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线上使我们生活低质,而是线下早已荒芜
散人同学转给我一篇文章,讲Sora大批量生成的视频出现在社交媒体,如同一面照妖镜,把低质量内容在社交媒体上的泛滥,用一种夸张的形式凸显出来。
该文的作者认为,线上的低质量产品终会走到尽头。真的会如此吗?我认为对线上低质量内容的需求,来源于低质量的线下生活,若线下的状况没有改善,线上的这类内容未必会消失。不过,作为线下资产的投资人,我更想聊的是,当线上的内容制作效率进一步提升后,线下无法被抽走的意义是什么?线下从业者还能为大家做些什么?
一、线上的低质量反射了线下的低质量
举两个例子。
在我家小区的地下车库条件很差,没有通风,阴暗,常年有股霉变的味道。车库里,有一位保安负责巡逻。我常想——他的工作该有多无聊和寂寞。每次看到他在平静地刷视频,手机外放的声音有时能听到和他一样的方言口音。那一刻,我觉得心里好受很多。屏幕上的世界,对他而言,是极大的安慰,那里有他的故乡。
我的几位中老年亲戚,整天都在短视频上面打发时间。他们早没有了督促孩子上进的焦虑,似乎接受了温柔地走进那个良夜的命运,短视频就是那个温柔。他们也许在其中看到了子孙绕膝,也许还能代入“霸道总裁爱上绝经的我”。
通过这两个场景,会发现线上的内容质量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原本的线下生活质量太低了。
远程监控如此成熟的时代,为什么还要让保安每天坐在发霉、无通风的车库里刷视频?那样的工作环境时刻在提醒他,他是个无人在意的人。真能防盗吗?真能帮上忙吗?为什么不把照明调亮点,然后让他坐在地面的保安亭,有事时再下去处理?难道不能让他抬眼看见阳光绿树,让线下工作环境稍好一点?当他习惯于自然里的明亮与温暖,在闲暇时间也会更亲近自然而不是手机。
再看老年人。他们每天在短视频和社交群里获得某种“精神陪伴”,是不是反映了他们缺乏高质量的社交和情感交流的现实?有机会改变么?
所以,真正被忽略的不是线上使生活变得低质,而是线下早已不知不觉的空心和荒芜。当现实无法给予人尊严、意义和温度时,人自然会向虚拟世界投奔。每个人天然会退而求其次,那我们有没有机会不“退”呢。
二、这场竞争的本质是谁能使人感到“被确认存在”
首先,我们看看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到底是用什么取代了什么?
回想一下,在我们的学生时代,所有年轻人都渴望爱情。两情相悦,出双入对的伴侣不关注其他人的生活,他们沉浸在彼此确认存在的幸福里。
失恋的人,会被心理老师用荣格的话术劝导,你投射的是自己的想象,要收回来悲伤,专注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年轻人在人群中不停地投射着自己的浪漫想象,当投射落不了地,才会回到自己的世界,用偶像剧,追星,和言情小说转化投射。
心理老师只管帮你走出恋爱失败,她可不负责鼓励你恢复之后继续寻找爱情,继续确认你存在的意义。尽管老师没张罗这后半截儿,但每个年轻人都没在情路上裹足不前。事实证明,偶像剧、追星和投射理论只是情绪健康兜底的第二选择,只要有能量,有机会,人们还是努力建立真实的人际连接。
自我成长故事,言情故事、追星,都是精神疗养院,他们才是线上内容直接替代的。没人真的满足于只住疗养院,也没有人满足于只有投射没有爱情的自我成长,大家都渴望重新上路。你的疗养院好不好,他们会记得的。好疗养院希望他们尽快出院,坏的疗养院希望他们永远在住院付费。
今天,有了线上的结构化数据,算法推荐和低成本,社交媒体作为第二选择的精神疗养院给了人类更高质量的安全网。它们像是一种“精神保障房”“多巴胺食品券”,为那些资源不够、生活单调的人,提供了最低限度的精神安慰,让他们仍能获得多巴胺的分泌——这比陷入彻底的精神贫困要好得多。
线上世界提供的视觉刺激与情绪价值可以带来短暂而密集的多巴胺,多巴胺自带成瘾性,这也是线上世界粘性的来源之一。但它缺乏提供催产素与血清素的能力——那是只有在真实接触、拥抱、共处、亲密关系时才会分泌的激素。因为人类最大的驱动力,来自“确认自己存在”的那种深层冲动。而“被看见”“被确认”的存在感,其实正是由这些神经递质共同完成的。
因此,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其实没有取代高质量的第一选择,也无法取代原本也无法在“精神疗养院”获得的东西:亲情、友情、爱情、共在、落日、满月、星辰大海,即“确认自己存在的意义”。这也恰恰是为什么沉迷线上的人,会产生无意义感,因为只有线下可以“确认自己存在”。
我们发朋友圈,点赞,转发,在群里刷存在,是在积累社交货币,而线上也让我们更容易找到同频的人,种草一生必去的风景。但线下,才是我们确认彼此存在的仪式。
真正的风景,来自风吹在脸上的触觉,来自手指的温度、空气的味道,以及身边活生生的人。你拔草的地方,才是社交货币最终兑现的地方,在这之前,你赢得的货币还只是赌场的筹码。所以你会看到粉丝在线上相识,却要在线下开演唱会;玩家在线上组队,却要在线下开Cosplay大会集邮。
三、如何成为有价值的内容供应商和有价值的人
从供需角度,我们可以把当下的世界,分成三种人。
第一种,内容的消费者:他们追求更好的精神生活,以及“被确认存在”的感觉。不能愚弄他们,要尊重他们有鉴别的能力,要相信人类源源不断的存在的欲望推动进步。
第二种,线上内容的提供者:他们依靠算法和数据结构,搭建起新的“精神堤坝”“精神拐杖”“生活攻略”“大众点评”,他们提供了疗养院,保障房,食品券和指示牌。好的线上,除了兜底,还提供了达成第一选择的鼓励和攻略。
第三种,提供线下体验的人:父母、伴侣、老师、艺术家、创业者,他们在真实世界中提供“可触摸的存在感”,有些是真实世界中剪不断理还乱的原生关系,有些是线上攻略图的线下目的地。
对于线下的体验提供者,如果我们提供的东西的水准在第二选择安全网之下,就会成为备胎之后的备胎。无论是父母、伴侣,线下商业提供者,抱怨竞争对手没有意义,抱怨用户更没有意义,要想不被淘汰,应该认真地思考,能为他人的存在感提供些什么。除了多巴胺,能为催产素和血清素的分泌做什么贡献,我们能提供什么样的人与人需要的连接?
我相信人类进化的方向,是筛选出真诚的爱人、敏感的倾听者、能代入他人世界的共情者,以及能给予温柔能量的人。即使不创业不工作,也至少保持做人的真诚。有“人”味,才可能成为人类精神网络中不可替代的节点。而那些虚伪、冷漠、功利的存在的假人,会更快被技术的浪潮淘汰,因为你假不过AI。
尾声:当AI也开始造梦
我们正在经历一次“精神的迁徙”。人类从线下走向线上,又将经过线上的筛选走到更高质量的线下——但这一次筛选,带着意义感水位的提升,是被技术重新点亮的存在。
当Sora 2 已经可以随机生成视频、AI可以复刻我们的表情与声音时,“存在”这件事正在被重新定义。那时,你作为人而被接受的门禁卡,可能就只剩下一个——你是否还是真实的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散人懂四六 ,作者:Dreamb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