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服装看经济:何为经济上行的美?
从《简爱》到《了不起的盖茨比》抑或是《呼啸山庄》总是能从对于主人公的衣着描述中,感受到当时服装的审美,阶级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简爱》的背景是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也就是维多利亚早期,布料还不能够大面积地生产。所以,作家在对于简的描述中,”她穿着一件颜色暗淡、布料粗糙的裙子,头发简单地梳在脑后,没有任何华丽的装饰,但她的眼神却透露出一种坚定和自尊。”而对于简的舅妈里德太太的描述中,“她身上那件丝质黑色长袍窸窣作响,我特别清楚地听到她那串珠宝项链发出的叮当声。”
在当时丝质黑色长袍是贵妇常见的单品,而中下层人士穿麻布为主,因为结实耐穿便宜。
而在《了不起的盖茨比》,对于盖茨比的衣着描写中:“盖茨比穿着白色的法兰绒西装和银色的衬衣,系着金色的领带,匆匆过来,一看就是经过精心打扮的。但是他脸色苍白,显然昨晚并没有睡好。”
盖茨比的年代是二十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了繁荣周期。所以在对于盖茨衣着的描述中,他拥有大量的衬衫,颜色涵盖着珊瑚色,苹果绿,浅紫色。在那个年代男士们连开车的手套和丝质口袋巾,都是红色,黄色等亮色系。
这些服饰的细节都体现了在那个时代,总统柯立芝信奉自由经济,政策上放任,带来的”工业繁荣“下,人们的享乐主义和乐观的情绪。
我们可能不懂经济学的那些复杂的数据,但是通过观察周围的环境和人们的状态也依然能敏锐地觉察到经济周期的变化。
从颜色来说,黑白灰基础色系大肆流行,暗色系,流行的时候,通常经济周期不太好。这些保守,沉稳的中性色调,也传达出专业,可靠,谨慎,耐用的信息,也符合在经济衰退期实用主义消费观。从需求侧来说,大家要买更加实用,好搭配的衣服。而亮色,荧光色因为搭配比较难,而会被最先舍弃。
供给侧生产方,因为怕卖不出去,而会选择保守的不会过时的色系进行生产。比如黑白灰,以防止今年卖不出去,明年可以拿出来继续卖,而不过时,也是一种库存管理的策略。从版型上来说,也会更加追求舒适宽松,便于干活,而不是修身款。人们在这个周期更加会减少在服装上的冲动消费,那些“基础款”和“经典款”因为不易过时,更加受到欢迎。
快时尚品牌因为其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会受欢迎,我们熟知的优衣库就是在日本的平成萧条时期崛起的。
除了颜色和款式上选择的变化。还有一些“穿指数“可以间接反映着经济的变化。
有三个反向指数,即我们所熟知的:裙边效应,鞋跟效应,内裤指数。
裙边效应,是最广为认知的。它是由于经济学家乔治·泰勒在1920年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女性的裙摆长度和股市起伏相关。裙摆变短,则表示积极乐观市场。经济变差时,裙摆会变长,是一种保守低调的表现。
另外与之相似的还有鞋跟理论。因为经济不好的周期,大家更加实用。所以,要选择舒适的平底鞋,甚至运动鞋款。而经济上行周期,大家更喜欢展现自己个性的鲜艳惹眼高跟的鞋款。
内裤指数更加隐晦,是前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提出来的。男士内裤会在经济衰退期销售量呈现下降的趋势。内裤是生活的必需品,而更换频率的降低,反映了家庭在尽可能地压缩非紧急开支。
另外,除了穿着的保守,颜色和款式更为常规。也有两个调剂性的指标,口红指数和头发指数。
也就是说,经济越不好,口红卖得越好。因为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人们会减少汽车,珠宝等相对贵价的消费,但是对于小的能装点生活的,口红,丝巾等小物件会增加购买。大家需要相对低成本的悦己产品让自己开心,现如今变成了盲盒,labubu,吧唧。在穿搭上,大家期待用一些亮色的配饰来点缀保守的着装。
还有一个是短发指数,经济低迷的时候,因为短发能产生的变化和造型比长发多,也会有更多的视觉乐趣。当经济不好的时候,人们的物质享受变少,那么就期待有更多的视觉乐趣。可能消耗的洗发水也会变少。
何谓经济上行的美?大约是每个人都招摇地展现着自己的美丽。而不是满大街夏天都是能把整个人都遮挡起来的,颜色丑丑的防晒衣,阔脱裤。
而从地铁人群的穿着。也能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金融的好坏程度。特别是在产业集群比较集中的几个地铁站区。比如:上海的陆家嘴或者静安嘉里中心附近,有很多的一二级投资公司。
这个发现源于一个美国的华尔街的金融专家,他每天都乘坐地铁去曼哈顿。车厢里的金融人士穿着相对随意的时候,则意味着他们的业绩表现较好。一旦西装革履,非常严肃,说明金融危机将要发生或者已经在发生了。因为,他们是去要见客户,要更多地找钱,而投资人们再变得谨慎。
前面的例子,盖茨比是1920年代的美国经济繁荣时期,被称为咆哮的二十年代。口红效应则是1930年经济大萧条时期。到1940年代二战期间,衣服则强调简约功能至上。1950年代的战后繁荣,经济复苏,消费主义兴起。你在那样的年代看到了玛丽莲·梦露主演的电影《绅士爱美人》这部戏中的衣服配饰的夸张,用色大胆。完全展现了和平时期乐观与大众消费的活力。
后面我们来到了19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也在此时崛起。全球结束了冷战格局,强调财富与成功。这个周期,女性的衣服开始强调力量感与张扬,服装色彩鲜艳,设计强调轮廓感,配饰夸张,体现了经济鼎盛期的自信与物质主义。
想一想1988年春晚中,毛阿敏穿着宽大垫肩的衣服,款款唱着《思念》,那是那个时代的美。一切都欣欣向荣,人们相信未来会更好。
如今由于审美的多元,以及环保主义的兴起。一些特殊的案例,并不一定能代表着经济的好坏。比如:亚文化群体Y2K的穿衣风格,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与众不同,对于社会主流的反叛。他们不完全反映宏观经济,更重要的是获得社群认同,流量效应以及自我价值主张的表达。
另外就是二手古着vintage的流行,环保材料的利用。比如:日本,英国非常多的vintage古着店,卖的可能是奶奶辈穿的衣服。那个时候的审美和做工都和现在不一样,那是对“异审美”的追求,”反消费主义“的潮流。另外,FREITAG这个品牌就是风靡全球,通过回收旧帆布、安全带和自行车内胎来制作背包,是再生包的先驱。 这一类的也不是经济衰退的表现,而是对于过度发展生产的反思。
总之,服装的颜色与款式,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强大的关联性。它通过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社会集体心理(乐观/悲观)从而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与审美倾向,进而反映在对于服装颜色和款式的选择上。
下次我们在逛商场或者坐地铁的时候,不妨观察一下。人们的穿着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参考文献】
《简爱》/《了不起的盖茨比》 《漫步华尔街》 《口红经济学》 《过度消费的美国人》 《时尚经济学》 《优衣库:经济衰退时期的二十年经济增长奇迹》 《时尚之恶:创造、生产与操纵》 《服饰·时尚·社会:大师的理论研究》 电影《绅士爱美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小野酱 ,作者:小野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