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简单心理 (ID:jdxl2000) ,作者:崇衫,责编:罗文,题图来自:AI生成
网上有一种流行说法,当一个人想要改变生活的时候,往往会从“重启人生三件套”开始:健身、读书、学英语。
还有个新火的方法,就是把小时候痛恨的兴趣班,主动捡回来。比如我的朋友a下了班去跳街舞,朋友b在打架子鼓,还有朋友从0开始学长笛。
她们都有同一个共识: 我的生活里,不能只有上班。
相信很多上班久的人,都经历过那种“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的阶段。日子在家与公司之间来回切换,时间一久,许多人在工作的漫长循环里,渐渐失去了热情,感觉自己像是被困在循环里的游戏NPC。
有一段时间,我好像进入了一种类似解离的状态中,对周围发生的一切都没什么反应,要用力地闻气味或者用手去触摸,才能有一些“存在”的实感。
后来我开始玩拼贴手帐,它需要把不同的素材一层一层往本子上粘,有时候也会被不听话的胶搞得火大,但这时候我就会发现情绪又回来了。每次贴完一页,都能感觉自己“落下来了”。
最近几年,我们一直在讨论“work life balance”,我的解法是,在工作之外,多去尝试一些自己喜欢的小事,不仅能丰富生活的“层次感”,更是一种温柔的自我修复。
一、爱好,对抗抑郁情绪的有效工具
与我的朋友们相反,我妈是一个很“爱”上班的人。
就比如刚刚过完的十一假期,总共8天假,我妈加了5天班。要不是第5天活干完了,她还能一口气把这个假期干过去。
但她这么自愿加班,不是因为上班多有意思,而是 她不知道除了上班,还能干什么 。所以我总觉得她没什么生活,总想带她“玩”起来。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教授林小英,在《十三邀》里谈到:“人一生不能只是谋生,还得干点别的。不直接为谋生做的事越多,你的一生其实是越幸福的。”
一个人“玩”得越少,ta感受到快乐或成就感的机会就越少,反之则越多。
发展兴趣爱好就是一个很好的“玩”的方式:当我们把时间和精力,自愿投入到那些能带来成就感和意义感,而且无关收入的活动中时,除了能获得快乐,还能得到更多好处。
兴趣爱好,可以作为“行为激活疗法”中的一环,成为对抗抑郁情绪的有效工具。
“行为激活疗法”是认知行为疗法中的一种抑郁干预技术,通过鼓励个人参与更多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和掌控感的活动,以此缓解抑郁情绪,恢复活力。
比如,“要在工作之外,发展一些兴趣爱好”,可能你只是看到这行字就已经累了。但如果真的撑起劲儿试试“运动、读书、学英语”,可能反而发现自己恢复得更快,更有动力了。
我们认为生命力的恢复就像手机充电,耗空之后接上线,安静充电就好了。但其实 “啥也不干”并不是最好的休息方式,想要恢复精力反而需要我们先“动起来”。
二、感觉“身体被掏空”,更需要创造性活动
现在很流行“人应该多发展输出型爱好”的说法,比如写作、唱歌、做手工……其实这些活动的本质都是 “创造性活动” 。
一项2024年的心理研究表明, 创造性的活动能够给人带来更高的生活满意度。 主动参与制作“创造艺术和手工艺术 (Creating Arts and Crafting) ”,比如玩陶艺、绘画、钩针编织等等,有着显著提高的生活幸福感和价值感。有这些爱好的人,更会认为“生活是值得的” [1] 。
创造性活动对情绪也有影响。很多研究一致发现,它们可以调动更多积极情绪,让人能够处在一种充满活力的积极状态。
心理学家Edward Deci和Richard Ryan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 (SDT) ”认为,人的行动动机分为自主动机和受控动机。自主动机,是指人们源于个人兴趣和满足感自发去做这件事。Deci和Ryan认为,那些出于自我意愿去做的行为,能够给人带来更积极的感受和更好的心理健康 (Deci&Ryan,2000) 。
其实我们觉得工作让人疲惫,也是因为很多时候都被“受控动机”驱使着做事,而生活里的兴趣爱好,才是真正自己能做主的事情。
其中创造性活动给人带来的满足感,简单来说就是“我愿意做、我能做好、我能借此与外界产生连接”。
生活里很多活动体验,都可以起到这种作用。比如,从德国火到北上广深的“乱讲PPT”游戏,参与者根据随机抽到的PPT主题,即兴发挥。
虽然下班还要讲PPT,听起来很“牛马”,但这其实就是一种即兴表演。一项研究调查了202名参加即兴表演的参与者,他们的自尊、与工作相关的自我效能感和创造性自我效能感都会有所提高,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高 [3] 。
除了语言表达,也可以试试运动、跳舞、瑜伽这些身体上的表达和创造。如果下班后,你实在不想动弹,也可以从生活中找找灵感。
三、“眼里有活”,最小单位的疗愈运动
可能很多人觉得,爱好应该是“有点格调”的事。遛弯、做饭、下班后骑一段车……这些好像只是动动身体的小事,算不上什么真正的爱好。但其实,它们同样是一种温和的,经常被忽略的自我照顾方式,可以帮我们很好地从“burnout”里恢复过来。
这些运动强度小、能耗低,不会给人带来压力,同时也不挑剔时间和场所的“运动”,可以统称为“轻体力运动 (Light physical activity) ”。
轻体力运动的范畴很广,似乎只要你的屁股从椅子上抬起来了,都可以说自己正在运动。中国体育报的一篇报道里提到,即使逛商场的时候,玩玩投篮机,都算一种轻运动。
它或许不能消耗多少卡路里,但确实可以带来健康。
很多研究都证明了轻体力运动能够减少久坐时间,并减少慢性病和死亡风险。一篇综述研究提到,即使是轻体力运动,或是活动量远低于一般推荐量的运动,依然能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和不同健康状态的人群中,产生显著的死亡率下降的效果 [5] 。
你可能不知道, 做家务也算一种轻体力劳动,并且具有很好的疗愈效果。
我每次洗完衣服都有一种满足感,看着衣服整整齐齐地挂在阳台,闻着空气里淡淡的洗衣液香味,虽然辛苦的是洗衣机,但总感觉自己又完成一件大事。
一些研究表明,像是烹饪、园艺这类家务活动,是认知、体感与情感参与的巧妙结合,能够有效提升情绪并创造幸福感。
原理也很简单,就是你能用触觉真实地感受到事物的形状和温度,而且总能收到回报。
衣服洗好了,桌子干净了,饭菜做好了,一点点努力就能获得肉眼可见的成就。这能增加我们的自我满足感,让我们重新回到生活里来,找回“过日子”的感觉。
四、其实“没坚持下来”才是常态
我经常会有这样的经历,每当刷到一种新的可以玩的东西,过去尝试过但没坚持下来的兴趣爱好,就会像走马灯一样在我脑子里过一遍。
“哎呀,这个我之前也试过,可惜没坚持下来。”
“当初想玩跟这个类似的,买了很多工具,最后还是都吃灰了。”
不知道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样,每当要开始做什么事的时候,总是先想到“坚持”,哪怕是“玩”也如此,还没开始就先产生了一种挫败感。
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没坚持下来”才是常态。 每当我们完成了某个目标,这个目标就会转化为新的基准线——这个概念叫做“享乐适应”。
比如,如果你的梦想是找一份“事少钱多离家近”的工作,实际上也真的找到了,而当最开始的新鲜劲儿过去,梦寐以求的生活成为日常后,就会变得平淡起来,自然而然地你就会开始向往另一种生活。
因此,你对一件事的热情会逐渐趋于平淡,这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我们不用对此有太多负罪感,有三分钟热度,就发三分钟的光。
五、发展爱好,就是在保养大脑
可能你也听过一个梗,叫“生命在于折腾”,这其实是有科学依据的—— 拥有更多的爱好,对健康有好处。
研究表明,令人愉悦的休闲活动不仅与更低的血压水平、皮质醇水平相关,还能在腰围和体重上起作用,让参与者的自我身体感受更好 [7] 。
除此之外,很多爱好对大脑的保健作用也很明显。
一些研究人员曾经以年为单位,追踪过多位老年参与者的生活。在此期间,有3095位参与者被确诊为失能性痴呆 (disabling dementia) ,但有日常爱好的参与者风险显著降低。有多种爱好的人效果更显著,他们的患病风险下降了22% [8] 。
这与爱好对大脑的保健作用有关,尤其是需要大脑积极处理信息的“思维刺激类”爱好,这类活动对人的认知表现有积极影响。
比如,2024年的一项研究发现,经常阅读或玩益智类游戏的人,在工作记忆的速度和准确性上都有更好的表现 [9] 。而另一项综述研究也显示,持续进行认知类休闲活动 (阅读、下棋、绘画等) 的人,未来出现认知衰退或痴呆的风险更低 [10] 。
这说明,我们发展不同类型的爱好,其实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让大脑保持活力。
所以我们大可以去尝试更多新的兴趣方向,半途而废或是做不好都没有关系,反正大脑锻炼到位了,开心和快乐就是最大的收获。
六、写在最后
发展更多的兴趣,尝试不同的体验,其实都在让我们的内核变得更稳定。
健身、阅读、学乐器或许并不能解决我们生活中的某个具体难题,却能够丰富价值感和成就感的来源。这些感受不依附于外部评价,而全然出自我们的真实想法和体验。
即使在其他场景下受挫,也始终还有一个锚点,让你相信自己永远具备重建生活的力量。
参考文献:
[1]Keyes, H., Gradidge, S., Forwood, S. E., Gibson, N., Harvey, A., Kis, E., Mutsatsa, K., Ownsworth, R., Roeloffs, S., & Zawisza, M. (2024). Creating arts and crafting positively predicts subjective wellbeing.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 12. https://doi.org/10.3389/fpubh.2024.1417997
[2]Henry Putney, Sarah Silver, Paul J. Silvia, Alexander P. Christensen, Katherine N. Cotter,Why does Creativity Foster Well-Being? Autonomy, Competence, and Relatedness during Everyday Creative Activiti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Volume 113, 2024, 104552, ISSN 0092-6566
[3]Laura Berkemeyer, Carmen Binnewies, Micha Hilbert, Lucas Maunz,Creative and healthy through improv: Effects of training improvisational theatre on creative and work-related self-efficacy and self-esteem,Thinking Skills and Creativity,Volume 56,2025,101757,ISSN 1871-1871,[4]https://www.sport.gov.cn/n20001280/n20745751/n20767239/c21673763/content.html
[5]Dakota Greenwalt, Shane Phillips, Cemal Ozemek, Ross Arena, Ahmad Sabbahi,The Impact of Light Physical Activity, Sedentary Behavior and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in Extending Lifespan and Healthspan Outcomes: How Little is Still Significant? A Narrative Review,Current Problems in Cardiology,Volume 48, Issue 10,2023,101871,ISSN 0146-2806
[6]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culture-shrink/202008/understanding-the-therapeutic-appeal-of-domestic-hobbies
[7]Pressman SD, Matthews KA, Cohen S, Martire LM, Scheier M, Baum A, Schulz R. Association of enjoyable leisure activities with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well-being. Psychosom Med. 2009 Sep;71(7):725-32. doi: 10.1097/PSY.0b013e3181ad7978. Epub 2009 Jul 10. PMID: 19592515; PMCID: PMC2863117.
[8]Matsumura T, Muraki I, Ikeda A, Yamagishi K, Shirai K, Yasuda N, Sawada N, Inoue M, Iso H, Brunner EJ, Tsugane S. Hobby Engagement and Risk of Disabling Dementia. J Epidemiol. 2023 Sep 5;33(9):456-463. doi: 10.2188/jea.JE20210489. Epub 2022 Aug 10. PMID: 35569953; PMCID: PMC10409527.
[9]"Effects of Different Types of Leisure Activities on Working Memory across the Adult Lifespan." Psychological Research, 2024, https://doi.org/10.1007/s00426-024-01998-x
[10]Yates LA, Ziser S, Spector A, Orrell M. Cognitive leisure activities and future risk of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dementi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International Psychogeriatrics. 2016;28(11):17911806.doi:10.1017/S104161021600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