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资管,困于“价值”围城
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刘国辉
图片来源 | AI制图
首批新型浮动费率基金发行大战接近尾声。截至6月25日,26只浮费基金中已有19只完成募集并成立,累计募资188亿元,其中规模居首的,并非来自头部大厂,而是由周云担纲的东方红核心价值基金,率先宣布达到募集上限而提前结束募集,规模达到19.91亿元。
这有点出乎意料。东方红资管虽然曾是权益出色的公司,不过自2021年以来发生明显衰退,业绩与口碑、规模下滑明显。
此次在首批浮费基金发行中表现出色,跟周云不错的业绩相关。此外公司发行的FOF产品东方红盈丰稳健配置6个月持有A首募规模达到65.73亿元,仅用7天完成募集,是6月发行规模最大的基金,对于公司的士气也有提振。
这些都为新任总经理成飞的新征程开了个好头。
4月3日,东方红资管公告,原总经理张锋因个人原因离任。5月9日,公司再次公告,前国信证券副总裁、国信资管董事长成飞担任东方红资产管理总经理。
原总经理张锋主动权益投研出身,曾是业绩不错的基金经理,见证了东方红资管曾经的辉煌,任上提出“二次创业”,不过没能带领公司走出低谷。知名基金经理纷纷离职,周云是少有的仍在东方红坚守的权益大将。成飞是固收投研出身,2021年担任国信资管总经理后,带领国信资管实现了净收入的提升。
迈入新阶段的东方红资管,能否重塑辉煌?
众星离职后,周云成东方红台柱
这些年来东方红资管流失了不少权益大将,如王延飞、孙伟、刚登峰、韩冬、钱思佳等,留守的周云成为公司权益部门的顶梁柱。
此次周云管理的东方红核心价值能够在此次首批浮费基金发行大战中规模居首,除了公司进行了较大力度的宣传与营销外,周云近年来良好的业绩表现也功不可没。
周云2015年开始在东方红资管管理东方红京东大数据和东方红新动力两只产品,截至目前(2025.6.26),收益分别为203%和184%,都是两倍左右的净值增长,年化回报分别为11.98%和11.25%,表现都相当不错。且2025年之前开始管理的所有产品,包括已经卸任的产品,至今都是正收益,这是非常不错的表现。
周云早期偏深度价值,偏好低估值、性价比,这类基金经理基本都是熊市排名靠前,牛市业绩较差。周云前几年里业绩都不错,到了2019-2020年牛市,由于持有较少的核心资产,业绩排名靠后,都在后50%。2021年以后的熊市中,排名靠前,东方红新动力除了2022年出现亏损,排名在同类30%左右外,其他三年均为正收益,同类排名在前10%左右。
除了深度价值风格比较适合熊市,业绩变好的因素还在于投资框架上做了不少调整,比如注重降低组合中个股的相关性来控制风险;在注重低估值的同时,也注重必须有稳定的分红能力;另外在选股上也更加注重周期和趋势,注重业绩的兑现能力。
例如周云在2016年Q2就开始重仓鞋业股奥康国际,这家公司当时股价17元左右,在所在领域有较强竞争力,但在消费趋势的变化下,业绩与股价逐渐下滑,周云一直到2021年左右斩仓,股价跌到7元左右。在此后周云重仓股持仓更加均衡,既有地产、制造等领域的低估值公司,也有电子、软件、新能源等领域的成长型公司,如九号公司、中望软件等风格逐渐从深度价值转向均衡风格。
整体来看, 这些年来为周云贡献收益的,主要还是偏价值的资产,如海螺水泥、广深铁路等红利股,在成长领域胜率还没那么高 ,如他在2021年九号公司上市之初就重仓该股。不过九号公司上市即巅峰,此后大幅下跌,周云在2024年初斩仓,在该股上亏损应该在50%以上。在另一个成长股博迁新材上,则收获不少,取得了翻倍收益。
总体来说, 在全市场偏价值风格的基金经理中,周云是非常有竞争力的一位,长期稳定性强,能力也在不断进化。目前周云管理规模达到152亿元,在全市场也是规模较多的一位。
多元风格转型不力,价值风格为体,成长风格为用
虽然周云表现不错,但现在还很难说东方红资管这家曾经业绩不错的公司,经过过去几年的动荡,如今能否快速走出低谷,否极泰来。
东方红资管与沪上一些主权权益为主的基金公司如交银基金一样,转型并不顺畅。主动权益经过几年的业绩不佳后,元气大伤,人才凋零,而能够支撑规模的固收与指数产品又没能发展起来。
东方红资管自创立之初,业务就以主动权益为主。对东方红资管影响深远的,是王国斌和陈光明。二人现在分别是个人系公募泉果基金和睿远基金的创始人、市场上颇具影响力的投资人,在早期,这两位是东方红资管的主要负责人。
1998年,曾经任职于万国证券投行部、中经开交易部的王国斌,加入东方证券,创立了东方证券的资管业务,即东方红资管。陈光明被同在东方证券资管部门任职的傅鹏博招来,从研究员做起,做到投资经理,在2005年成为部门负责人。
这些早期人物奠定了东方红资管聚焦主动权益、注重价值投资的标签风格。
王国斌和陈光明都是国内比较早接受价值投资理念的投资人,不去赚博弈的钱,聚焦在企业的基本面,赚企业成长的钱。王国斌的选股标准就是“幸运的行业 + 能干的公司”。他明令禁止跟庄炒股,要求只能去做价值投资。陈光明开始是深度价值投资者,对低估值公司比较有信心。后来逐渐从深度价值转向了成长价值。
二人管理之下的东证资管,在最初就树立了价值投资的风格,也在投机盛行的年代创造了优秀业绩。2009年至2017年,陈光明管理东方红四号集合理财产品,中间经过牛熊转换,收益达到456.6%,年化收益超过20%。 在王国斌、陈光明的投资理念影响下,东方红资管旗下基金经理大多自主培养,形成了比较一致的价值风格,偏好白马股,例如海康威视等,在当时贡献了较好收益。
2016年林鹏、孙伟、刚登峰、王延飞、韩冬、周云、秦绪文等基金经理崭露头角,业绩大多排名中上游,2017年,在偏股基金业绩排名中,东证资管旗下6只产品进入前十;在混合型基金排名中,排名前五均来自东证资管。林鹏管理的东方红睿华沪港深,以67.91%的净值增长率成为混合型基金的年度冠军。
在这段时间里,东方红资管是权益产品业绩最好的公募之一。海通证券2019年的研报显示,从3年期(2016年10月10日到2019年9月30日)绝对收益排名看,东方红资产管理旗下权益类基金平均收益率在99家公司中排名第一。
这是东方红资管最辉煌的时间,业绩与口碑俱佳,规模也持续攀升,Wind数据显示,东方红资管非货基金管理规模从2015年Q2的330亿元上升到2021年Q2的2464亿元,行业排名从46位上升到18位,展现出了进军行业第一阵营的潜质。
不过此后状况反转,东方红资管业绩与规模均掉头向下。到2025年Q1,非货管理规模下滑千亿至1461.64亿元,跌出了行业前30名,位列33位。
2021年东方红资管虽然规模达到历史新高,但强弩之末的态势已经非常明显。王国斌在位时就曾酝酿股改,推出股权激励。但作为市属金融国企,激励方案未能获批。此后高管与明星基金经理离职的情况不断上演。 王国斌2016年离职,投身一级市场,后又创立泉果基金。陈光明2018年也离职,与傅鹏博等创立了睿远基金。这两家个人系基金公司此后吸走了不少东方红资管体系内的人才,如刚登峰、钱思佳、孙伟相继加盟了泉果基金,固收大将、副总经理饶刚2021年加入了睿远基金。副总经理、明星基金经理、权益投资负责人林鹏也在2020年离职,创立了私募和谐汇一。
比缺乏激励导致人员流动影响更大的,是公司权益投资风格过于单一,集中在价值风格。 价值风格在2016-2020年的大盘价值风格行情中如鱼得水,但在此后的成长股行情、中小盘行情中非常不适应,旗下基金经理大多业绩不佳。2021年和2022年均亏损较多的韩东在2022年离职;2023年,已经连亏两年的百亿基金经理孙伟离职;百亿基金经理王延飞代表作东方红睿玺三年持有混合在2021-2024年持续四年亏损,也于2024年离任。
东方红资管的权益实力由此大幅下滑。2021年8月,张锋接任东方红资产管理总经理。他针对公司状况,提出了“二次创业”战略,推动公司向平台化、多元化、市场化方向转型,主导投研体系从“中心化”转向“去中心化”,针对公司基金经理集中在价值风格的局面,鼓励多元投资风格,引入外部基金经理如原广发基金苗宇、原摩根基金刘辉等。
这个方向是对的,如果一家公司只有一种投资风格,很难适应A股时常变化的风格特征,往往导致基金经理表现集体疲弱,也使公司的投研视野受限。
不过 此后又遇上A股三年的低迷期,引进的基金经理虽然历史业绩不错,但在东方红还没能有所表现。 成长风格的刘辉管理东方红睿丰两年多,亏损了25%。偏质量价值风格的苗宇管理最长的产品也亏损了20%左右。从华泰保兴引进的傅奕翔,同样是成长风格,管理的产品均亏损了30%以上。从中信保诚引进的刘锐,今年抓住了创新药以及港股的机会,亏损较小。从博时基金引进的蒋娜,今年开始管理产品,业绩不错,不过时间较短还有待验证。
内部培养的基金经理大多也业绩不佳。林鹏2020年离职时说,将承载着各位朋友重托的东方红系列基金交到他们(指东方红自身培养的基金经理)的手中,我很放心,且更有信心。
现在看来,这些基金经理的表现很难让人放心。
留守的中生代选手只剩下了秦绪文。他的代表作2017年初管理至今,收益只有50%,年化4.91%。2022年至今三年亏损,同类排名都在后40%。
2019年开始管理产品的周杨表现相对不错,代表作2022-2023年都跑赢了基准,2024年没能跑赢,不过实现了正收益,在东方红算是不错的,这几年在汽车、军工等板块挖到了一些牛股。
2020年开始管理产品的李竞比较注重行业空间、企业竞争力以及合理估值,2020-2021年重仓新能源、互联网等,业绩不错,此后两年在新能源、互联网以及港股上配置较多,带来较大亏损。2024年一手红利,一手成长,业绩总算有所恢复。不过在2022-2024年亏损较大,除了代表作东方红启东五年收益40%实现正收益外,其他管理时间一年以上的产品均处在较大亏损中。而代表作年化收益也只有6.62%。
近年来提拔的新人几乎都是亏损较多。高义自2021年初管理产品,亏损超过30%;郭乃幸沿袭了东方红传统的价值风格,偏好消费、医药等领域的大盘价值股,自2021年开始管理产品,目前产品都处在亏损状态,去年至今业绩有所修复。同样持守东方红价值风格的张伟锋则是已经连亏了三年。蔡志鹏是中生代选手,也是典型的东方红风格,偏好价值、大盘股,此前一直在管理集合理财产品,2021年才开始管理公募,目前产品也都在亏损阶段,2022-2023年亏损较多,2024年把握住了有色资源股以及红利板块的机会,业绩出色,不过还没能弥补之前的亏损。
新能源基金经理李澄清在2024年表现不错,不过目前已经离职。医药基金经理江琦今年重仓创新药,业绩优异,此外在2023年也实现了正收益,相对较好。
总体来说,东方红资管目前在任的基金经理多数表现不太好,王国斌、陈光明为东方红资管留下的投研遗产,即“幸运的行业+优秀的公司+合理的估值”价值投资框架,偏质量价值风格,选出来的都是大盘价值,在这几年里比较吃亏。
张锋力推多元化风格,但现在东方红的成长风格还不太成气候,跟市场上大厂的成长风格基金经理相比,要弱不少。而深度价值风格又没有合适的选手。多元化风格还未形成。
年份 | 主动权益管理规模(亿元) | 行业排名 |
---|---|---|
2017 | 645 | 8 |
2018 | 606 | 7 |
2019 | 778 | 8 |
2020 | 1195 | 13 |
2021 | 1593 | 14 |
2022 | 1150 | 14 |
2023 | 894 | 13 |
2024 | 723 | 15 |
2025Q1 | 684 | 17 |
东方红资管2017年至今主动权益规模与排名
在主动权益规模上,截至今年Q1,东方红资管规模684亿元,较2021年高峰期减少了近60%,行业排名从2017年名声鹊起时的第8位,逐渐下滑至现在的第17位。
固收竞争力一般,指数布局过少,加剧规模下滑
如果主动权益陷入困境,那就要在固收和指数产品上有所增长,才能避免陷入颓势。不过可惜的是,东方红资管和同城的交银基金等依赖权益产品的公司一样,固收与指数业务都没能做起来,竞争力有限。
由于长期在主动权益上有优势,东方红资管在固收上主要发力有一定股票仓位的“固收+”产品,主要的“固收+”基金经理包括纪文静、孔令超等,二人都是2015年-2016年开始管理公募产品,代表作至今年化收益分别为5.82%、4.44%,也算是比较不错的水平,如 纪文静的年化收益与天弘基金姜晓丽比较接近,不过与易方达的胡剑、王晓晨的“固收+”代表作7%以上的年化回报相比略低一些。而且纪文静代表作的股票仓位更高,通常在20%-30%之间,而胡剑、王晓晨代表作的股票仓位都在15%左右。
团队方面,东方红资管“固收+”基金经理包括纪文静、孔令超、胡伟、徐觅、王佳骏、余剑峰等几位,“固收+”产品定位比较一致,股票仓位多在20%-30%,另外团队整体实力在行业中也并不占优。从规模来看, 截至今年Q1,“固收+”规模234.76亿元,居行业第18位。
由于长期聚焦“固收+”,纯债产品布局不多,错过了中长期纯债这样的公募大赛道。WIND数据显示, 截至Q1东方红资管债基规模458.13亿元,居行业58位。
长期以来主要做主动管理产品,在指数产品上缺少重视,目前指数产品规模可以忽略不计,目前只有少量场外指数基金,以及指数增强产品。这也加剧了东方红资管的规模困局。
成长风格投研能力有待建立
虽然做资管已经近30年,但东方红资管在公募市场从起朱楼宴宾客到楼渐塌,也就十年时间。
随着成飞成为公司总经理, 鉴于成飞的固收背景,可能会在固收上寻求增长点。同时在权益上继续推进“二次创业”,稳定价值风格基金经理的业绩,寻求多元投资风格的布局。 从过往经历来看,成飞重视投研,尽量不做太短期的产品,坚持做自己能力圈内的事,与东方红的理念比较契合。
目前来看想要恢复到之前的江湖地位,是比较困难的事。
在权益方面,一方面需要稳定价值类基金经理的业绩,另一方面要培养成长风格相关的投研能力,从而让公司形成一种多元、包容、相互取长补短的投研文化,这对于东方红资管来说是比较大的挑战。
目前在投资团队中,东方红资管组建了权益投资一部和权益投资二部,权益投资一部以周云为总经理,成员主要是东方红自主培养的价值型选手,包括李竞等;权益投资二部以从广发基金转会而来的苗宇为总经理。
公司近年来引进了四五位偏成长风格基金经理,历史业绩也都不错,但到了东方红资管,都没能形成良好业绩。 而从2023年至今,成长风格还是有一些投资机会的。这些基金经理没能做出业绩的深层次原因,可能是东方红资管的研究还没能为这些基金经理提供足够支持,使得成长风格基金经理处在单打独斗的状态。
因此东方红资管投研实力的补强,投研文化的完善,都对于成飞而言是比较重要的任务。在权益上加大投入,增强投研实力,是绕不过的选项。此外在固收上,也需要形成更强的研究团队。影响固收产品的因子众多,因此固收更加讲究团队作战,多大的研究团队决定了能做多大规模的固收产品。指数业务上,可能已经错过了发展机会。
东方红资管很难成为一家大而全的平台型公司。以公司目前的资源,很难在指数赛道上卷起来,也不支持大幅扩充投研团队以及引进优秀投研人才。 近年来规模下滑带来公司财务状况的下降。2024年东方红资管营收降至14.35亿元,净利润3.33亿元,较2023年分别同比下滑30.40%、32.12%。2023年营收与净利润也分别下滑了24.47%和40.7%。这样的财务状况会影响接下来公司在各方面的资源投入。
这样来看,东方红资管想要东山再起,并非易事。短期内更多是打基础、蓄势的阶段。
介于券商“渔猎文化”与公募“农耕文化”之间
长期来看,东方红资管随着新管理层的就位,还是有可能重回升势的。 从此次总经理更迭来看,并非从股东东方证券空降,而是从外部进行了市场化选聘,表明公司还是比较有开放性的。公司近年来从广发、摩根等公司引进了若干基金经理,也体现了对人才有一定吸引力。
东方红资管从发展理念、公司治理来看,其实一直是相对不错的公司,与其他券商资管相比更是如此。理念上来说,长期以来比较推崇价值投资,以及长线投资。王国斌在2010年左右对销售人员的要求是尽量多找能持有三年以上的长线资金。 东方红资管也在行业里发行了较多的三年持有期甚至五年持有期的产品,本意还是不错的,试图解决基民频繁交易的问题,也给基金经理更稳定的资金,可以更长视角布局投资。理念上并没错,只是没能形成与之匹配的投资能力。
公司治理来看,董事长往往来自股东东方证券,对公司的业务影响并不明显,负责具体运用的总经理都是资管行业的专业人士,包括陈光明、任莉、张锋、成飞都是如此。这些人做出的专业判断还是不错的。
董事长 | 任期 | 此前职务 | 此后职务 |
---|---|---|---|
王国斌 | 2010年-2016年 | 东方证券董事长 | 君合资本、泉果基金创始人 |
陈光明 | 2016年-2018年 | 东证资管总经理 | 睿远基金创始人 |
潘鑫军 | 2018年-2020年 | 东方证券董事长 | 从东方证券退休,任睿远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
宋雪枫 | 2021年3月至2022年10月 | 东方证券执行董事 | 上海机场副总裁 |
杨斌 | 2022年10月至今 | 东方证券副总裁 | -- |
总经理 | 任期 | 此前职务 | 此后去向 |
---|---|---|---|
陈光明 | 2010年-2016年 | 东方证券资管业务部负责人 | 睿远基金创始人 |
任莉 | 2016年7月至2021年8月 | 东方红资管总经理助理 | 泉果基金董事长 |
张锋 | 2021年8月-2024年4月 | 东方红资管副总经理 | -- |
成飞 | 2024年5月至今 | 国信资管董事长 | -- |
东方红资管历任董事长与总经理
比如 券商资管这个行业没能做大,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个行业的玩家之前大多沉迷于做通道类业务挣快钱,而东方红资管抵制住了快钱的诱惑,始终聚焦主动管理,没碰通道业务 。
通道业务即跟信托公司一样,发行产品,成为银行的通道,承接银行的资金,并把资金投到银行确定的项目上,帮助银行将资产进行出表,成为了影子银行的一部分。券商资管通过通道类业务在2012年后实现了规模激增,到2018年时,这类业务占到券商资管的八成规模。但在资管新规实施后,通道业务不得不退出。东方红资管一开始就拒绝了诱惑,也就不用做业务调整。
这些都决定了东方红资管的下限会是比较高的。至于能否重新回到行业颈部公司的位置,一方面看成飞上任后,能否在当下的资源约束下,稳步提升投研实力,稳定住投研队伍;另一方面也要看治理水平能否进一步向头部公募看齐。 虽然在券商资管中,东方红资管是绝对优秀的公司,但与头部公募相比,在激励机制、投研文化建设上,还有不少需要提升之处。
对于券商资管为什么培育不出好的投研文化,一位曾在券商资管工作过的公募高管曾表示, 券商资管是一种投行文化。投行文化更像是渔猎文化,知道森林里面有猎物,派一个团队去打,有一定概率打到。如果想增加概率,再派一个团队去打,赛马制,直到通过多派团队把市场都吃下来。而公募更多是农耕文化,需要一步一步来,必须要有春天播种,夏天施肥、浇灌,秋天收获,冬季冬藏。 过程当中,还要注重防控各种风险,比如洪涝灾害来了怎么办。
东方红资管与其他券商资管相比,渔猎文化不那么明显。不过与头部公募的投研文化还有差距。东方红资管一定程度上也是这种渔猎文化、赛马制的产物,东方证券在2015年发起设立了汇添富基金的基础上,又在2013年为东方红资管申请到了公募牌照。东方红资管与兄弟公司汇添富也有诸多的相似之处,投研上比较集中于同一种风格,在多元风格的兼容上并不成功,也因此在近三年经历了行业排名的明显下滑。要回到原来的行业颈部地位,东方红资管还是要在投研文化上多向头部公募看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