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战升级,双方的出发点和可能的结果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我想今天发生的事情,就完美证明了在前两篇文章里所写的,在今天这个世界,市场的讨论包括经济的讨论,都要让步于政治的讨论。地缘政治的重要性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这就像当下的市场,我觉得不管你看什么资产,不管在国庆期间,用什么方法去展望Q4,此时此刻,都会有一个最简单的选择题站在眼前。


  • 如果中美这一次贸易战升级,是一个战术性的升级,是双方在谈判前的试探和打牌,在两三周后的韩国,双方最后还是会有一个会面,那么这段时间,很多风险资产都更是逢低买的思路。


  • 如果中美这一次贸易战升级,是一个战略性的升级,是一次新的贸易战思路开启,在两三周之后的韩国,双方甚至没有会面,那么这段时间,很多风险资产都是逢高卖的思路。


这和经济情况没太多关系,和资金流向没太多关系,甚至某种意义上和估值和EPS都无关。这就是简单的选择题。只是很不巧的是,这不是之前我们这个世界熟悉的研究领域,研究经济和联储大家有很多经验,看资金流向亦然,勾兑公司EPS和讨论PE也是如此。但在这种外交和地缘问题上的判断上,我们在一个缺乏体系的情况下,遇到了最波动的年代。


所以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个思考的框架,我会列举事实,然后用我的框架去得出我的看法。我不一定就是对的,但我相信这种分享是有价值的。


首先,在谈判中,双方的利益大概率是不同的,甚至很多时候是截然不同的,如果用一个简单的图来表示,很多时候双方的利益就像是横纵坐标轴


那么在谈判中,一个好的结果,其实就是图中这个虚线,双方的利益都平等得到了满足,但要达到这样的四十五度角,就需要A尽全力为A的利益去奋斗,B尽全力为B的利益去奋斗。


所以在谈判中,如果你发现一个人,上来就说以大局为重然后开始为了你的利益思考,这是一个好人,但绝对是一个糟糕的和可以利用的谈判者。而且很多时候,这种一个人的短期让步,造成的利益分配不公,并不能造就长久的稳定,反而埋下了祸根。


以这个开头是想说,我希望大家不要看到有分歧就觉得是坏事,大家各人为各人的利益去奋斗是很正常的。如果能够经历非常激烈的谈判,最后得到一个稳定,反而是好事,这也是之前说过很多次的,很少有没有流血和牺牲的胜利,激烈的竞争反而是孕育后续稳定的温床。


在谈判中,两个永恒的要素是,对于目的非常坚定,对于实现目的的手段非常灵活。永恒的难题在于,当对方说话的时候,你要搞清楚这到底是他的目的,还是他的手段。


在今天这个例子中,中国对于稀土的管制,到底是战略性的目的,还是战术性的策略,就是一个灵魂问题。这就是之前开头说的那个问题,这到底是和缓之前的虚空造牌,还是下一个阶段的战略性升级。


首先我们必须对事实做一个平铺。


在十月九号商务部的出口管制公告中,在61号和62号公告中,有两个部分的内容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中国对于稀土出口后的使用范围做出了限制,对于军事用途甚至是提升军事潜力的用途都做出了限制。并且对于提高海外稀土裁决冶炼能力的出口也做出了限制。


熟悉在于,这个做法基本就是美国用FDPR长臂管辖对中国半导体行业做的事情,陌生在于,这是在这么多年以来,我们看到的北京第一次用类似的方法反击。


既然提到半导体,这里还有一点是值得关注的,我并非法律的专家,但我对于下面这一条的理解是,中国已经有能力生产高端乃至尖端的半导体芯片。


这点其实我相信在投资圈并不是一个秘密,但如果我没记错,这应该也是第一次这个门类的条款出现在这里。之所以提到这一点,是因为它的出现,意味着如果你觉得稀土出口是一个战术性的举措,它用来交换的,也不会是半导体禁运的松口,北京自己就在禁运自己的半导体生产设备。


在这之前,中美的交流氛围,在中国这一侧大家看到的依然是相对和善的。所以我们回到之前的框架中,必须在这样的基础上,判断这种升级到底是战略性的还是战术性的。


我把结论放在前面,我觉得这是一个战术性的升级,这个禁运可能会一直存在,但并不是不可以谈。我认为北京并不指望这个禁运可以长期限制美国的稀土生产能力,因为两点:


  • 第一,北京自己就深深知道,禁运带来的是更坚决的自主可控决心,就像在上面的半导体的例子,无非是个时间问题,重建稀土产业链需要很多时间和很多钱,但美国同样没得选。


  • 第二,这并不是北京第一次用稀土武器,在差不多十五年前,在中日关系恶化的环境下,稀土第一次成为外交协调的武器,并且取得了很不错的短期效果,但长期效果就是日本对中国的稀土依存度从之前的近乎100%降低到了50~60%。


除了稀土本身的特性和它禁运可能的效果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外交方面。


在谈判中,每一次让步都非常重要。可以说在谈判中,每一次让步,无论你怎么想,都要尽可能犹豫,然后不要做出任何没有回报的让步。


而在之前的中美谈判中,美国经常采取在谈判前加码,谈判中让步的方法展开谈判,这是一个很聪明的策略,大家也应该在生活中用,先涨价再降价虽然看起来很low,但它真的有效。而且确实作为一个顺差国,在关税这个问题上谈判具有劣势。而且中国的外交姿态一直是支持全球贸易,这个高姿态同时限制了自己在谈判中的手段应用,所以可以说中国确实需要一个战术性的筹码。


我还可以举出很多例子,但我觉得这两点足够了:


  • 我不觉得稀土可以成为一个战略筹码,无论是中国自己在半导体禁运后的发展,还是日本在稀土问题之后的自给自足努力,都证明禁运本身不是一个稳定的战略工具,在历史上如此,在当下如此。


  • 中国在谈判中缺乏战术手段,需要一个。


但谈判的魅力就在于,他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你认为的战术手段,可能是别人不能退让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反过来,看看美国在这段时间的做法。


如果说中国的研究虽然难,但好在它有很多的确定性,你不需要担心这种问题上会有各自为战的问题。美国在这方面就需要多考虑一些。


在这次升级之前,美国对华贸易态度其实有两个层面的故事同时发生,第一个层面是在表面上的,即便是双方会谈过后,大量中国企业依然被列入实体清单,然后在一些细分领域,更多的贸易限制被提出。这就是之前说的,在每次谈判后,都有很多细分领域的升级,如果我没有记错,关于这个问题在双方谈判中被涉及过,但没有结果,并且中国甚至做出了一些让步,不再把这种事情不发生当做谈判的前提。


在另一个层面,相信如果大家关注新闻,也会发现很多之前对华的鹰派声音在9月之后慢慢变小,至少在白宫内部,对华谈判和发声基本集中在了贝森特一个人上,不像之前每个人都来说两嘴。而且如果大家有关注黄仁勋之前对于China Hawk的评论,虽然他之后澄清,但也说明了很多问题。


这种分裂并不奇怪,无论你从政治极化去理解,从Trump必须团结尽可能多人去理解,它都有存在的理由。其实在对俄罗斯和中国这两个问题,Trump是真的非常不容易,他的战略重心并不是外交,但与此同时对外的强硬又是必须的。


回到之前地缘展望里面说到的,我觉得美国这一届政府并不想在海外事务上花太多钱,更希望关注内部的经济,这其实是有道理的。但这种战略的转变不会一蹴而就,而中国完全相反,希望尽可能去扩大自己的地缘影响力,这种一来一去,就造就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中国在一个自己优势的领域出击,然后美国还击。


而从这一点出发,我觉得稀土本身是一个美国不太可能短期放弃的目标,所以如果中国对稀土的看法是战术性而不是战略性的,那么双方还是可以在这个领域达成一致,就像在前两次的情况。


但这一次不同的地方,可能是北京会提出一些新的诉求,这点呼吁之前WSJ提到的猜想或者之前很多人探讨过的。而且这一次,北京的诉求大概率不是什么半导体技术的禁运放松。所以至少从这几个小时看起来,我感觉双方都还是知道自己在玩什么游戏,Trump给出的反馈是关税的增加,然后生效日期放在了APEC结束后一天,在后续的采访里面也没有关上的大门。这意味着双方可能会在韩国进行一次真正的谈判。


这意味着,从巴厘岛开始,中美元首每年11月左右的会面,前面几次其实都是礼节性居多,更多是保证双方不擦枪走火。而且美国在之前处于战略的进取一方,中国更多是疲于应对,这一次看起来,是存在一些实质性沟通的事项,而且这一次中国似乎更加主动,这些不同是非常值得去看的。


回到结论,我觉得北京没有把稀土和禁运当做战略竞争的核心,更多是一个战术的手段,这像是一个虚空造牌或者漫天要价,而华盛顿在几个小时内给出了一个理性的回复。综合考虑到下个月最高法对于关税的裁决,美股自己的位置还有其他的经济问题。我觉得双方会在韩国有一个不错的结果,至于最后谈判达成什么交换,可能会是更重要的问题。


回到开头说的,在谈判中,当谈判双方对于第一轮的结果都不满意的时候,最后达成交易的概率反而是更大的。


或者用我们地缘展望里面的看法,这像是2020~2024年美国进取而中国保守,2025年之后,局势有所改变,最后双方的平衡总是要在这两个流程都走完之后才能实现。或者用我们之前对战争的看法,只有势均力敌的时候才有稳定的和平。如果一方的战线一直向前推动,那这种和平一定是不持续的,甚至即便是胜利的那一方,都无法控制自己的内部鹰派。而这正是我们之前在中美贸易谈判中看到的。


在地缘的看法上我并没有在商品上那么娴熟,所以大家甄别对错谨慎参考。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