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核能复兴已经到来,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本文来自: 华尔街见闻 ,作者:卜淑情,题图来自:AI生成


当全球能源转型进入深水区,核能正从争议的阴影中走出,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据追风交易台,摩根士丹利最新研报明确表示,美国的核能复兴趋势已逐渐清晰,这不仅将重塑美国能源结构,更可能引发全球核能产业链的格局重构。


大摩指出,大型新建核电项目仍面临挑战,建设周期长、成本控制难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但与此同时,核电机组的延寿、重启项目推进迅速,小型模块化反应堆 (SMRs) 因建设周期短、前期成本较低等优势,成为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方向。报告预计,从长期容量看,在“核能复兴”情景下,美国核能总容量预计将显著提升至 150GW,相关产业链也将受益。


一、复兴信号: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


大摩指出,美国核能的“复兴”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共振的结果。


从政策端看,美国联邦与州政府正持续加码对核能的扶持。无论是税收优惠、补贴政策,还是简化审批流程,都在为核能项目的推进铺路。这种自上而下的推动,打破了此前核能发展“雷声大、雨点小”的困境,为行业注入了确定性。


从市场端看,一个显著的变化是 核能在数据中心的应用快速普及 。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产业爆发,数据中心对稳定、高效、低碳的电力需求激增。核能作为零碳排放的基荷能源,能够 24 小时不间断供电,完美匹配数据中心的“永不停机”需求。这种场景化的需求爆发,正在为核能打开全新的增长空间。


二、大型项目的“成长烦恼”


尽管复兴趋势明确,美国核能发展仍面临“甜蜜的烦恼”——大型新建项目的推进阻力。


研报指出,美国大型核反应堆的建设仍存在周期长、成本超支等问题。新建一座大型反应堆往往需要10年以上时间,且在漫长的审批和建设过程中,项目延期、成本失控的风险始终存在。这也是为何过去多年,美国核能装机容量增长相对缓慢的核心原因之一。


但值得注意的是, “大型项目遇阻”并非故事的全貌。 与大型反应堆形成对比的是,核电机组的延寿、重启项目进展迅速,而小型模块化反应堆 (SMRs) 的推广更被寄予厚望。


SMRs 凭借模块化设计,能大幅缩短建设周期,且初期投资成本低于大型反应堆,更适应分散化、多元化的电力需求场景。可以说, SMRs 正在成为美国核能突破增长瓶颈的“关键变量”。


三、容量扩张与技术迭代的双轮驱动


根据摩根士丹利的“核能复兴情景”预测,到2050年,美国核能总容量将达到150GW,较当前水平实现大幅跃升。这一增长不仅来自新建项目,更依赖于现有机组的延寿、SMRs 的规模化应用,以及技术迭代带来的效率提升。


技术层面,美国正积极探索核能的多元化路径。除了SMRs的商业化落地,在第四代核电技术、核聚变等前沿领域也有布局。


尽管核聚变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但微软等科技巨头的入局,预示着资本对核能技术突破的期待。一旦技术成熟,将为美国核能装上“加速引擎”。


报告指出,与天然气的对比更能凸显核能的长期价值。


虽然天然气电站建设周期短 (联合循环燃气轮机建设周期可少于 3 年) 、初期成本低 (约 560~1000 美元 / 千瓦) ,但天然气燃料成本占总运营成本的 90%,且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大,碳排放也高于核能。


而核能一旦收回初期投资,边际发电成本极低,且燃料成本占比小、稳定性强。从全生命周期看,核能的成本优势和低碳属性将愈发凸显。


本文来自: 华尔街见闻 ,作者:卜淑情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