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亿中国老人,为什么带不火“长寿门诊”?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长寿门诊的风,已经在中国刮了两年。


2023年,全球顶级医疗机构——妙佑医疗国际 (Mayo clinic) 推出长寿医学临床服务,核心是通过全面评估制定个人健康计划和基于循证医学理念的干预手段,为用户延长健康寿命。


那一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接近3亿,占总人口比重超过21%,对长寿医学服务的需求之大不言而喻。


在此背景下,2023年11月,解放军总医院 (301医院) 凭借其在细胞研究领域强大的科研成果,开设了全国首家抗衰老门诊。此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等三甲公立医院也陆续开设了长寿医学服务的相关门诊。


在另一条并行的战线上,以汇海国际医疗中心、曜影医疗为代表的头部私立医疗机构也在今年密集推出各自的长寿医学服务。


对于一个深度老龄化的社会来说,长寿医学服务既顺应了政策的宏观大势,又切中了大样本人群的真实痛点,理应快速爆发为泛健康领域的“现象级产品”。但从过去两年的实践来看,长寿门诊在中国的落地远未形成规模。


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国内涉及长寿医学服务相关的医疗机构不超过50家,公立和私立各占一半。 其中,公立医院的主流做法是在传统老年科的基础上,打通其它科室的相关资源,形成一个MDT版本的老年医学门诊。私立医疗机构则会引入更多前沿的检测和干预技术,面向中老年群体提供更为个性化的健康服务。


不论哪一种模式,都是基于各自长处,也受限于体系的短板。比如,公立医院虽有专家和品牌的优势,但人力配置和流程设计上仍有不足,有受访医院表示一周最多只能看10名左右的患者。而私立医院虽然能更灵活地引进新的技术和服务项目,但客户信任度不够,价格也较高,一个基础套餐的年费大概在10万以上。


“行业到现在这个阶段,目标是清晰的,技术也具备了,但到底怎么把这件事做成,大家还在探索。”汇每极致医疗董事长、汇海国际长寿医学研究院创办人屈伟表示,目前行业里已经达成共识,长寿将来会变成一门学科,类似于现在的老年科、全科,通过延缓人的衰老,来提高健康寿命的年限。


但那一天,什么时候到来,谁也不知道。


一、不温不火


在开设长寿医学服务的公立医院阵营中,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手握顶尖的科研资源,能够直接参与或主导抗衰相关的临床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合规地拿到临床来应用。比如解放军总医院和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他们的共同点是聚焦于细胞治疗,更强调技术层面的创新性。


另一类则多见于综合性的三甲医院,常见的模式是依托于医院原有的老年医学科班底,联动其它相关科室,形成一套多学科会诊的后台机制,同时将受众人群从老年病患者向亚健康状态的中青年延伸。


这也是当下公立医院切入长寿医学服务最主流的路径。


某头部三甲医院的老年医学科主任林航告诉《健闻咨询》,他在去年年底向院领导提出开设长寿门诊的想法,前期筹备花了大半年时间,今年下半年正式开始接诊。在整个长寿门诊的运行过程中,他以老年科为班底,组建了以医生、护士、健康管理师、康复师、营养师等在内的多学科团队,并打通了和其它科室的日常会诊机制。


从就诊流程上来看,第一步是沟通,医生需要向患者解释长寿门诊提供的服务框架,了解患者的具体诉求;第二步是由医生为患者开具一份高质量、个性化的体检方案;最后是根据检查结果为患者制定干预计划,定期复查。


“相比于过去传统老年科的就诊路径,长寿门诊能更好地满足老年患者‘多病共存、多药联用’的诊疗需求。” 林航表示,40%以上的老年患者至少患有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在现有的公立医疗体系里,这部分患者往往需要挂3~4个门诊,才能拿到最终的治疗方案。而长寿门诊是从顶层设计上,把所有的相关科室在后台打通,患者在一次门诊中就能完成所有诊疗。


但林航也坦言,长寿门诊作为一项新生事物,社会需求大,对医院的运营管理和流程优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他们也是边摸索边实践,所以在号源上做了一定的限制,“我们的想法是,前期做得慢一点,把流程捋顺,将来再逐步放开。”


相比于公立医院在跨学科整合上所下的功夫,私立医疗机构则更注重于先进技术的落地和应用。


以检测评估为例。尽管公立医院也会基于详尽的检查报告来评估和构建患者的衰老时钟,但所涉及的检查项目仍受限于公立医院的框架体系。而私立医疗机构则可以通过诸如DNA甲基化水平、端粒长度检测等生理年龄检测方法,更精准地对患者进行生物学层面的衰老程度测定。


“这种检测的费用大概在几千块钱一次,全部是自费的,而且往往需要多次检测,才能看得出干预的效果。”一位私立医疗机构负责人表示,私立机构做长寿服务的好处是黏性很强,用户通过定期检测能够看到自己真实生理年龄的变化,所以大部分机构会把长寿门诊做成会员制。


但它的弊端在于价格太高,用户规模做不起来。 “正常情况下,一个50岁上下,没有重大疾病的客户,一年的检测加干预的费用大概在10多万元。”上述人士表示,不管是生理年龄检测还是后期的干细胞、NAD+等干预疗法,都尚处于商业化早期,定价较高,这也是大部分私立医疗机构仍在观望的原因。


“所以你会看到,先跑出来的都是一些比较成熟的,有综合能力的私立机构,他们的客群相对稳定,支付能力强,能带的项目也更多。”


二、坚冰待破


如果仅仅依靠过去收费目录里的项目,公立医院做长寿门诊的天花板并不会太高。


这是因为国际上对长寿医学的定义原本就建立在各种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之上——1993年,美国科学家就系统提出了“抗衰老医学”,并将其作为一门专注于早期发现、预防、治疗和逆转与年龄相关疾病的医学专科。但直到2015年前后,随着衰老细胞清除疗法、二甲双胍等药物在抗衰老方面的潜力研究被提出后,长寿医学才开始从边缘走向主流。


“长寿医学之所以最近会热起来,和长寿相关标志物的检测技术发展有直接关系,同时又有一些抗衰老的干预技术逐步成熟,所以整个就形成了闭环。”屈伟表示,从这个角度来看,新技术的引入和应用,是发展长寿医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是在现阶段,公立医院的特性决定了这些前沿的产品和服务还很难通过常规渠道入院。


但事实上,已经有一些公立医院在尝试突破自身限制。比如有的医院将长寿门诊的整套体系放到了国际医疗部或者特需门诊的框架之下,但项目依然由老年医学科来牵头执行,为的就是绕开医保支付体系的限制,以患者自费的方式推动项目落地。


在屈伟看来,公立医院对发展长寿医学的动力是明确存在的。首先是从医院的经营来说,通过长寿门诊这个载体,医院可以把服务范围从患者扩大到健康人群,并且靠着自费项目的收入来缓解医保端的压力。其次,长寿医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背后的学术价值巨大,这也是头部三甲医院所看重的。


一个可以佐证的案例是,今年3月,复旦大学依托附属中山医院的临床优势,整合生命科学、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等资源,组建了复旦大学长寿与衰老研究所。据了解,研究所将围绕衰老机制解析、老年疾病诊疗、生物标志物筛查和干预转化应用开展攻关。而复旦大学的其它几家附属医院,也已经陆续在筹备各自的长寿门诊。


相比于公立医院的诸多限制,在当下,更为灵活的私立综合性医疗机构或许更接近国际主流的长寿门诊形态。


以今年8月刚开设长寿门诊的曜影医疗为例。曜影医疗集团副总裁、全科/心内科医生严轶文告诉《健闻咨询》,他们在开设长寿门诊前,曾派了一个10人团队去妙佑医疗的美国总部考察取经,并在流程、项目以及标准上,都参照了妙佑的先进理念。


比如,在检测环节上,除了分子生物学的一些基础评估外,他们会参照妙佑的经验,加入CPET (即运动心肺试验) 、肌力检测、平衡能力测试等,“我们会去看你的最大摄氧量是多少,无氧阈在哪里,握力有多少,平衡能力怎么样,这些都是公立医院很少做的,但实际上和长寿息息相关。”


但私立医疗机构也有自己的难题。除了上述所提及的价格和客户规模外,一些诊所过度推销和使用未被纳入临床推荐的前沿疗法,已经给行业敲响了警钟。


“我们也接诊过一些客人,在外面打了干细胞,出现了免疫功能异常。有的客人做了NDA静脉注射后,出现了其它比较严重的并发症。”严轶文告诉《健闻咨询》,现在市面上关于长寿医学的项目多如牛毛,其中有很多并没有达到医学推荐的标准。“我们拥抱新技术,同时也会保持谨慎,如果没有相关的规则和监管,这个行业很有可能会被带偏。”


三、相互借力


不管是公立医院还是私立医疗机构,当他们面对自身体系的弊端时,谁也没办法轻松破局。 合作,可能是最好的办法。


屈伟做了一个类比——当肿瘤患者在选择靶向药物治疗时,往往需要做一次基因检测。但绝大多数医院并不具备检测靶向基因的能力,所以医院和医生会推荐患者去找第三方检测公司,并根据第三方检测公司出具的报告来指导下一步的精准用药。


“这个模式现在已经非常普遍了,它的好处就是把公立医院的专家资源和私立机构的灵活性结合在一起,最终让患者受益。”


屈伟认为,长寿医学服务也适用于这一模式。尤其是前端的检测评估和后端的院外管理,对技术和数字化工具的要求比较高,又很难进入医院的收费体系,完全可以由外部机构来承接。公立医院则主要负责中间最核心的数据评估和方案制定环节。


而站在私立医疗机构的角度,这又是医疗服务差异化的另一片蓝海。一方面,通过承接公立医院的需求,做好第三方服务商的角色,保证了业务体量的基本盘。另一方面,它依然能够通过更为细致和特色的服务,锁住原本的高净值客户。


更重要的是,当一切服务都需要和公立医院产生链接时,那些不符合循证医学理念的需求就会被从源头堵死,这不管是对用户的人身安全还是产业的健康发展,无疑都是一层坚实的保障。


“医学在发展,科技赋能延缓衰老是必然趋势,当国家政策和支付体系到了那一步,我们会积极探索的。我们现在不用,是因为我们是公立医院,我们做的是老百姓能够享受的长寿医学服务。”采访中,林航反复表达了长寿门诊应该“普惠”大众的观点。


或许,当这条公私合作的路径被真正打通后,我们离长命百岁的梦想会更近一些吧。


(应受访对象要求,文中“林航”为化名)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