疑和不确定。这时那位把我请去讲课的团队长很高兴地跟我说,这两年保险行业很火,来了很多非常优秀的素质非常高的人加入团队,学历高,很多还是企业的中高层。


我笑笑跟她说,一年以后也许没有几个人还在,而这些人也未必会有你想象中的产出。


讲完课后的几周里,A先生常在微信上问我一些问题,后来就联系少了。前些天团队长跟我说,我看得很准,的确之前进来的那些高学历、做过管理层的人基本上都离开了。


我问A先生还在不在,她说,他还在,基于以前财务的背景卖一些高价的以投资为主要卖点的产品为主,卖得还可以。希望他能一直顺利吧。



有一天偶尔经过一条僻静的小路,正好想起来喝杯咖啡,看见一家店面不起眼的小店,就走了进去。虽然在梧桐区,但这条小路上实在没什么人流量,我一个人坐在门口的露营椅上晒太阳,觉得蛮平静舒服的,而店家就未必开心了。


店里只有老板一个人。我看着他的气质不像是咖啡师,很难形容那种感觉,就是咖啡师的动作是不是帅气,并不要像调酒师那样搞出很多花活,而是一种专业与热爱所散发出来的味道。


他虽然做得很认真,咖啡味道也很好,但是少了一点那个气质。


我随口问了句:“您是在哪儿学的做咖啡?”


他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是味道不好吗?我刚学没多久。”


他就是B先生。他说他原来是在一家互联网大厂,40岁左右的年纪属于有点偏大了,卷不动,而且早些年也没有在综合管理、人际关系啊这些方面动过脑筋,所以连个主管岗都还没有拿到,因此每年都面临很大的优化压力。碰巧看到家里附近有家咖啡店要转让,原来的老板要回老家,转让费很公道,房租也还可以。于是想了想下半生可以过得安逸一些,不想再去战场般的职场和人情世故的堆里去拼杀了。


一个重度的咖啡用户,就这样变成了一个咖啡学员,然后成了咖啡师和老板。


我问他生意好不好?他笑笑说还行。说以前不接外卖不搞线上的话,赚不到什么钱,每天三五十杯咖啡,全是为房租打工了。幸好在互联网平台工作多年,对于平台规则这些东西不陌生,也有一些前同事朋友帮忙,把那些客户评论啊,口碑啊,页面优化呀,合理地利用规则呀,这一套套的都整出了门道。


现在一个月能有一两万的利润,但是请不起人。这家店早上八九点是一波高峰,而下午又是一波外卖高峰,遇到节假日就有很多游客和闲着没事的文艺青年能一坐坐到晚上,所以他起早摸黑的,基本上就没有了什么休息的时间。有时给自己放假,就偶尔会请咖啡师临时工来帮他顶一天。


我说还有打零工的咖啡师啊?他说他们是有一个群的,哪天某位咖啡师的本职工作轮休,又不想出去玩儿,就会出来接外快,一两百一天。


我看他的状态谈不上什么大的成功,但在上海这个咖啡店密度比纽约东京还高的大城能做到盈利,也实属不易,算是完成生活方式的转变了吧。对了,很多人可能不了解经营一家咖啡店的真实情况,都还有那些文艺的、安逸的预设幻想。


其实让一家咖啡店活下来是非常不容易的,好比说订制一个好看好用的纸杯加上杯盖要接近一块钱,采用有品质的咖啡豆子一杯咖啡的原材料价格也要三四块钱,商用的水电比家里用的要贵许多,另外在市区随便啥样的小店,二三十平方米房租怎么都得小两万起。所以每天卖50~60杯二十几块钱的咖啡,那只是保本线。


我在朋友的咖啡店里天天泡着看书写字,特别能理解大风大雨天生意开天窗时他的郁闷和焦虑。


中年人第一次开店,其实比打工还辛苦,也不稳定,唯一的收获可能就是自由度高,没有人管,也没有那些复杂的勾心斗角吧。



C先生在开网约车。


我以前做投资时养成的习惯,遇到不同业态、做不同生意的人,都喜欢跟人聊天,看看那些不一样的盈利模式,一些有趣的窍门,还有不同行业当前的现状。


我打车碰见看起来还比较健谈的他,就问现在开网约车能赚钱不?


他说他不是很清楚。原因之一,他才刚开了一两个月。原因之二,他和其他网约车司机还不一样,他不是全职开,只是在上班以前、下班以后的业余时间开。


我很惊讶,说你还有本职工作吗?他说是在一个民营企业,这家公司里国资占了个小股,这两年老板老是憋着要把公司卖给国资股东,但是人家一直没答应。


我说老板是不想干了吗?他说一是生意不好做,二是想卖给国资之后能少一点麻烦,多做一点业务,而且多少套点现也算是给几十年创业的一个交代。


我说那股东不想买怎么办呢?他说,国资股东也没说不买,但就是一直在开会讨论的过程中,他说国企你懂的,研究一个事儿的时间都很长,就算决定要买了,还有至少半年的审计调研的过程。所以老板现在又不能撒手,干着呢又实在比较艰难,就只能做了一些降薪和缩减提成的动作。


一年多下来,他每个月的收入就降了。但是原来那点收入的每一块钱都是有着具体用处的,房贷,孩子学费,家里的各种开支,所以丢掉的那一部分就必须得想办法从别处补回来。


我问他说能补回来吗?他说差不太多,总好过没有。我上车的时候大概是晚上九点,他说今晚九十多块了,努把力有两百就回家。我说今天这状况算生意好还是差?他说是中等。


我说那这样一个月30天也有六千了哦。其实话一说出口,我就有些后悔,的确是没过脑子。果然,他笑笑白了我一眼,说:你当我超人啊。


我也笑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不绝之路,怎样的艰难也总要扛过去。看他状态还不错,我也挺高兴。



D先生是我老同学,五十出头。之前也是职场成功人士,上海头部房地产商的项目负责人,仅次于业务老大,平时也是一呼百应、屁股后面跟着一帮包工头的人物。


今年企业问题挺大的,他也遇到大裁员,就转到一家民营工程企业任职,具体职位薪资我没敢多问。前两天问他情况咋样,适应了不。他说:还行,忙很多,杂事儿也多,民营老板的调性你比我熟悉嘛。说话声音低了不少,意气不那么风发了,毕竟是从甲方到了乙方,一路诸侯成了部曲,那个感觉我懂。



E先生以前一直是企业高管,在投资界也小有成功案例,七八年前主动转型为企业咨询顾问,帮助企业做战略转型,也给创业者咨询补经营短板。平时写书、讲课,这些年写了三本书,也在做自媒体。


起初每年忙得不行,给六家企业做顾问,连轴转地参加业务会、战略会,到处讲课,感觉比上班时还忙,收入也不低。后来企业都不折腾了,收缩了,顾问也就不需要了,而且所有企业普遍都在大幅压缩培训经费,收入就直线下降。


有好几家MCN机构来说,看短视频觉得很有料啊,形象和语言也都可以,完全可以往知识付费赛道的大网红走。但是合作过程中,E先生非常不喜欢那些刻意制造对立、焦虑的表达方式,也不愿意在直播时采用那些行之有效的套路,只想讲自己愿意讲的东西,理性的、客观的、有逻辑的。而事实证明,那些就是没有流量和效益。后来合作都没有继续,机构毕竟都是要赚钱的。


E先生现在选择再沉一段时间,四处走走,高强度地看书、思考,一边写作一边重新整理自己的体系,偶尔也继续产出自媒体内容。他相信真正的有价值的东西,一定能穿越时间,穿越流量和喧嚣的迷雾,最终赢得读者和听众。


他也在转型但尚未成功的路上。


E先生,就是我。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