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俗人逻辑”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各位同学,大家好。


每一次海外游学,都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和学习意义。这一次,我们所处的宏观环境更为复杂。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和个人该怎么办?我想,除了在自身熟悉的领域里持续深耕,我们更需要“向外看、向外学”。


向外看什么?学什么?大体有两条路径:


第一,横向学习,去观察那些经济发展路径与中国相似的国家和地区,看看当地企业是如何应对挑战的;第二,纵向学习,去翻看历史,研究发达国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理解他们是如何走过产业周期、跨越困境的。


今天,我想结合自己在新加坡的学习经历,与大家分享一些体会。


一、“俗人逻辑”的治理智慧


我曾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读过书。这几天来给大家上课的老师里,也有我曾经的同学。


新加坡这个国家很有意思。我有一个看法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可能和大家平时听到的不一样。就是新加坡是按照“俗人逻辑”来治理国家的,所以它相对简单;而我们更多是按“圣人逻辑”来治理,看起来很复杂,需要讲两套话。


举个例子,新加坡讲“爱党爱国”,不是光喊口号,而是要拿出实际行动,付出金钱。你爱党你就得给党钱。这就像谈恋爱,你去追别人,光嘴上说喜欢不够,你是不是要买单?又像娶媳妇,说爱不行,还得付彩礼。所以爱是要有付出的,这就是典型的俗人逻辑。


新加坡政府官员的工资制度就是这样体现的。比如说,新加坡的部长们都是最爱党的,是党挑选出来的人。那么问题来了:部长的工资怎么发呢?


新加坡的做法很有意思:部长薪水分为固定部分和浮动部分,固定部分也不算固定,从全国会计、银行、工程、法律、本地制造业以及跨国公司六个部分中,各自选出4个最高收入者,取这24个人平均薪酬的60% (后来24个人改为全国个人收入最高的1000人) 。这部分每年浮动。另外还有浮动部分,包括年度可变动薪水、个人表现花红、国家表现花红,这些算作奖金。


除了这些薪水,新加坡部长不再享受额外的养老福利,他们的养老、医疗开支和其他所有新加坡人一样,只能依靠公积金制度,不管他们是否额外再兼任多个政府职位,都只能领取部长这一份薪水。


多干活,只拿一份钱,额外的劳动以及那40% (这里假设:能做到部长级职位的人,如果从事其他工作,有很大可能在收入上和那1000个最高收入者齐平) 就算是你“爱党”的付出,相当于实际付出了“真金白银”。这样一来,嘴上喊口号的少了,留下的是真正干事的人。


此外,他们也很强调“花时间”来体现爱。爱一个人,你要花钱,还要花时间。只花很短时间,那叫交易;花很长时间,才叫爱情。


我在新加坡读书的时候,就跟着他们的党员去体验过这种“花时间”。比如每周四晚上七八点左右,他们都要在社区里接待群众,一边坐个律师,一边坐个党代表,部长本人也会亲自参加。我跟着部长去过几次,结束后大家就去大排档吃宵夜。这样的基层接待,他们一做就是几十年。所以你看,新加坡的治理逻辑就是“俗人逻辑”: 钱要真花,时间要真花。


再比如说,新加坡执政党人民行动党的党中央,一共十几个人,办公面积200平方米左右。地点还在幼儿园的楼上。全年开销大约600万新币。钱从哪来?不是纳税人掏的,而是谁爱党,谁来出。议员和部长们把自己收入的一小部分捐出来,用来维持党的运转。党中央也就十来个人,还都是兼职。


而且新加坡公务员的薪资发放很简单,钱直接发到你口袋,没有补贴,也没有秘书、司机、住房等福利。如果你要是犯错,工资也没有了。所以,他们的生活往往非常节俭。我们也经常能看到一些部长自己打出租车。因为都要花自己兜里的钱,自然精打细算。


更有意思的是,他们退休以后完全可以自由选择去做事。如果你在工作岗位上没能力、服务不好,就不会有人再请你。相反,专业能力强、口碑好的人,即便是退休,也会被企业邀请。比如我作为一个民营企业主,想请退休官员做事情,一定是请有口碑的、能干的人,不然自己要出事。


另外,新加坡的国企用人也是一套“俗人逻辑”。不是说谁当过部长,谁就能理所当然去管国企。他们的逻辑是:你有能力,就可以来当CEO。比如凯德集团的前总裁廖文良,原本在政府机构服务,之后到私人企业工作,后来被请去管理国企,把凯德做得非常好。这就是“俗人逻辑”,看能力,不看身份。


总之,我在新加坡学习两年最大的体会就是:他们治理的底层逻辑是“人都是俗人,就按俗人的要求来”。管理原来也可以这么简单。


二、学习带来的“意外收获”


我觉得学习还有一个特别大的好处,就是能让我们发现原本没注意到的联系,而这些联系往往会影响甚至改变我们的思考。


比如,很多人没想到,房地产行业的低迷,居然影响到了养猪业。为什么?因为建筑工地上的工人对猪肉的需求量很大。可是现在房地产行情低迷,住宅商品房上半年销售额只有3.9万亿元,全年估计不到8万亿,而最高峰时是一年销售十八万亿左右。市场规模一下子少了十万亿,工地停工,农民工没活干,猪肉需求就下降。


这让我重新认识了“产业链”的真正含义。过去我们讲房地产产业链,总觉得是家居、建材、玻璃、木材这些行业,却没想到连养猪业也在其中。这就是学习的价值:让我们意识到世界上的联系远比想象复杂,我们的常识其实很有限,只有不断去探求、满足好奇心,才能理解更多东西。


另外,好奇心带来的生意也无处不在。就拿我在普吉岛的经历来说,有两个咖啡店让我印象很深。


其中一家是“狮子咖啡店”,他们把小狮子养成宠物,客人喝咖啡的同时还能花600泰铢去摸一摸,这个创业点子很有意思。另一家是“老虎咖啡店”,虽然咖啡和老虎本没有关系,但他们硬是把两者结合起来,同样吸引了游客。这些案例虽然看似“离经叛道”,但本质上是对用户好奇心和体验价值的捕捉。


这也告诉我们,创业的可能性是无限的,只是很多时候我们的认知还没有被打开。学习的意义正在于此,帮助我们突破认知。


过去很多人都被“追风口”的思维误导,总想着等风来。但真正赚大钱的,往往是“造风的人”。比如马云、马斯克,他们都是创造风口的人,而不是等风的人。迎风的人,也许能在早期分一点红利,但等风口拥挤时,再去做几乎没有机会了。就像电商行业刚起来时,第一批、第二批做电商的人都赚到了钱;可如今再做电商,想赚钱很难。


很多新的生意模式,在出现之前没有人能想到,比如人工智能、科技创新,这些领域的开拓者,其实就是在“造风”。而如果只是等待,等到人人都用上了,我们再进入市场,往往为时已晚。所以,学习是要让我们自己成为“造风的人”。


结语


总之,商业环境变化太快,如果只停留在惯性认知,就很容易被淘汰。走出来学习,才能发现,做生意其实有另一种方式。


比如说,新加坡、越南等不同国家的制度环境和商业逻辑,孕育了企业不同的发展路径和机会。通过观察这里的民营企业发展经验,去思考如何搭建适合自身的资本结构和人才体系,让一家中国公司成长为真正立足亚洲、面向全球的企业。这正是我们此行新加坡的意义所在。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