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 ,作者:王雅洁,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9月22日,江西赣州,一家钨矿的销售总监王磊挂断了欧洲买家加价三成求购黑钨精矿的电话。
他随即对团队成员表示,月度现货投放量要控制在200吨以内。
王磊手握的钨矿山出货单显示,9月下半月黑钨精矿发货量比上月同期减少30%,库存周转天数从15天延长至45天。
这种“惜售”策略背后,是钨产业链上游企业面对历史新高钨价的自信抉择。
2025年以来,钨价一路狂飙。
国内主要钨产品年内均值较年初低点普遍上涨超过50%,部分产品价格年度累计涨幅已达近100%。以8月21日为例,钨粉价格一日之内暴涨17,000元/吨,创近三年来新高,黑钨精矿价格也成功站上21万元/吨的关键点位。
从8月21日至今,钨价几乎每天都在快速上涨。
9月24日数据显示,欧洲APT (仲钨酸铵,钨精矿经过冶炼加工后的一种重要中间产品,欧洲APT价格是国际主流钨价指标) 价格已飙升至580美元/吨度至645美元/吨度 (鹿特丹到岸价) ,同比上涨超30%。
王磊说:“现在不是我们在卖矿,是矿在‘挑’客户。”
他对经济观察报表示,9月上旬,曾有国内冶炼厂负责人亲自带队来矿区驻守三天,只为争取100吨钨精矿的优先采购权。
当上游开始“掌控”游戏规则,中游却逐渐面临成本困局。
面对上游矿企的“惜售挺价”,江西某冶炼厂厂长李建国形容自己所在的中游企业像“夹心饼干”。他向经济观察报展示的账本显示,2025年8月该企业钨精矿采购成本同比飙涨60%,而产出的仲钨酸铵售价涨幅仅25%。
王磊认为,上游矿企的“黄金时代”源于供需基本面的根本转变。这种供需错配正在钨市场引发连锁反应。
2025年,首批钨精矿开采总量指标降至5.8万吨,同比缩减6.45%,而光伏钨丝需求爆发式增长让供需缺口持续扩大。
为了应对种种供需矛盾,一名监管部门的人士透露,相关部门正在研讨钨矿“弹性开采指标”的可行性方案,考虑对采用绿色开采技术的矿企给予5%的配额上浮,以期在保供与环保之间取得平衡。
也有部门担忧此举可能减少资源税收入。因此,该政策出台的步伐放缓。
资源为王
2025年9月18日,江西赣南一座钨矿山的会议室里,上述钨矿销售总监王磊挂断一通海外采购商的电话,对团队人员表示,欧洲那边报价又涨了5%,但这批货不能出——国内冶炼厂的长单还没交完。
他用库存表上的数据,来向团队成员阐明自己的理由:矿山现货库存仅剩15天用量,而去年同期这个数字是45天。窗外,运输卡车排成长龙,但每日出货量却控制在历史低点。
这种“惜售挺价”的策略在钨市场中并非个例。
截至9月23日的最新数据显示,65%黑钨精矿价格已超过27万元/吨高位,较年初暴涨92%;仲钨酸铵 (APT) 报价超过40万元/吨,同比翻倍。
王磊的手机里压着十几家冶炼厂的催货信息,但矿山仍坚持每周仅释放200吨现货。
在他看来,供需天平已经彻底倾斜,不管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
2025年2月,商务部发布《对钨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的决定》,该文件明确对仲钨酸铵、氧化钨、碳化钨等初级产品实施出口限制。全球钨贸易格局发生变化,海外APT价格飙升至580美元/吨度至645美元/吨度,较国内溢价22%。
江西另一家钨业企业外贸部门负责人透露,国际APT买家正在疯狂囤货。比如一家欧洲企业,近期一次性求购500吨APT,承诺支付30%溢价。不过,出于优先保障国内相关企业需求的考虑,该钨业企业并没有回应欧洲买家的诉求。
海关数据显示,2025年1至7月中国钨品出口量同比下滑34.56%,而进口量激增45.57%,哈萨克斯坦等新兴供应源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在传统需求之外,光伏钨丝也成为引爆市场的新变量。
上海钢联分析师施佳表示,硅片薄片化趋势推动切割线径细化,2025年,光伏钨丝渗透率从20%跃升至60%。每吉瓦 (GW) 硅片耗钨8吨,全球年需求超4500吨,同比激增198%。
在一家央企光伏钨丝车间内,生产线长王师傅以直径仅12微米的钨丝为例,表示这种产品毛利率超40%,但产能扩张速度远追不上需求。
为抢占市场,一些行业内龙头企业今年累计投入15亿元扩产,但受制于APT原料供应,实际产能利用率不足70%。
在这场供需博弈中,上游企业掌握了话语权。
章源钨业2025年半年报显示,该公司上半年净利润为1.15亿元,其中矿山业务是最主要的利润来源之一。
中钨高新管理层在业绩说明会上说:“我们正在推进柿竹园技改项目,预计释放2000吨增量。”该企业托管的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旗下柿竹园矿山保有资源储量丰富,年产钨精矿超7000吨。
但这种形势触发了个别产业链矛盾。
一名矿业公司高管称,曾有几家冶炼厂联合要求“价格回调至合理区间”,但矿企直接暂停供货,最后对方董事长亲自带人来道歉,重新签了溢价15%的长协,此事才告一段落。
王磊办公室里的电子屏实时滚动着全球钨价数据——国内APT社会库存 (社会库存是钨市场供需关系的重要体现,它包括经销商、贸易商、下游企业和仓储等环节的库存)已降至200吨以下(正常水平为600吨) ,硬质合金企业原料库存仅剩12天 (安全线30天) 。
王磊认为,这不是周期性涨价,而是战略资源价值的系统性重估。
账本里的“生死线”
2025年9月23日下午,江西赣州,李建国在办公室里反复核对冶炼厂上个月的财务数据。
报表显示,2025年8月,该企业钨精矿采购成本同比飙涨60%,而产出的APT售价涨幅仅为25%。
李建国逐项计算:8月采购的65%黑钨精矿均价已达27.2万元/吨,而APT售价卡在40万元/吨关口。表面有利润空间,但扣除加工成本、环保投入和设备折旧后,实际利润率已压缩至不足5%。
9月17日,一批APT货比三家,最终单价被压到39.5万元/吨,比月初跌了3%。这让他感到了压力:上游涨价时跟不上,下游压价时又躲不开。
经济观察报联系数家钨矿产业链的中游企业后获悉,这种困境在行业中普遍存在。
根据国盛证券调研,2025年第二季度钨精矿均价同比上涨10%,但中游冶炼企业毛利增幅远低于此。尤其硬质合金板块出现“量增利减”的现象——上半年产量同比增5%,毛利却下降6%。
上述矿业公司高管透露:“部分企业APT生产线已陷入亏损,只能靠钨粉等深加工业务勉强维持。”
李建国现在最怕下游客户拖款。他向经济观察报出具的应收账款清单显示:一家硬质合金企业1200万元货款已逾期45天,另一家刀具厂600万元汇票还需90天才能兑付。
他坦言,企业每月需维持5000万元现金流周转,而应收账款周期拉长至120天。他们不得不多次寻求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仅此一项月均损失约20万元利息。这些差价全是他所在的团队贴补。
浙江一家冶炼企业负责人表示,近期已拒绝为下游客户提供90天以上账期,宁愿减产也不接长账期订单,去年一家同行因出现超千万元的坏账而破产。
为增强议价能力,李建国曾尝试联合当地其他冶炼企业组建采购联盟。9月初的会议上,几家参会企业承诺统一采购价,但不到一周联盟即告破裂,有企业暗中加价2%抢购上游现货,信任基础太脆弱。
在李建国看来,这种分化凸显中游企业的集体困境,即便面对上游溢价,也难以形成统一阵线。
更严峻的是国际竞争。
由于国内成本高企,越南、德国等冶炼企业正抢占海外市场。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5年1至7月中国钨品出口量同比下降17.85%,进口量同比增长26.75%。
部分企业开始寻求国资的帮助。
一家地方冶炼企业通过混改,出让15%股权并引入省属投资平台,获得了5000万元纾困资金。
传导链危机
2025年8月13日,浙江宁波,硬质合金企业主陈海峰在办公室里收到一份客户通知函——德国一家知名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宣布,将逐步减少30%的钨钢刀具订单,转向采购韩国产品。
这已是本月第三家向他提出削减需求的客户。
陈海峰表示,上游涨价的压力,到下游时,就是直面订单减少。
他的账本记录着相关数据:碳化钨粉采购价从年初的380元/公斤飙升至610元/公斤,但硬质合金刀具售价仅上调15%。客户能接受的涨幅极限就是20%,超过这个数,客户就转向替代品或海外供应商。
陈海峰发现,一家家电企业已开始测试含钴高速钢替代钨钢刀具,虽然产品寿命可能会降低30%,但成本可节约40%。
湖南一家刀具厂负责人展示了一份采购清单:8月钨粉采购量同比减少25%,而钼铁采购量增加60%。钼基材料虽性能稍逊,但价格仅为钨合金的三分之一,在这家刀具厂负责人看来,中低端市场正在快速消失。
陈海峰打开供应链管理系统,显示原料库存仅维持10天用量 (安全线为30天) 。对他的团队来说,现在采购就像“赌博”。因为高价囤货风险太大:上月一批50吨碳化钨粉的进货价是580元/公斤,半个月后市场价跌至550元/公斤,直接损失达150万元。
还有现金流危机。
陈海峰透露,下游客户账期从60天拉长至90天,而上游供应商要求现款现货,他们垫付的流动资金从2000万元增加到5000万元,银行的授信额度却在下调。
他所在地区的商业银行信贷部负责人向经济观察报证实,2025年二季度,银行对硬质合金行业授信规模缩减15%,逾期率上升使该行业被列为谨慎类客户。
而且,钨的不可替代性正在被打破。
陈海峰展示客户提供的测试报告:某日企开发的碳化钛基材料在铣刀应用上寿命达到钨基材料的85%,成本低30%;另一种氮化硅陶瓷刀具在精加工领域已实现替代。
更深远的危机来自制造业模式变革。
一家智能刀具库企业工作人员说:“现在客户不再购买刀具,而是按加工件数付费——他们必然愿意选择成本更低的解决方案。”
这种服务化转型使刀具厂商被迫承担材料涨价压力,部分企业开始向东南亚转移产能。
面对危机,部分下游企业开始寻求突破。陈海峰的企业与上游冶炼厂达成“利润分成”的协议:当钨价涨幅超过20%时,超额部分由双方按比例分担;同时与下游客户建立价格联动机制,每月根据原料价格调整产品售价。“虽然不能完全抵消 (上游涨价的) 压力,但至少避免了企业突然死亡。”他表示,这种模式已帮助该公司稳定了约30%的核心客户。
陈海峰用红笔在“终端客户”区域画了个圈:“上游矿企赚得盆满钵满,中游冶炼厂尽力支撑,而我们下游正在经历价值重构。”
临界点
临界点上,市场的天平已经开始有所摆动。
9月23日,长江综合钨粉均价报62万元/吨,单日重挫7500元,终结了此前数月的连续上涨行情。同一天,卓创资讯的行情分析指出,钨精矿市场偏弱运行,江西大企一级黑钨精矿报价稳在27.2万元/吨,下游客户多是观望应对。
期货市场多头资金正在撤离,部分华东地区的钨贸易商为了快速回笼资金,甚至开始以低于市场价5000元/吨的价格甩货。
王磊办公室那块实时滚动的价格屏幕上,跳动的数字第一次出现了连续的绿色。
政策制定者已经注意到了这种风险。
一名监管部门的人士透露,相关部门正在研讨“弹性开采指标”的可行性方案,考虑对采用绿色开采技术的矿企给予5%的配额上浮,以期在保供与环保之间取得平衡。
然而,也有部门担忧此举可能减少资源税收入,因此政策出台的步伐有所放缓。
与此同时,下游的承受力正在逼近极限。湖南一家硬质合金龙头的采购总监向记者透露,他们已将原料库存周期从15天延长至22天,坚决执行“随用随采”策略,9月采购量较8月再缩减10%。更严峻的是,制造业PMI (采购经理指数) 持续处于荣枯线下方,尽管新能源车、半导体等高端领域对钨的需求保持强劲,但其占比不高,难以力挽狂澜。
王磊认为,当前钨价已进入非理性区间。若钨价突破45万元/吨,下游60%的中小合金企业将停产。
最终的平衡点可能来自技术革命。
李建国所在的冶炼企业联盟虽已破裂,但他转而与一家高校科研团队合作,试点应用“钨废料高效回收技术”,初步将一批废硬质合金的钨回收率提升到了85%,这虽未达到实验室的90%以上的理想值,但已让加工成本下降了一些。
类似的协同创新正在更大范围内发生。
中南大学研发的“钨废料高效回收技术”已能将硬质合金回收率从75%提至92%,若规模化应用,可替代30%原生钨需求。但技术突破需要时间,而市场留出的窗口期可能只有2至3年。
9月23日,回到江西赣州钨交易中心,大屏上70钨铁的价格(70钨铁是一种铁合金,含钨量为70%,主要用于炼钢的合金添加剂)曲线最终定格在39.5万元/吨。
一名企业人士关掉交易软件:“政策想控价,矿企要利润,下游要生存——这场拉锯战里,谁都想当赢家,但注定没有真正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