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曼教你挑人:如果你无法自己投资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最近,我完成了一个AI挑战:独立翻译整本《安全边际》——这本几乎已经绝版的价值投资经典。


翻译过程中,我发现一件有趣的事:


这本书前13章,卡拉曼讲的全是判断——如何理解风险、评估企业、做出理性的决策;但到了最后一章,他突然换了一个视角,转向了另一类读者:那些不打算,或无法亲自做投资判断的普通人。


“我建议你采纳价值投资理念:要么找到一位在此领域拥有良好记录的专业管理人,要么亲自投入必要的时间与精力,承担这项工作。”


我对此的理解是: 如果你无法亲自投资,那你就必须学会挑人。


这听起来不像是一句鼓励,更像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提醒:你不想选股票,那你得学会选人;你不能判断市场,那你至少得判断谁替你判断。


但问题是,选人,跟选股一样难——甚至更难。可靠的股票很稀缺,值得托付的人更稀缺。


一、现实没有仙女棒


“如果这本书是一则童话,也许结局会更圆满。但现实是,对大多数个人投资者而言,可选的优质投资路径寥寥无几。”


卡拉曼一开头就点破:不好意思,现实不是童话,没有仙女棒和南瓜车,也没有简单的幸福方案——投资,好难。


如果你想参与投资,甚至试图超越市场,你注定要付出大量时间与精力。否则,唯一的出路,就是托付——把判断交给另一个人。


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就可以“安心交出去”了。


当你不自己做判断时,问题并没有消失,它只是换了一种形式:你的题目,变成了“判断谁来替我判断”。


你不再研究财报,而是研究他怎么想;你不再关注股价,而是关注他有没有兑现承诺;你从判断市场,变成了判断人——而这件事,往往比判断市场还要难。


所以卡拉曼说,如果你想委托别人替你投资,基本上你的选择不会很多。他在书中只讨论了三种方式:


  • 共同基金 (Mutual Funds)


  • 全权委托的证券经纪人 (Discretionary Stockbrokers)


  • 资产管理人 (Money Managers)


而他在这一章里,几乎用了全部篇幅,教你一件事:怎么挑人。


二、挑人必问的7个问题


很多人以为,选一个基金经理、投资顾问,比选股票要容易一些。


毕竟人是可以见面的,可以聊理念、看履历、查业绩;而股票冷冰冰,不会回应你。听起来,好像多了些“沟通空间”。


但卡拉曼在这一章反复强调: 判断这个人,可能比你想得更复杂。


你以为你买入的是一套投资方法,结果买到的是一场赌运气;你以为你托付的是一位理性严谨的管理人,但几年后他可能变成了热点基金的营销担当。


你原本判断的对象是企业、财报、估值模型。但一旦你选择托付,判断的对象就变成了另一个人:


他的方法是否稳定?是否真正践行承诺?在压力之下,会不会改变策略或心态?


卡拉曼没有给你一套“万能公式”,但他提出了七个关键问题,是每个准备托付的人都该认真思考的判断点:


1. 他自己投进去了吗?是否“自食其策”?


如果他连自己都不信,又凭什么让你信?


“在我看来,没有什么比这一点更能体现其对策略的信心与诚信。如果他本人都不愿将资金投入其中,又如何说服他人信任?”


“值得注意的是,垃圾债券 (junk bonds) 盛行时,几乎没有管理人将自有资金配置在这一类资产上。换言之,他们‘在外就餐’。”


2. 他对客户是否一视同仁?


托付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信任契约,而信任建立于公平。


“管理人是否对所有客户一视同仁?如果存在差异,原因是什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交易是否同步执行?如否,是否有其他机制保障公平?”


3. 他的管理资产规模,是否已经过大?


越大的基金,越容易牺牲灵活性与回报空间。小策略被大资金“撑爆”,是常见陷阱。


“资产的大幅增长通常会削弱回报表现。可承载的最优规模则取决于投资策略的类型,以及管理人的执行能力。”


4. 他过往的好业绩,是运气还是能力?


投资世界最常见的误判,就是把运气当成能力。


“短期业绩很容易受运气影响。概率规律决定,几乎任何人在某一阶段都有可能获得惊人回报。评估管理人时,关键在于分辨其过往成绩中,多少来自运气,多少源于能力。”


5. 他是否追求绝对回报,而非相对排名?


卡拉曼对“短期排名驱动”的批评非常明确。


“许多基金经理被动卷入短期相对业绩的竞争……基金公司通过按管理资产规模收取费用来盈利,而非依据实际绩效。这种激励结构强化了随波逐流的压力。”


6. 他的方法是否明晰、可持续?


你要托付的不是一套模糊感受,而是一套可坚持、可复制的方法论。


“该管理人是否拥有一套具备长期潜力的明晰策略? (就我个人而言,价值投资是首选。) 他是否关注绝对回报,是否重视潜在风险,抑或也陷入了相对业绩的竞逐?其策略中是否排除了‘始终满仓’等僵化、非理性的约束条件?”


7. 你是否真正理解并认同他的投资方法?


这是很多人容易忽视的一点:理念不合拍的托付,是注定会破裂的关系。


“还需考虑与管理人的个人契合度。如果缺乏基本信任与沟通,关系难以维持。同样,若你对其投资方法缺乏认同,这样的选择本身就是错误的。”


这7个问题,没有一个是“靠感觉”就能回答的。它们之所以难,是因为你不是在评估一个结果,而是在判断一个人的思维结构、策略自洽性、长期动机。


卡拉曼没有直接说“选人比选股难”,但他用这一整章提醒: 一旦你把判断交出去,你要做的判断,并不会更轻松。


三、评价业绩:别被高回报迷惑


很多人挑选基金经理,第一眼看的就是业绩——过去三年涨了多少,有没有跑赢指数,有没有“翻倍记录”。在这个行业里,数字看起来无比清晰,回报率似乎成了能力的代名词。


但卡拉曼提醒我们, 恰恰要对这种“好看的数字”格外警惕。


短期回报极易受到运气影响。概率的基本规律决定了:“几乎任何人在某一阶段,都可能获得惊人的成绩。”这不一定代表他更聪明、更专业、更勤奋,有时候不过是踩对了节奏、碰巧押中了方向。


真正的难点在于:你需要判断,在这份业绩中,有多少是能力的体现,有多少只是运气的产物。正如那句俗语:“一个坏掉的表,一天也能对两次时间。”


而只看表面数字,你几乎无法评估:为了实现这一回报,管理人承担了多少风险?


更复杂的是,投资策略本身也存在周期性。不同风格,会在不同阶段,轮番被市场追捧或冷落。一位管理人当前的“失色”,未必说明其方法失效,可能只是他专注的领域暂时失宠而已。


卡拉曼写道:“如果某位管理人长期业绩稳健,但近期表现不佳,可能是其所专注领域暂时失宠。随着周期转换,其回报可能重新回归长期均值;几年低迷之后,也可能迎来几年强劲反弹。”


所以, 真正的判断力,不在于你能不能挑到一个涨得快的,而在于你能不能识别一个穿越周期的人。


四、托付不是终点


很多人以为,把钱交出去之后,自己的责任就结束了。


但卡拉曼不这么看。在他眼里,托付从来不是一种“替代判断”,而是一种更复杂的判断形式。你不是放弃了选择,而是做了一个更隐蔽、更持久、也更难的选择:你在选择一个替你做决定的人。


这意味着,信任本身,就是判断。


你要判断他是否逻辑自洽,是否诚实,是否能在长期中坚持方法;你还要判断,你们之间是否理念契合,是否建立了稳定的理解与沟通机制。


卡拉曼甚至提醒你关注一个看似“主观”的因素: 你是否真正认同他的投资风格。


如果你是一个偏保守的投资者,却托付给了一位靠做空和频繁交易来博收益的人;或者你倾向长线持有,却被管理人不断换仓追热点所带动,那这段关系很难持续。


理念不合拍的托付,是注定会破裂的关系。


此外,托付不是一次性决策,而是一个需要持续监督的过程。


卡拉曼说,初次评估时关注的问题,在日后同样适用。管理人会变化,市场会变化,你的风险承受能力也可能变化。你必须准备好,在这些变量中,重新审视自己的判断。


真正负责任的投资者,不会说“我交给他了就好了”。而会在交出去之后,依然保持一份对判断链条的警觉和反思。


五、安全边际的最后一环,是你自己


在书的最后一章,卡拉曼没有讲“如何成为一个理想投资者”,也没有试图收束整本书的投资哲学。他只是提出了一个冷静而现实的问题:如果你无法亲自做判断,那你打算把判断交给谁?


这句话听起来不那么热血,甚至有点“泼冷水”。但它代表了一种克制、诚实的投资精神:风险不会消失,只会转移;判断不会省略,只会换一个对象。


在这一章中,他没有给出任何承诺、也没有给予任何鼓励。他只是像一位清醒的旁观者,站在书的结尾,平静地提醒你: 你要么找到一位有良好记录的价值投资人,要么自己承担全部的判断。


他没有说“你也可以成功”,更没有说“坚持就会胜利”。他只是在现实面前,给你留下了一个简单、却不容易的选择。


到最后你会发现,《安全边际》的最后一章,其实不是关于市场的判断,也不是关于别人的判断,而是关于你自己的判断。


安全边际的最后一环,不在市场里,也不在别人手里,它其实是在你自己身上。


附:译者跋:在理性之下,留下余地


翻译《安全边际》的过程,像是在修一座桥。它横跨的,不只是语言的河流,更是思想与立场之间的缝隙。一端是卡拉曼的语境——1990年代初的美国市场、对泡沫与错配的冷峻回望;另一端,是今天的中文世界——信息更碎片,情绪更汹涌,投资也变得更像一种不断被焦虑驱动的选择。


这本书从不试图迎合。卡拉曼不像一位演讲者,更像一位旁观的建筑师。他冷静地一砖一瓦地搭建判断的方法论,也坦率地承认很多结构可能并不坚固。他提醒你,投资并不是寻找答案,而是不断识别你不知道的部分,并为此留下安全边际。


在翻译中,我反复体会这种“留白”的力量。卡拉曼很少给出肯定句。他不说“你应该”,他只说“你需要知道这件事的代价”;他不告诉你“这是对的”,他只帮你划出风险的边界。这种理性、不鼓动、不急于贴标签的写作方式,在今天显得格外珍贵——它不把读者当作客户或信徒,而是当作同样需要做决策的人。


也正因如此,我们在翻译时坚持了几个原则:不夸张润色,不注水扩写,尽量保留原文的节奏与分寸感。那些略显晦涩的断句、重复回绕的结构,正是卡拉曼表达不确定性与权衡逻辑的一部分——翻译不是为了让它“更好读”,而是为了让它“更忠实”。


回望全书,最打动我的,其实是卡拉曼在最后一章所传递的那份克制而朴素的现实感:如果你无法亲自做判断,就必须非常严肃地思考,应该把判断权交给谁。这是投资的最后一环,也是真正的分水岭。很多人会停在“我要怎么选股”,但卡拉曼要你思考的是“我要怎样成为一个不轻率的人”。


这是一本不热情、不煽动,却始终清醒的书。它没有留下多少金句,留下的是一套足以对抗喧哗与投机的判断力框架。在今天这个“自信比克制更有传播力”的时代,卡拉曼的理性显得不合时宜,但正因如此,这本书仍然值得一遍又一遍地读下去。


感谢你愿意花这么长的时间,把这本书读完。


愿你我都能在每一次决策里,留出一份不盲从的余地。


——译者


2025年·春末


P.S.


前后历时一个月,我完成了这项AI挑战,独自翻译完了《安全边际》。


启发和感受很多:我深度阅读了这本书,我反复锤炼了AI使用技巧,我过了一把兼职翻译的瘾,等等。


但我的意外收获是:在经历长达一个月的训练后,手头的ChatGPT越来越懂我的语言风格,越来越知道我想要什么东西。


好几次,我甚至有点恍惚地分不清:


这句话是我写的?


这句话是AI写的?


这大概是现代版的木兰辞——“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AI?”


如果你不相信,让我悄悄告诉你:


结语、译者跋,两篇均为AI所写,我一字没改。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